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推动是大学开展社会教育的起点
最早主张“开民智”的是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人士,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的自强应该是“风气同时并开,民智同时并起”[2]。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维新人士设报馆、建学堂、组织学会、著书、翻译,一场轰轰烈烈的“开启民智”活动蓬勃开展,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此以后国人认识教育的视角开始发生转变,“开民智”、“做新民”的思想成了各个时期各种人士发展社会教育的共同声音。“中华民国”建立后,确立了社会教育的行政地位。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成了这个时期各个大学的一项重要教育实践活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和北京师范大学平民教育社,他们都是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来从事和学校教育计划无关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尤其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的宗旨就是“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3]。通过“以学就人之教育”,采用露天讲演等方式,实施对社会各种人群的教育。他们利用田间地头,利用街头巷尾,或在露天广场或在报告厅进行演讲,以实现文化知识的普及。在这以后,大学开展社会教育就成为五四运动以后大学开展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事业。后来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学校开展社会教育的法令,使大学开展社会教育的做法得以规范和推广,这对于开启“民智”,扫除文盲、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开展社会教育的根本动因
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演变不是自发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急速扩展,大学不断地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学必然通过改变其社会职能予以适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演变是与社会发展变化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其社会教育职能的确立也是大学逐步开放,走向社会,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随着现代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预,大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才越来越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如今,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或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入学方面的差别依旧存在,但大学的校门日益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从大学的科研职能来看,起初大学的研究还是封闭在“象牙塔”里的纯学术研究,后来逐渐转为各种应用性研究。国家的参与,特别是企业和私人或团体的资助使研究直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象牙塔”被动摇了,在科学和技术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与广泛的社会发生相互作用的传统障碍“象牙塔”被移开了[4]。随着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扩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大学发展社会教育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人们就业需要的必然要求。从经济上看,新科技革命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引进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目前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型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现在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带来了职业流动性的增加,未来社会,每个人都不会终生只从事某一类单一的职业,而会处于职业的不断变动之中,这就要求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终身学习和获得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因此,需要大学发展社会教育为人类的职业流动提供保障和支撑。所以,社会的发展是大学的社会教育职能确立的根本动因,社会现实依据是大学发展社会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三、自身寻求变革是大学发展社会教育的基础
当人类社会由后工业时代迈入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激变时期,当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理念,当学习化社会逐步成为一种现实时,整个社会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应对这种要求,则成为大学社会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推动力。社会的变革虽然是大学职能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处于新的历史时期的大学由于其在社会的地位与重要性的变化,不能仅仅去被动地适应社会,而应主动去寻求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式。大学的社会教育职能不仅可以在表层上直接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而且在更深层面上,可以通过公民素质的提高进而提升和塑造整个社会的精神素养和社会风尚。这不仅可以使大学走出自己的校园,去寻求自身最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使大学担负起引领社会前进的重任。这就要求大学把教育事业推向社会,大学服务社会、指导社会、援助社会的过程也是大学自身寻求变革,自我调节的过程。首先,在开展社会教育实践中,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参与社会教育可以增加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自身的本领。其次,在开展社会教育实践中,可以发挥大学知识群体的作用。大学知识群体由大学专家教授学者组成,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锻炼自己,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大学知识精英参与社会教育实践是取得成绩的重要路径。再次,扩充教育实践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施展的舞台,促进学校整体的改革与发展,扩大学校的影响,而且可以加强大学与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大学通过开展社会教育的实践,在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丰富了施教的领域,培养和锻炼大批人才。总之,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变化,大学应该主动调整自身去适应社会,做到“开门办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知识与智力的支持,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总之,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大学开展社会教育动因所在,我们可以看出,在发展社会教育过程中,通过大学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优势来满足和拉动社会各界对各种教育的需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民情和教育实际的一项值得推广的教育事业,是我国推动终身教育发展,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有效尝试。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是其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体现,它使大学的社会服务有了更加明确的教育指向,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对社会服务的规范与控制。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和谐社会的缔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实现对推进社会进步、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作者:刘丽丽 于贵军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