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生产力存在的问题有:区域产业同构程度有所上升,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相对差距虽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不断扩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程度超越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的规模和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间的连结性和分工合作较弱,城镇化的聚集效应需进一步发挥。
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内涵
(一)“生产力布局”起源于前苏联,也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空间规划以及产业集聚政策有相似之处
“生产力布局”起源于前苏联,是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在前苏联,生产力布局是对地域分工的一种安排,而地域分工指社会分工在各生产地点及其总和之间的分工在空间上的表现。决定地域分工首先需要对包括一般条件、部门条件和地方条件在内的各种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布置“综合地域(综合区)”。综合地域(综合区)就是要确定不同生产部门在地域上的结合,这种结合要考虑到在全国范围内社会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和为生产这些物质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劳动,考虑到劳动在各个部门间的分配和在各个区域间的配置。苏联的工业配置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工业在全国的合理有计划地配置;工业接近原材料产地、燃料动力资源地、产品消费地;民族边疆和过去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全国经济区的经济和工业的正确工业化和综合发展。
那么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呢?比较接近的是德国的空间规划,共有四级规划,分别为联邦级、州级、地区级、乡镇级规划。在联邦层次上由联邦建筑与地区规划办公室编写并经由联邦运输、建设和住房部提交给联邦议会的《德国空间规划报告》,对密集地区、乡村地区、居住区和交通走廊、中心地区系统(高级中心、中级中心)等区域类型在全国的分布作出指导性的安排。更为宽泛的则是对应于区域政策,换言之,也就是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对于政府如何参与到地区的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20世纪70年代曾有大量的讨论,现在则比较少见。
中国的学者对生产力布局的认识存在一个深化的过程。按照刘再兴先生1995年的看法,生产力布局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指工业布局,改革开放后,范围逐渐扩展,指经济布局和区域发展。事实上,有很多的学者如陈栋生先生在1991年认为区域经济学和生产力布局二者的研究实体是一致的:生产力布局从俯视角度,分析资源与要素分布、流动与空间聚合,包括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区域经济学从平视角度,研究区域的结构、差异、发展、耦合与区际关联。因此,中国学者对于生产力布局的使用应该是对于前苏联做法的扬弃。
(二)对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理解
生产力布局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生产力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的功能发挥和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生产力布局涉及到产业布局、人口的区位分布和公共设施的空间安排等内容。生产力布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生产力布局优化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所不同。宏观生产力布局优化需要对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总体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一定时期内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重点区域、各经济区的产业衔接等。中观生产力布局优化需要对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地区内部产业结构、产业基地的规模与布局、城镇体系的组成与布局以及重点企业的选址安排进行安排。微观生产力布局优化则主要侧重在城镇内部重点产业的布局安排,做到产业的空间安排与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生活居住的空间安排协调,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一致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涉及效率、公平和可持续等三个要素:效率,主要是指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实现优化配置;公平,主要是指各地居民享有大体相同的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各地人类和经济活动在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生态环境不因区域经济发展而遭受破坏而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提高效率、推进公平和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在提高效率、推进公平和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也就是让市场在生产力布局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首先是政府主导的生产力布局的范围是受到限制的,只有对经济结构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项目生产力布局才需要政府的主导,一般性的、竞争性领域的生产力布局则不需要政府的参与或主导。其次,政府主要是通过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来引导生产力布局,其它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政府就不要干预。
生产力布局关系着产业的区际分工,影响着资源和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关系着人口的空间分布,影响着各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关系着人类和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与否,影响着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生产力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有效动员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中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总体优势;有利于形成原材料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和市场的密切联系,高效率地组织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活动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巩固民族团结,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具体到产业布局优化,则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第一是集聚和分散的关系。众多研究表明产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经济活动的集聚的第一个层次是向城市集中,第二个层次是向国家范围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集中,按照世界银行2009年的研究,在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3500美元(2000年的不变价)之前,集聚主要表现为向城镇集中;当在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1万到1.5万美元(2000年的不变价)之前,集聚则主要表现为向发达地区的集中。但是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促进经济和产业的集聚,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扩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影响区域间协调发展。因此,在生产力布局时,必须兼顾集聚和分散,做到产业的适度均衡发展。第二是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关系。一个地区或拥有的特定资源或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集中力量发展一个优势产业,这有利于发挥行业内规模经济的优势,但是过于单一的产业容易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波动很大。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虽然有可能分散资源,但也有助于分散风险,增强一个城市和地区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