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UCINET软件对社会网络与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的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得出学界研究热点;结合热点词汇,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分为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网络结构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和社会资本对知识创新的影响三类,分别进行综述;分析了对网络结构和社会资本作用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提出未来可以从二维框架和系统模型的角度展开研究。
[关键词]社会网络;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研究综述
社会网络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科技创新合作情况,为研究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行为、辨析高绩效科研团队的特质与成功因素、进一步提升其知识创新能力与绩效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社会网络在科研团队知识创新中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一、社会网络对科研团队知识
创新影响的研究热点为得出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及方向,以知网、维普两个中文数据库和ABI、Elsevier两个外文数据库中2006—2016年间收录的文献为数据池,构建关键词2-模数据矩阵,再利用UCINET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绘制2-模网。
(一)对文献关键词的2-模网刻画
检索到的全部265篇中英文文献中,共包含889个不重复的关键词。对其中的近义词进行合并后,以10为阈值取得27个高频关键词。进一步去除与研究主题不相符或指意不明确的关键词,按照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或方法的分类原则,将挑选出的21个关键词分为两类,分别放入关键词共现矩阵的行和列。利用UCINET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的2-模网络。其中方块是接受者,表示研究对象;圆点是发出者,表示研究的视角或方法。各点间的距离表示其关系的紧密程度,圆点与方块间连线的粗细表示二者共现的强度。
(二)研究热点分析
从上述网络结构图可以看出,对社会网络在科研团队知识创新中作用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图的右半部分,如社会网络的网络结构、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社会资本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其中,对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研究大多聚焦了社会网络中影响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社会网络的结构分析主要包括网络的中心性、网络密度、网络异质性等,关注社会网络的结构特性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对社会资本在知识创新中作用的研究大多考察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对创新主体作用的方式及影响大小。
二、社会网络对科研团队知识
创新影响的研究现状根据2-模网中分析得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网络结构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和社会资本对知识创新的影响三个最受关注的方面,对研究社会网络对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行为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对影响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因素和作用路径的探索一直备受关注。在社会网络概念下的讨论热点主要包括团队结构、团队能力和团队环境三类。学者们大多认为恰当的组织结构对团队创新绩效具有积极意义,团队结构通过影响知识的流通交换和学习能力来影响创新绩效[1]。但蒋日富等[2]对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分析却表明,团队结构对团队知识创新未产生影响。对团队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共享能力。Manlio和Vincenzo[3]认为,社会网络为知识的吸收和创造提供了动力,通过影响团队的知识管理能力来影响创新绩效。Michael和Martina[4]分析了从事原始创新的科研团队中,社会网络对信息传递、信息吸收和知识传递、知识吸收四种能力的影响,发现网络的异质性和嵌入型发挥着主要作用。知识共享能力对团队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宋志红等[5]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路径,具体讨论了不同类型知识对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方式。团队环境包括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科研资源等,他们均会在不同层面上对组织创新绩效产生影响。André和Miguel[6]认为,团队的制度环境和领导人特性对团队心理安全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团队的创新绩效,情感网络的强度中介了这一过程。Aribi和Dupouёt[7]分析了社会资本在五种知识演化系统中的不同作用路径,并提出突破性创新不仅取决于个体和团队能力,还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条件。
(二)网络结构对知识创新的影响
众多学者研究探讨什么样的网络结构,以及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何种位置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概括来看,影响知识创新的网络结构特征和位置特征主要包括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网络嵌入型和结构洞和网络异质性5个方面。一般认为,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有利于知识创新。这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获取知识的势能优势,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个人或团队往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获得更多知识;二是搜寻优势,处于网络中心往往具有某种身份或地位的象征意义,更容易获得网络外部的关注和资源,从而正向促进知识创新工作[8]。而关于网络中心性的研究尚无定论。一方面,网络中心性较强时,成员间链接紧密,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更加充分;另一方面,网络中心性也可能导致成员间思想和观点的趋同,对团队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团队创造力[9]。Oh等[10]在研究中发现,网络密度与知识创新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并据此认为,存在一个最适宜的网络密度,使得团队的创新能力达到最佳。这是由于,一方面,成员间彼此互动程度高时,信息和资源的流动更加灵活,成员间信任关系加强,知识获取成本较低,有利于知识共享。另一方面,网络密度的增大,使得维持这种关系所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从而负向影响团队的创新绩效[11]。企业R&D团队的创新绩效受网络嵌入程度的影响,在所处创新网络中的嵌入程度高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蒋天颖和吴福象[12]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从节点度、中心度和结构洞三个维度对浙江省软件集群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网络嵌入程度对知识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使得结构洞位置与科研团队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信息优势主要体现在作为差异化信息聚散中心的结构洞,为处于该位置的团队提供了更多筛选、吸收和利用信息的机会[13]。控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知识流动中关键路径的管辖和利用,从而控制知识的流向,降低企业在网络中用于维持联系的成本[14]。网络异质性主要体现在网络内部个体知识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受到的关注和讨论较多。早期关于网络异质性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得到许多截然相反的结论。Harrison和Klein[15]认为,这是由于学者们考察成员差异的分类概念不同。他们将成员间差异分为不一致、多样性和不对等三种,并认为不同种类的差异会对知识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后续学者大多认为,信仰、认知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增加了团队冲突的可能,提高了寻求共有知识的难度,不利于团队合作;而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方面的多样性则拓展了团队的关系网络,增强了获取外部信息和资源的能力,有利于成员间知识的学习和创新[11]。Arief和Herri[16]对高绩效科研团队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不一致对团队知识创新的负向影响,但发现多样性对团队的知识创新无影响。Lee等[17]对500个企业新产品开发团队的实证分析则发现,社会类别的不一致和知识的多样性对团队创新行为均无影响。
(三)社会资本对知识创新的影响
研究社会资本对团队知识创新影响的文献众多,重点关注了社会资本内部不同维度对知识创新的影响。Nahapiet和Ghoshal[18]将社会资本分为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三个维度。几乎所有学者都认同社会资本对知识创新具有积极影响,但对于哪一维度、通过何种方式起作用,有着不同的认识。代表性观点如表1所示。除了结构资本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受到学者们的共同认可外,关系资本和认识资本的作用在不同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不同的结果。如MatteoMura等[20]对174个医学领域科研团队的回归分析表明,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对团队知识创新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林筠等[22]利用AMOS模型研究中国制造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结果表明,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对企业创新影响显著,愿景共享的认知资本无明显影响。韩子天等[23]对珠三角企业的实证研究显示,结构资本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关系资本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绩效。Gu和Wang[24]剖析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的151个R&D团队后提出,尽管对单因素进行分析时,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均正向影响团队创新绩效,但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是通过影响团队稳定性起作用的,并不直接对创新产生影响。社会资本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方面,学者们分别引入了不同的因素,研究其与社会资本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关系。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团队领导风格、知识吸收能力、人力资本等因素。如谢洪涛[25]建立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在变革型领导影响团队知识创新中的中介作用。王国顺[26]通过对469个样本的实证研究认为,外部社会资本促进潜在吸收能力,内部社会资本促进现实吸收能力,企业的社会资本以吸收能力为中介,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Cabello等[27]对85个西班牙公司的研发部门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人力资本以社会资本为中介,正向影响公司创新行为。
三、评价与展望
近年来学者们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对科研团队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如下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分析探讨。第一,网络中心性对科研团队创新的影响缺乏一致性结论。关于网络中心性对团队创新的影响,在不同实证分析中的结果差异很大,且尚未有学者对这一差异给出有力解释。本文梳理相关文献后认为,这一差异可能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不同研究中用于度量网络中心性的指标不同,从而体现出的“中心”内涵不同;二是考察创新时,着眼于“知识创造”和“知识传递”两种不同过程;三是未区分团队规模等其他特征。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一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分类标准。第二,网络异质性对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的影响方式和路径尚不清晰。尽管Harrison和Klein[15]对不同类型的异质性进行了划分,但这一框架下的研究仍然得到许多不同的实证结果。梳理文献时发现,大多针对基础研发科研团队的分析支持“不一致”对知识创新的抑制作用,而针对技术创新团队的分析则认为二者无显著关系。“多样性”的影响也表现出类似的团队间差异性。因此,本文认为可以构建一个包含“科研团队类型”和“异质性类型”两个维度的分类框架,系统探讨网络异质性对知识创新的影响,以期得到可移植性更强的成果。第三,尽管在网络结构对知识创新的影响方面,学界已达成许多一致意见,但现有研究仅仅止于“网络密度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处于结构洞位置有利于团队知识创新”等概念性描述,难以用于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未来研究应当不再局限于用社会网络的视角分析和解释科研团队行为,而是着眼于运用社会网络工具提高团队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如,如何确定社会网络密度的最优区间、通过何种方式改变网络密度对知识创新的作用更为显著、如何占据结构洞位置等问题。第四,社会资本不同维度对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的影响方式和路径尚不清晰。近年来,学者们倾向于选择不同的中介或调节变量来解释这一问题[25,26],但在要素的选择上,还显得较为主观,大多只关注了某一方面的因素,得出的结论比较片面。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一问经济类重要期刊题,建立系施工管理论文统模型,将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均纳入分析体系,厘清要素间的关系,探讨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作者:曾明彬 游玎怡 李玲娟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相关专题:小说月报原创版2014 化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