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读出语言的真实内涵。本文试以某些形容词的英汉翻译对等的语言形式作为对比基础,对比该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功能负荷量,从而看出其中蕴含的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性。
关键词:形容词;英汉翻译对等;功能负荷量;
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它一切行为”。正如Triandis指出:文化是过去不断存留下来了的遗风习俗,它们是能满足某个生态群体成员的一套主、客观元素。这些元素成为了那些能够彼此交流的一群人所共享的东西,因为这些人有共同的语言而且他们生存在同样是时间和地点中。[1]语言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20世纪初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提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人们看待世界的全部或部分的方法是由他们的本族语结构决定的。因此,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语言除了功能主义派所主张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功能的表达外,它也蕴含了其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看出语言的真实意义。其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很难抛开其中一者来谈另一者的存在与发展,一味地强调某一者的主体性、决定性和独立性都是不客观的。下面,笔者将从一些形容词入手,通过分析其英——汉对等翻译的功能负荷量,从而浅析其中蕴含的中西文化差异性。
一、功能负荷量(Functionalload)的含义
功能负荷量这一术语在语言学中一般是指某种语言单位在一个语言系统中承担了语言功能的相对使用频率。(在语言对比中,我们也可以将功能负荷量作为对比基础,比较两个不同语言里,某一对相似的语言单位在各自语言中的使用频率,及其与同一类型的其它语言单位相对而言的使用频率,……也可以将对应的语言形式作为对比基础,对比这种语言形式的所指意义。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以形容词的英汉对等翻译的语言形式作为对比基础,对比该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功能负荷量。
二、翻译对等(translationequivalence)
语言单位(如单词、句法结构)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失原意的程度。两种语言中意义相同的两个项目称翻译等值成分。一些语言学家(如Widdowson1974/1979:65)认为,所谓翻译对等是一种笼统的提法,实际上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翻译对等:①形式对等;②语义对等;③语用对等。本文在此将以第三种语义对等为对比基础,从形容词的英汉语义对等来分析其各自的功能负荷量。
三、浅析某些形容词在英——汉对等翻译的功能负荷量
(1)Handsome——英俊的、帅气的。该词的英文功能负荷量要比其对等翻译的汉语功能负荷量要大。汉语中英俊的、帅气的多用于形容容貌俊秀的年轻男子,我们可能会说这位老者有风度、有气质,却很少说这是一位很帅的老人,更不可能把该词用于修饰女性。但是在英文中,我们可以说ahandsomeguy;甚至可以说ahandsomelady此时,这并不是指威武、英俊的铁娘子,而指的是穿着气派、端庄、体面的女士。另外,handsome还可用于修饰建筑物、马等,如:ahandsomebuilding,ahandsomehorse,ahandsomecar。如此,我们在中文中只能说“宏伟的建筑物,彪悍的马”,却无法生硬地把英俊的、帅气的意思强加于“建筑”或“马”的前面;再如,handsome在英文中还可搭配为Heenjoysahandsomesalary,而在中文中收入和英俊、帅气是无法搭配的只能说丰厚、客观的收入/薪水。(2)Sharp——尖的sharp在英文中可以搭配:asharpknife/pin/needle;asharpcryofdistress;hehasasharptongue这时与中文的一把尖刀、针;痛苦的尖叫声;他说话尖酸刻薄等语义基本是一致的。汉语中“尖”可指:①指形状;②是指声音高、细;③是指耳鼻灵敏,英语中也有asharpeye,ears,asharpsenseofsmell;④是指出类拔萃的人或物;⑤是指尖刻。但是sharp在英文中的功能负荷量要大得多,除了上述这些意思外sharp还可搭配:①asharpdropinprices价格的急剧下跌;②asharpoutline清晰的轮廓;③asharptasteoflemonjuice柠檬汁的强烈酸味/Thecheeseisalittletoosharpforme.我觉得这个干酪味道太重了点。④asharpperson,mind指机灵的人,敏锐的头脑,甚至在英文中会用到asharplawyer/accountant这时常带贬义指过分精明的、狡猾的,不择手段的律师/会计。⑤asharpsuit入时的衣服;beaverysharpdresser是个衣着漂亮的人。此外英文中还有一些习语搭配,如:looksharp:赶紧、赶快;assharpasaneedle非常聪明的;sharppractice不够诚实的交易手段。由于英、汉负荷量量的不同,sharp在英文中的一些搭配不能简单地用“尖的”这个词直接在中文中进行对等地搭配使用。(3)Nice——令人愉快的;好的。在中、英文中我们常用该次表示好的事物,我们说aniceperson,smile,taste,remark(令人愉快的人、微笑、味道、言语)。再如:aniceday(美好的一天);anicegir(l可爱的姑娘);benicetosb(对某人亲切、友好)。因此,nice与之汉语中的翻译对等就是“好的”“美好的”。但是在英文中我们还可以有:nicedistinction;she’snottooniceinherbusinessmethods.等用法。这时如果再用“好的”来修饰就很牵强。因此,在英文中nice还有细微的、细致的、谨慎的这样的意思。短语nicedistinction指细微的区别;而后一个句子中nice指体面、高尚的意思,该句意为:她的经营方法并不体面。由此可见,nice在英文中语义多,功能负荷量大。(4)Sophisticated——老于世故的;复杂的。这个词我们最常用的搭配就是asophisticatedwoman(老于世故的女子);sophisticatedmodernweapons(精良的现代武器)。但是英文中,我们还可以说sophisticateddiscussion,argument(缜密的讨论、论点)。Wearingsophisticatedclothes(穿着考究的衣服)等。由此,也说明该词在英文中的功能负荷量较之翻译对等的中文功能负荷量大。(5)Ambitious——有野心的;野心勃勃的。这样一旦翻译对等后,汉语中体现的都是贬义词。汉语中,有野心的是一种贬义的修饰,修饰的是坏人,或是坏的企图、计划。但ambitious在英语中除了有贬义的修饰功能以外,该词也有褒义的修饰功能,指“雄心壮志的”,“宏伟的”,如在英语中可以有这样的表达:anambitiousyoungmanager(有雄心壮志的年轻经理);ambitioustosucceedinlife(立志要有所成就);ambitiousforone’schildren(望子成龙);ambitiousplanstocompletetheprojectaheadofschedule(要提前完成这一项目的宏伟计划)等。因此,在英文中,该词可以指褒义也可以指贬义,但在翻译对等的中文中就往往指贬义一方,这也说明该词在英文中的负荷量也是大于其在中文中的负荷量的。
四、文化差异性在其中的体现
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会折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特征总是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从形容词英汉翻译对等的功能负荷量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形容词指的是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的词。功能负荷量的大小说明了一个词的使用频率。功能负荷量大的形容词说明了该词在这一语言中的使用频率高,这个词能修饰很多事物,同时也说明这个词在语义上被其使用者切分的很细;相反,功能负荷量小的形容词说明该词在这一语言中的使用频率低,一个词所修饰的事物少,因此其在语义切分层面上较粗、较简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形容词的功能负荷量大,说明该民族在使用此形容词作描述人或事物状态时,已把该词的语义切分得十分细腻,因此同是一个词却可以描述或修饰不同的事物,这表现出该民族追求精确,追求描述事物的独特性心理。而形容词功能负荷量小,说明该民族对一个形容词的语义切分不是那么细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该民族在感官表达上的笼统性。因此,英语形容词功能负荷量大的特点说明了英语中对事物描写、修饰时所讲究的细腻、精确的特点,表现了说英语者在描述事物时欲以突出其独特性的心理,也折射其民族追求感官的细腻、准确。而汉语中,形容词功能负荷量小,说明了中华民族追求笼统、感悟、体会的心理特征以及追求“朦胧美”、“讲意境”的民族审美价值观。文化学者认为“正是长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发展的伦理型民族文化,造成中国人观察客观世界的朴素、笼统的整体观念,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五、结语
文化依赖于语言,语言忠实地折射着文化,本文着重从英——汉形容词的翻译对等,并且以语义对等为基础,发现英语形容词的功能负荷量大,而汉语形容词的功能负荷量小,从而洞悉到中西两种民族的文化、思维的不同——即:英语国家的民族追求对事物描述的细腻、精准和独特性,而中华民族追求“朦胧”“意境”的整体审美观念。
References:
[1]JackC.2012.Londo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ndApplied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Samovar&Porter&McDaniel.2009.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Canada:CengageLearningCustomer&SalesSupport.
[3]罗常培.2004.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
[4]萨丕尔.1964.语言论[M].美国:商务印书馆.
[5]苏新春.2006.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许余龙.2003.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7]于桂梅.2010.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4):103-105.
作者: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