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航运与世界贸易
在今天,因为航空运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之于人们的亲身感受等的原因,国际航运已经淡出公众视野,船舶不再经常成为焦点。国际航运仅在非常罕见的重大事故中吸引注意,尤其是漏油事件。由此引发的不良影响是,国际航运对于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将在气候变化争论中容易被忽视,并且会有许多无意对航运造成影响的决定做出。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依赖于国际航运的健康发展的,而国际贸易的活跃程度又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另一方面,一些有关国际航运的相关决定会对贸易自由流动造成不需要的且实际意想不到的影响。国际贸易需要一个健康、稳定并且国际化的规则和相关行业的配合;作为与国际贸易相伴相生的国际航运业的稳健与持续发展,特别是其在国际气候变化事务方面的态度,也为国际贸易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国际航运的效率与碳排放
国际航运自从产生就一直处于不断演变之中,但也许最快的、最引人注目的演变方式当属过去的50年左右。这种演变从根本上是关于探究如何以较少燃料消耗运送更多的货物,并且无止境、持续地追求效率。集装箱干线船舶从2000~3000TEU(国际标准箱单位)发展到今天的10000TEU,已经使单位TEU的油耗和费用迅速降低。记录表明,每吨货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稳步减少;因此可以说,船舶自身与以前相比更节能。
3国际航运的效率增长
需求的增长导致当前航运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确定绝对精确的数字是有困难的,但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统计,这个数字大约为8.5亿吨。尽管航运在世界贸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航运的二氧化碳输出约占全球总输出的2.7%。其中,一个重要思想是,航运运载了按体积计算世界贸易量的80%~90%,而其碳排放仅为2.7%。航运是世界贸易的服务者,而且这一点在对航运监管时应被注意并时刻牢记。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全球贸易和消费趋势,但专门关于航运所采取的任何决定它们本身不应当限制世界贸易。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任何考虑针对航运的措施由国际海事组织颁布制定是最适当的,这样一来,关于世界贸易的航运业表现的影响才能够被联合国专门机构正确评估。这样做的正确思路在于:当处理一个独特的全球行业时,其也必须在全球层面进行监管。
4国际海事组织的措施
国际海事组织过去的成就是非凡的,提供了针对船舶设计、建造、操作、安全和环境绩效方面的有效立法。国际航运业自身在此立法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成为完全支持国际海事组织的角色。国际海事组织的发展与完善在实质上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际海事组织可能会采取“船舶能效管理计划”作为一项推荐措施,该措施包括一项能源效率运行指标——公司能够评估其船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能效增长情况、评估各种能效措施(根据船舶设计、操作及贸易相关因素有不同应用程序)效用的机制。船舶可能需要载有一份“船舶能效管理计划”且依照此项计划操作。该计划的要素是特定于个体船舶、货物和贸易路线的,因此,计划的内部细节是不适于管理的。国际贸易及国际货物运输的相关需求被国际运输实践充分考虑和实施。国际海事组织已经开发出一项行业希望有强制适用倾向的“节能设计指标”。这是一项从船舶设计阶段开始就固定于船舶的能效措施。然而,实际上初期试验表明,预定值的比较仅在相同类型船只之间是有意义的。换言之,比较一艘集装箱船与一艘油轮的派生效率值是无意义的,该指标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且并没有反映在整个船队能效创新上。不过,通过在设计与方法上的创新适用保证未来船舶变得越来越节能是重要的。希望看到的是,能快速建立起一项针对油轮、散货船和集装箱运货船需要有“节能设计指标”价值方能交付的强制要求。然而,针对带有复杂推进船舶和专业船舶的“节能设计指标”的发展需要多一点时间。也就是说,考虑到国际贸易和国际货物运输的多样性“,节能”和“环保”的理念正被积极推进,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落实和实施。目前描述的措施将导致个体船舶基础上的效能增加。但是,这些增加可能不能满足在碳减排辩论中的那些政府的愿望。例如,在欧洲,一般期望是到2020年航运应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的排放量。但在全世界船队范围内,真正降低到这样水平不太可能。这也意味着,航运业可能需要准备好一些市场基础措施来缩小实际减排措施与政治需求之间的差距。该理论认为,这样的规定应当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碳交易市场从其他行业中购买碳减排量或投资交易系统,如重新造林。然而,也许最重要的在于船舶设计、建造与运行中的研究与发展。当然,这些趋于理论层面的问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开展一些关于国际航运中碳排放及碳减排的积极探索。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航运的发展休戚相关,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探索和碳减排的有益探讨成为两者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努力。总而言之,航运业以推动其自身发展为己任,也为积极发展国际贸易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发展方向;保持国际航运处于有利于世界贸易的运输能效之非常前沿的地位,且通过其最重要的运输模式匹配全球二氧化碳减排预期,是任重而道远的方向。
作者: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