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布鲁纳社会文化转向述评

一、叙事的基本价值:布鲁纳的观点

1.叙事是自我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心理学更倾向于依靠标准化的研究范例来“界定”我们“自己”的概念,我们通过操作这些研究范例来界定正在研究的概念———测试、试验程序,等等。每个测试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研究模式,而且被视为更大的没有明确定义的“自我”概念的一个方面。这样的测试虽然可能解释自我的某些方面,但是依然是脱离情境的实验室方式。而自我的概念缠绕了太多的社会与文化、情绪与语境,无法仅仅在实验测试中揭示其真谛。在我们成年之后,是否早已存在一个明显的、本质的自我,等待我们去认识、去发掘、去测试,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问卷和测试结果总结出来。布鲁纳的答案是:“我们是通过叙事创造和再创造了自我,自我是我们讲述的产品,不是藏在主体性的幽深处等待人们去研究的某种本质。现在有证据表明,如果我们缺乏制造有关我们自己的故事的能力,就不会有自我这种东西存在。”布鲁纳认为叙事是自我存在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叙事就没有自我。2.叙事是一种意义生成的承载工具20世纪末汹涌而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让人们重新审视叙事、故事、语境,并且发现:叙事并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意义生成的承载工具。“文化形塑了心灵,而文化也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让我们得而藉此来建构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对于自己和对于我们的力量何在之种种观念。”[1]叙事正是文化提供给我们的一套工具箱中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在沟通文化与个体、认识文化与自我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叙事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是通过一个一个诸如神话、传说、小说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可以感染我们的情绪,让我们产生共鸣,随着故事中的人物体验喜怒哀乐,而且告诉我们主人公为何采取如此行动,从而使人物的行为可以被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接受或是反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并使我们自身采取与故事中的人物一样或对称的行动。于是,叙事就这样进入我们的心灵,成为意义生成的工具。教育在文化的大陆上,不可能是一座孤岛。教育本身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传递文化、建构文化、形成自我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叙事同样对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叙事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意义

1.对于逻辑-科学思维,接受了现代教育之后,我们是非常熟悉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都是建立在逻辑-科学思维之上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会遵从学科特点,突出其逻辑性、科学性,甚至会刻意让学生在这些学科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科学思维。对于叙事思维,似乎只应该应用于文学课程,在科学课程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教师教学实践中多年形成的对逻辑-科学思维的推崇,有意无意地削弱了叙事思维的作用。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真理来自严密的推理、严格的实验、精密的计算这样一套思维,似乎只有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科学的。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日常生活是被叙事包围的,我们对于外界的最初理解基本上出自叙事。布鲁纳认为,科学在展现其自身时,使用的工具是逻辑和数学,以助其达成一致性、明确性和可考验性等要求……而科学里的大理论也许比我们所料想的还要近似于故事。[3]他建议把我们所努力要谈的科学理解换算成叙事的形式,或说是“叙事的启迪法(Narra-tiveHeuristics)”。[4]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发的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让人们发现了实证主义、实验室研究的弊端,叙事的意义被重新发现。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无疑会对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2.叙事对教学实践的意义既然叙事无所不在,对于科学的建构、意义的生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内容。(1)叙事是学生内化知识的重要工具。20世纪70年代末,布鲁纳等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这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产生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5]叙事正是生成意义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外在的、客观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2)叙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古至今,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祖先通过故事传承知识与文化,知识与文化又通过故事发生改变,形成新的传承内容。人们喜欢听故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叙事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叙事使枯燥死板的教学内容生动起来,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引领学生自觉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叙事对研究教师的意义

1.了解教师的“庶民教育学”“当你要为教室里的教育实践而进行理论化的工作时(也可以拿任何其它情境里的教育实践来说),你最好把那些从事教与学的人所已经有的庶民理论先弄清楚。你既然是个‘地道’的教育理论家,而你正企图引进一些改革,那么你所需竞争、取代、或以任何方式修正的对象,正是那些已经在引导着教师们和学生们的庶民理论。”[6]布鲁纳提出“庶民教育学(FolkPedagogy)”这样一个名词,专门用来指每一个人头脑中早已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关于“儿童心灵是如何以及如何教他们学习”的观念,虽然他们也许无法用言语说出那套教育原则。[7]每一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日常教育观念。这些观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手段,以及对待学习者的不同的态度。只有认真了解教师的“庶民教育学”,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改革有针对性,落到实处。叙事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用来探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头脑中的教育观念是在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的,文化通过叙事将这些观念传达给教师,教师通过叙事不断修改自己的日常教育观念,在这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叙事建构了教师的“庶民教育学”。通过叙事,我们可以了解教师头脑中真实的教育观念,进而了解教师的教育行为。2.把握教师的自我概念每个人都会建立关于自我的概念,对自我的认知会影响我们今后的行为。教师对自我概念的认知则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想对教师的自我概念有一个全面、真实的把握,可以通过教师关于这个问题的叙事进行分析。根据凯尔克特曼斯(Kelchtermans,G.)的研究,教师的专业自我可以分五个部分:①描述的“自我形象”———“作为教师我处于一个什么状况”;②评估的“自尊”———“作为一名教师我做得如何”;③情感的“工作动机”———“是什么促使我成为教师、保持或退出教师岗位”;④标准的“任务感知”———“要成为一名好教师我要做什么”;⑤“未来观念”———“作为教师我的未来会是怎样的,我会对这个职业有什么感觉”。[8]通过分析叙事的时态、时间、语态、语式、人物描写、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等,可以得到教师对于自我概念的真实想法,深入了解教师对自我的看法。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概念,如果教师对自我的概念非常明确,会对教师工作本身自觉进行反思,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当教师对自我缺乏清晰的认识时,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疑惑或迷茫,在混混沌沌中完成教学工作,专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叙事,准确把握教师的自我概念,就可以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帮助教师顺利成长。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布鲁纳关于叙事的理论,我们探讨了叙事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的意义,以及研究教师本身的意义。叙事应用于教育研究的前景非常光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叙事理论并进行适当调整,使之能够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服务,进而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作者:杨小英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布鲁纳社会文化转向述评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80652.html

    相关专题:期刊发表 测验法是根据


    上一篇:供电企业营销竞争论文
    下一篇:石油天然气工程项目用地指标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