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文化遗产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

一、准确定位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新的概括,在从宏观价值“体系”的建构走向更为微观具体的“价值观”的凝炼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然而,由于价值观建设自身的特点和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现状,如果没有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这三个层面24字的倡导在进入建设、实现的过程时必将是艰辛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并没有就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做进一步的阐释说明,至今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单就概念而言,24字核心价值观似乎更多地体现为古今中外文明的融汇。然而,价值观的建设绝非只是概念的拼凑,其内在的逻辑、整体的关系和生发的基础才是至关重要的。本立而道生,源清而流洁,这些核心价值观念源自何处?主体是什么?与我们固有的传统优秀文化关系如何?特别是如何准确定位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对这些疑问,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有论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⑦。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年5月4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专门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⑧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人民价值取向的总要求,在每个时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任何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应当承上启下,处于一个历史的链条之中,也和所交流的外界格局无法分离。习总书记的讲话,对此进行了精要的论述,包含四个缺一不可的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对传统的继承、对世界文明的吸收、体现了当代的发展需求。

就这四个方面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在当代的需求是一个基本的框架,规定了继承、吸收有关观念的根本走向;而在继承和吸收这两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无疑是主体部分和立足点,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则属于客体的内容。如果我们将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作为主体或者说毫无基础地引进,那么必将与我们的文化基因相冲突。值得指出的是,习近平同志在今年“5.4”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和根基性问题。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以上论断,使我们更加准确地定位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从24字的内涵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一方面,24字价值观与古代文献的论述均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体现了“传承”。在核心价值观基本框架的设置上,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类似于儒学经典《大学》关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要求,做了层次性的划分。单从字面来讲,24字我们几乎都可以从古代文献中查找到相应的论述。例如,“民主”,在《尚书》中最早出现:“天惟时求民主”,是作民之主的意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此思想的延伸。“公正”,唐房玄龄《公平正直对》:“理国要道,实在公平正直。”明汪天锡《官箴集要》:“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富强”,《管子·形势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法治”,《慎子佚文》:“治国无其法必乱,守法而不变则衰。”《韩非子》:“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自由”,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的“逍遥游”均为自由之表现。“和谐”,《周易》有“保合大和”的说法,老子强调“合异以为同”,孔子主张“致中和”等等。诸如此类,的确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泉”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在儒家的学说里,就可能在墨家或者道家的学说里。另一方面,24字价值观体现了时代性,也就是“升华”。在价值观遴选的时候,更多的乃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针对当前社会所需要而提出的。在价值观的内涵上,也可以说兼容了古今中外的相关论述,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规定性。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到名同义变、古为今用的问题。例如,关于民主,古人认为民为贵,西方认为民主就是把权力“置于普遍意志的最高指导之下”(卢梭)。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则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制度只是人民存在的一个环节⑨。因此,我们今天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应当是融合各方面,与上述论述相连的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在研究中着重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相通之处。其实这是设置了一个将两者“割裂”的前提,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关系以及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源泉”、“立足点”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⑩这是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的准确定位。

二、明确确立文化遗产对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地位

文化遗产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或者说基本资源之一,既是我们解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视角,又是我们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国家实施核心价值观涵养顶层设计的时候,当务之急要明确确立文化遗产作为“重要源泉”的地位和作用,在制度层面上设计好文化遗产参与核心价值观涵养的规划,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要用文化遗产来丰富和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情感的价值和观念的价值,这些情感或者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了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既有源脉式的联系,又有发散式的关联。或作为源头,或作为佐证,或作为有益补充,或作为思想的延伸等等,不一而足,但都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瑏瑡确立文化遗产在核心价值观涵养过程中的“重要源泉”地位,就要把从文化传统立足点来阐释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首要的工作开展好,将其倡导的每一种价值理念分析透彻、论证清楚、阐释全面,使传统观念与核心价值观真正衔接起来。

要把文化遗产作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只有进入个体的思想、志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为过程之中,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传播”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要想产生入耳、入脑、入心的实际效果,素材的运用至为重要。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涵、故事、人物,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对此,目前已经在一些重要平台,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等载体上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还需指出的是,从道德教化生活化要求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群众对社会、人生等物质生产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的真实反映和价值追求,往往蕴含着道德意蕴和美好理想,与核心价值观相同相通,也极有利于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总的来说,发挥文化遗产在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借助“核心观念,传统表达”的模式,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化效果。

要把文化遗产作为营造核心价值观氛围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近年来,更多的文化遗产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传统节日或重大节庆时得以展现,加上各类博物馆的建设,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旅游时对文化遗产的接触已经比较频繁。应当借助文化遗产的平台性,按照核心价值观的丰富主旨,在目前只实施单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在全国各重要宣教点的全面布局,着力突出这些文化遗产相对更加清晰的传播主旨;对于一般的文化遗产,则要突出符合当今价值取向的观念和情感的内涵,使人们的参观接触到的不仅是刻板的说明、煽情的故事和沉默的陈列。要按照核心价值观的主旨要求,筛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例如传统剧目等,营造化于无形的传播氛围。总之,要使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文化遗产的点睛之笔,使得各类文化遗产能够发挥“化民成俗”的作用。

要借鉴传统教化经验搞好核心价值观制度建设。数千年的传统教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不乏可资借鉴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设计,就是参照传统的国家、社会、个人的三个层面来进行的。而传统价值观的凝练性,官员士子学用的一致性,官方教化活动的固定性和规范性,组织体系在传播价值观方面的严密性,以及亭台楼阁、祠榭观宇和精心设计的器物等这些承载着价值观的物质载体精心分布、随处可见等等,都是紧紧围绕着有利于价值观的渗透和传播而设计的。再如,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将教化的思想内容植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世界’或‘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以至于‘化民成俗’,从而取得了大众化的实际效果”瑏瑢等等,也都提醒我们,大力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借鉴,无疑有利于我们提高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成效。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只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从概念接受到实践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充实、立制、宣教、践行等基本环节,加强顶层设计,使熏陶渐染成为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更要着眼于当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面向着我们民族“根子上”的传统,思考和吸收涵养价值观的营养成分,这将是一个十分紧要的步骤,也是一个需要付诸极大精力的系统工程。

作者:叶友琛 单位:南京大学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文化遗产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92928.html

    相关专题: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器官移植的资料


    上一篇: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分析
    下一篇:电子实践教学中德育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