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艺术教育转型发展分析
[内容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转型发展,与应用接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转型发展中,应加强师资队伍“存量”转型、学科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采取可操作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形势;艺术教育;转型发展
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转型发展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出自己发展目标。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措施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
一、当下艺术教育发展转型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转型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转型变革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提出“大学的转型已经提到了现代大学的议事日程的顶端”,国内学者专家也提出“在今天全球化与大众化的背景下,现代大学再一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必须是高等教育按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由学术型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型,由单一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转型,由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及手段、学术研究与应用、管理模式等内外条件下逐步发生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转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高等学校教育的转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内涵建设、办学职能、发展路径等方面,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校企合作、学生指导等方面必须要发生适宜性变革和突破。2.区域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教育中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在突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要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培养相适应的人才。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重点要在应用型下工夫,除培养中小学教师技能外,还要培养一专多能为地方旅游文化繁荣发展服务,与此同时根据适应农村音乐和美术教师人才需求,打造民族音乐及表演、民间美术等校本课程。因此,要对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3.学科专业自身条件及转型发展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自身发展面临着瓶颈式新的问题,照搬老院校办学模式不能适应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地方院校办学模式应体现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自身条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人才需求来统揽全局,结合办学基础和师资条件进行整合、转型或转课等进行综合考量,全面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学科专业内部自身调解发展。
二、当下艺术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本科教学办学理念转型受阻矛盾。长期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新建本科教学的很多新要求、新理念融入教师团队受阻,有部分教师对本科办学的新要求缺乏顺应观念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教师甚至回避观念变革和创新的新要求。甚至有些教师出于自我利益保护,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办学改革和办学理念教学阻挠或干扰,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受到严重影响。2.师资队伍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转型发展需求。新建地方高校,原来的师资与转型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文化转型的需求,是被动地接受和低质量的转型,对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的文化发展需求。3.硬件设施跟不上转型发展的步伐。转型后由于全校方方面面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需要教学硬件投入、教学条件的投入、教学设备的投入,人才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投入等,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学院一般都采取轻重缓急的方法,从而导致部分专业的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教学硬件设施落后,新建专业教学设施配套跟不上。4.管理队伍建设跟不上。转型发展后的地方高校存在的问题是,其一由原来的管理模式转型为应用型的管理模式,由于管理队伍和系级部门配套不完善,导致管理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没形成规范的本科管理模式。其二是管理理念跟不上,管理队伍都是原来的队伍,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前进,在探索本科管理的方式方法。
三、艺术教育学科专业转型的基本原则
应用型发展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核心思想,艺术教育专业转型发展不能盲目进行,要遵循基本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各自的文化特性来具体分析,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目标。1.按社会需求设置原则人才培养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定位,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特色发展定位来确定专业发展转型方向。要通过考察和调研,分析当前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行业论证形成最终决议。2.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办学规模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生产单位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考虑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而高等学校专业的建设也是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艺术学科转型发展要结合效益优先原则,科学运用教学资源配置和资源优化,正确处理好教师资源与专业发展的关系来确定专业转型发展的方向。3.专业转型可行性原则专业转型发展要考虑建设基础的可行性原则,原来的学科专业发展基础与转型发展的基础是否有关联,要结合现有的条件发展新的专业,不能脱离现有的条件盲目创办新专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设置、教学师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创办新专业,稳步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发展。4.学科专业特色发展原则新建地方高校发展艺术教育不能机械照搬成熟的老牌院校,办出特色课程,以特色占领优势,才能后发赶超。在课程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有所独特之处。在原有的学科知识积累,根据地域文化优势打造特色课程。与当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加强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以特色为创新。
四、艺术教育转型发展方向
1.学科专业的转型发展在高等学校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艺术学科专业在一定的环境和时间下的就业前景逐渐发展到饱和状态。因此,要寻找新路子拓展,包括创新和改造传统专业。其一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注重本土文化特色开发应用。例如音乐学科要拓展考虑为各大旅游景点输送表演人才和编导人才,美术学科要拓展考虑打造民族工艺旅游商品开发和创业创新人才。其二要拓展开办新专业,音乐学科和美术学科在各自发展道路寻找新路径。音乐学科根据社会需要可以向音乐幼教、录音艺术、民族舞蹈学等学科群方向发展,办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专业。美术学科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向工学与艺术学交叉方向发展,向应用型设计方向发展,要为城镇化进程中急需的景观园林、规划、建筑等提供人才保障。2.师资队伍转型教师的知识结构要转型和更新,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潜能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转型,要结合学科专业以及社会服务需要进行自我调整,在学科研究方向转型,通过课题申报和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讨新的知识点,有意识地调整学习心态进行终审学习。(1)引领师资队伍转型发展其一是年轻教师学历提升实现转型。教研室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青年教师潜力发展较大,依据专业课程建设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安排在职进修学历提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通过学历提升转型知识结构。其二是中老年教师单科进修实现转型。教师队伍中老年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陈旧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求“充电”补充能量,更新知识。中老年教师群体比较特殊,上有父母下有小孩儿,家庭需要照顾。因此,教研室要根据课程教学需求,合理安排教师单科进修学习,引导教师定向研究,为学科建设带好领队作用。(2)推动教师队伍向“双师素质”转型对于教师“双师素质”就是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高校教学方法和高水准的科研能力外,还应具备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能力。应用型就要体现在专业应用技能方面,教师自身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需要内在的动力去驱动。学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政策去引导教师在职技能学习或顶岗锻炼,形成量化考核与职称晋升、聘任、绩效考核与待遇使用的相关制度。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建设中,我们专业教师首先还要掌握社会服务所需要人才的动向和社会服务的基本技能。(3)通过科研项目申报自我调节实现转型高等教育是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产学研是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个点。教师水平的高低体现在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上,“转型、改革”均需要从根本上引导教师意识形态和课题研究方向的转型。其一需要教师内在的动力加强自我调节转型,在项目申报、科研立项上要根据转型发展的需求确定研究,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研究能力提升。其二是需要教研室统筹作相应团队建设安排或引导,通过“传、帮、带”老中青结合探索学科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在课题活动的引领下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吸收新的营养,由点到面不断逐渐进行调节转型。
五、转型发展的保障措施
1.政策措施先行发展目标定位确定后需要政策作为后台支持,教学管理单位要根据师资现状出台政策措施,既体现关注教师的利益,又兼顾政策落实导向,有奖惩激励机制,以身份管理转化为岗位管理,岗在人在,岗有人有,以岗用人机制。在推荐职称晋升、聘任优先考虑为原则,大力发扬民主管理,专家治校、教授治学,鼓励教师学科带头践行转型发挥能动作用。2.转型发展目标明确根据发展目标确定人才培养,在数字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音乐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转型,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去寻找新的授课方式来提高办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美术学科专业课程改革要有明确的思想定位,其一专业技能转型发展,例如传统课程“素描”“色彩”“速写”“风景写生”可以拓展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景观速写”“建筑手绘表现”“版面设计”“设计理论”等相关课程目标。其二是教师技能的转型,将音乐、美术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接轨,适时分期派教师到中小学校去挂职学习锻炼。3.渐进性推广在课程建设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进行针对性调整,整合一些地方课程资源,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及适用性接轨。课程建设要以科研培育课程,以学科带头人带领一批科研团队,通过申报课题研究成果引领课程建设,逐步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变化。4.按岗推进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教师岗位对课程建设目标进行统筹部署,教师带着课程建设目标和任务有序到省内外高校进修学习,学成归来要从事预定的课程建设目标进行研究和教学工作。鼓励教师敢于担当新的课程建设,按课程建设需求,优先安排教师到省外院校有针对性地进修学习。结语艺术教育转型需要周期发展过程,是任重道远。它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工程,包括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等,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社会需求、社会效益、学科专业特色发展。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内涵式建设,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性的高校文化特色体系。
作者:杨再伟 单位: 六盘水师范学院
第二篇:非遗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的传承发展
【摘要】我国的鼓舞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其中“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地区的传统鼓舞艺术,也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以“翼城花鼓”为例子,介绍了“翼城花鼓”的概况,并探索了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非遗”舞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从高校艺术教育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保护、继承和发展,才能促使鼓舞艺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才能把保护和传承“非遗”做得更具有生命力。
【关键词】非遗;翼城花鼓;传承;发展;高校
一、翼城花鼓概况
(一)“翼城花鼓”人文背景“花鼓”是山西众多民间舞蹈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流传性,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传在山西的晋南地区。“翼城花鼓”主要流传在山西省临汾地区的翼城县,在翼城县花鼓遍及全县的各个村子,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花鼓艺人和花鼓队,人人都可以打花鼓。因此,翼城又有“花鼓之乡”的美誉。在山西的翼城有句民谣是这样的:“绕城西北东南走,处处皆闻花鼓声”,这句人人皆知的民谣将翼城花鼓的格局形容得十分贴切,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晋南花鼓”之一的“翼城花鼓”在当地的广受欢迎和流行盛旺。“翼城花鼓”也被翼城人民称之为“打花鼓”,并且关于“花鼓”名称的来历,有多种不同的传说。通过了解,目前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因为花鼓的鼓棒和鼓面上都绘有美丽的花纹或贴上精美的贴花,因此把这种带有花纹的鼓称为花鼓;也有说是因为人们在表演时击敲鼓的动作和鼓点十分花哨,因此而得名;还有说是因为表演花鼓的艺人们在表演时敲击鼓的动作和鼓点十分花哨,因此而得名;还有说是因为表演花鼓的艺人们每个角色的装束都有花,例如花冠、花袄、采花裙和采花鞋等。总之,所有的说法都与“花”字有关。在民间以及部分史籍的传说和记载中,“翼城花鼓”都与庙会或元宵节有关。当地一首悠久的花鼓歌唱到:“唐王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烘烘”。关于这首花鼓歌,据老艺人们说它曾被刻在村东头的祠堂中的一块大木牌上,并且在歌词下还刻着“大唐贞观三年”的字样,被村民们视为“传家宝”。可惜的是,这块木牌于1939年被侵华的日军所烧毁,而祠堂也于1941年被拆毁,因此翼城花鼓的起源也只能成为传说。[1]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资料来准确地表达翼城花鼓的来历,但是通过走访老艺人和当地民众以及传说,可以肯定的是“翼城花鼓”与春节、元宵、中秋节和庙会等盛大节日一定有十分密切的渊源。(二)“翼城花鼓”表演内容和形式特色翼城花鼓”表演内容大多也与民俗密切相连,每年的正月十五、庆丰收等重要的节日,都会进行“花鼓”的表演。表演通常是在民众众多的大广场上进行,在庆祝丰收时候,也会在田间地头进行表演打花鼓。“翼城花鼓”的动作是上身动作灵活,脚下步伐多变。上身动作有“拧、耸、晃、绕、推、拉、扭、摆、摇。”下身动作有“蹲、蹦、踢、跳碾、转。”“表演形式多以广场表演、打地摊的形式来演出。边走边表演,演出形式较灵活,不拘泥于场地的限制。表演动作铿锵有力,技术技巧娴熟多变。”[2]“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也丰富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六种表演形式有:“1、以鼓为主的带女苗子和丑的表演。2、男女的集体表演。3、男、女鼓手对打。4、杠上表演。5、多鼓表演。6、二人打一鼓,俗称二龙戏珠。”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变迁,“翼城花鼓”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风格特色,简单地可以概括为:“气势逼人似猛虎、神态逗人像顽皮、灵巧多变节奏快。”
二、“翼城花鼓”的发展现状
山西的“翼城花鼓”是一种能够反映当地民众生活状态的民间舞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各种新文化新思想的传入,无时不刻冲击着我们的地域文化。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丰富我们生活的方式也由原来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逐渐被网络、科技产品、流行音乐等流行形式所取代。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民间带有娱乐性、自发性和群众性的“翼城花鼓”舞蹈慢慢地被人们摒弃。“翼城花鼓”规模不断的变小可以从以下几点中看出来:1、“翼城花鼓”的生存离不开社火以及传统民族节日等文化环境。而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从神鬼上得到解脱,关注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人越来越少。2、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外来文化冲击了我们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关注新文化,而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关注。而“翼城花鼓”是伴随着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春节、庙会、社火等民俗节日进行的,现在除了春节、元宵节社火以外的其他民俗活动已经在当地很少能够见到。3、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表演花鼓艺术的老艺人也在逐渐减少,老艺人逝世以后,多半都是业余爱好者和半职业者来表演,表演的技艺不如老艺人的精湛,导致精湛的艺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多彩,相比较单调的花鼓表演,年轻人更喜欢上网、购物、旅游等,这就导致了关注、学习并继承这一传统花鼓艺术的人越来越少,由此而看,“翼城花鼓”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三、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发展“非遗”舞蹈
在2006年5月20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风格别具的“翼城花鼓”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研究“翼城花鼓”传承和发展就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不仅仅要以保护为重点,还要注重其发展和传承。需要政府、社会、法律、国家的保护,发展、传承的同时,还需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继承和发展,那么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这一“非遗”舞蹈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遗”进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
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首当其充的是将“翼城花鼓”引入高校的艺术课堂当中去。据了解,翼城花鼓在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情况:“2011年5月17日,翼城县的三位花鼓艺人走入高校课堂,为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的大学生教授原生态的翼城花鼓。更为可喜的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己经着手编写包括翼城花鼓在内的乡土教材——《山西民间舞蹈》。”[3]2015年4月8日,应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的继承人王华明到太原师范学院进行了两周的讲学,舞蹈系100多余人参加了学习。王明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传承人之一,他长期研究翼城花鼓,练就了一身超高的本领,对花鼓艺术精通娴熟。他将自己多年所学传授给太原师范舞蹈系的广大师生,将同学们带入到了民间舞蹈艺术世界,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民间舞蹈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翼城花鼓”的基本技巧,领略“翼城花鼓”的独特艺术魅力。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已经进入了高校艺术教育中,并且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组成部分。“翼城花鼓”进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不仅仅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发展,还能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训练了学生身体的灵活协调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拓宽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的新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进入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延续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感。“翼城花鼓”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递出的不只是一种舞蹈文化,更多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二)高校艺术教育传承发展“非遗”舞蹈的方式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采用录音机、相机、录像机对老艺人的花鼓表演进行录音、录像。整理过后,带入高校艺术课堂中进行播放观看,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学习“翼城花鼓”的魅力。还可以邀请老艺人到高校艺术课堂中,为在校学生现场讲解,表演花鼓艺术,让高校大学生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的魅力,并增强学生学习、保护、发展和传承“非遗”的意识。在对“翼城花鼓”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实地采风学习,对“翼城花鼓”进行全面学习,这样能将“非遗”舞蹈文化融入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去,为在高校传承发展“翼城花鼓”打下良好的基础。1.“翼城花鼓”舞蹈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教材中“翼城花鼓”要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需要对民间“原生态”的花鼓艺术,进行整理和提炼。“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是一种在百姓间传承的一种民间艺术的状态。想要让他进入高校的艺术教育课堂当中,需要对“原生态”的花鼓艺术进行加工、整合、改编提炼。让教材中的“翼城花鼓”仍然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山西晋南地区的舞蹈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同时还要有系统性,教材内容的设定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把握好“翼城花鼓”的独特鲜明风格特征、动律和动作,还要包含本土的文化,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到舞蹈技能的同时也学到了地域文化知识,能够促进“翼城花鼓”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2.高校艺术课堂老艺人的口传身授舞蹈教学的的重要方法就是口传身授。舞蹈是一种人体有律动的艺术,人的语言对表意不能做出清晰明确的解释。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仅仅靠嘴巴去讲解,只是观看资料里的“翼城花鼓”是不能将传统艺术发展传承下去的。老艺人进入高校,对在校学生进行现场教学,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理论伴随着实践,才能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花鼓艺术的实质内涵和风格特征。老艺人进高校艺术课堂教学,将最传统、最纯正的花鼓艺术带入艺术课堂当中,对“翼城花鼓”动作的讲解、动作要领的分析、鼓舞知识的传递、思想的渗透,都促进了花鼓艺术在高校的持续发展。3.高校对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想要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单单靠民间传承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要善于利用当地高校资源优势,利用高校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内培养掌握“翼城花鼓”风格特征、技术技巧、文化内涵的专业人才。在掌握了传统民间花鼓艺术的基础上,对“翼城花鼓”艺术进行创新性研究,进一步探索花鼓艺术的魅力,把花鼓艺术发扬光大,真正地做到“翼城花鼓”在当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让经典的“翼城花鼓”经久不衰。
四、结语
“翼城南花鼓”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其特有的动作语言、表演形式以及与歌舞、器乐的密切配合是功不可没的。自“翼城花鼓”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研究翼城花鼓的传承和发展就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对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就显得尤为重要。将“翼城花鼓”进行提炼和整理,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当中,邀请花鼓老艺术家进入高校艺术课堂中,以及利用高校的高素质人才,重点培养表演花鼓艺术专业人才,将会达到在高校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的目的。希望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进行持续性的发展,通过高校艺术教育的平台把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得更有生命力。
作者:李永明 刘璐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第三篇: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
摘要:在高校教育当中艺术教育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于高校教育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艺术教育主要对高校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可以使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心里健康的发展。将高校艺术教育的就邪恶质量进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进行论述,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性质;功能
在我国高等教育当中,高校艺术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核心就是学生的审美,出发点就是学生的愉悦感,可以将学生的审美修养进行提高。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行艺术就爱偶遇,是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提高,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大学时代人格,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
我国的艺术教育从20实际开始发展,王国维发表的《论教育的宗旨》提出了美育的思想,他认为利用美育,可以使人的情感发达,达到完美,美育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学术界并没有针对艺术产生精准的定义,艺术利用物质材料和工具,实现创造性的劳动,审美理想和技巧的影响下,创造精神文化,有机结合人的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实现精神世界的物化。艺术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艺术教育的媒介就是艺术,教育特定的受教育者,在艺术实践教育当中可以展现其功能。艺术自身的人文属性对于高校艺术教育起到决定作用,主要目的就是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行提高,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艺术教育属于通识教育。艺术教育需要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以及审美情绪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毕业之后,不一定非要从事艺术职业,但是在他们就业的过程中,自身的艺术专业修养一定会发挥出作用。艺术教育拥有着普遍意义的人权,可以将艺术教育提高到人权高度,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
艺术教育自身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可以针对艺术教育和文化,提升到人权的高度,从而更好的认识。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可以培育出艺术专门人才,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但是当前还是不够重视高校艺术通识教育。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而是一种通识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体现出高校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文化传承方面进行体现。(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在我国高校骄傲与当中存在着利用德育代替美育的思想,在当前高校教育中仍旧存在这种思想。在当前的教育中,仍旧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对于专业分化和实用化给予了强调。这种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方式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高校只是结构失衡,使其缺失了精神文明建设。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艺术可以给学生带来启迪作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切身感受到艺术的美,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升华学生的道德情况,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二)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开拓性和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可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量。创新性人才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和工具型和陌生化的人才进行比较,创新性人才可以将各种约束进行打破,发展独立人格,可以促进新型人才的发展。利用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出学到创新激情,使学生可以具有创新能力,将学生的内在动力进行创新,也可以使艺术自身得到创新。艺术教育具有艺术创造性,在人才培养的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思想就是比较自由的思想,使艺术可以更好的创新,形象思维会支配艺术实践,利用艺术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变得更加敏感和丰富,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开发,在实际上,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三)传承传统文化高校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针对艺术学习和实际,可以将艺术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进行体会,对于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魅力进行感受,针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作为主要的创作灵感,创作胡和传统艺术作品不同的作品。利用艺术教育可以让高校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进行有效的借鉴,从而可以更好的创新,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扬。中国艺术将我国的民族精神有效的反映,将我国民族的聪明才智进行体现,将儒家的道德准则进行充分的展现。中国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获得中国人的认同,对于华夏民族的信仰给予维护,更好的塑造我国的名族精神。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还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明确艺术教育的价值,将艺术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促进高校的艺术教育得到有效的发展,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四)凸显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丰富多彩,可以将人类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节等艺术活动,让艺术文化良好的熏陶校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可以广泛的传播艺术,使学生充分的认识艺术发展的历史,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可以欣赏艺术作品。结合体育教育和各种活动,使艺术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合理运用高校艺术教育
教师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教育思想的作用,结合艺术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思想形态开始成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需要将艺术教育合力的利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艺术教育新型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教育中的糟粕进行抛弃,发挥出大学时代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表演创作的过程中,使大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结合艺术教育和心理健康,式教育的质量得到提高。针对大一新生,假使可以利用艺术作品,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对于大一新生的心理压力进行克服,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校园环境。当代大学生心理思想比较活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电影和戏曲等,对学生采取潜移默化的教育,举办各种校园活动,有效的洗礼学生的内心,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更好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比较丰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将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传播。高校可以举办各种艺术活动,例如书法展览、才艺大赛等等,让学生充分的认识人类艺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使大学生可以更好的对艺术作品展开欣赏。有效的结合艺术教育和各种艺术活动,可以将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四、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今后十年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进行明确,要做到以人为本,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实施,使美育得到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当前高校艺术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却无法得到重视,这样一来高校缺乏对于艺术的通识教育,可以利用以下方式进行改革,促进艺术教育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一)加强规范化的建设普通高校需要明确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组建出各种专门的机构,例如艺术教育办公室等,负责人可以让校内的领导进行担任,高校艺术教育在设置课程和设施基础等各个方面,需要以教育部的要求为基础,并且结合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出相关的制度,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二)加大经费的投入教育部相关的法规对高校进行明确的要求,对于经费投入和设备配置给予保障,但是高校对于相关的认识不够到位,无法将相关的文件精神进行充分的落实,落实学生活动中心和艺术中心以及画室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普通高校不仅要执行教育部相关的要求,教育部需要组织专家,定期到高校当中,监督和检查教育工作。(三)加强师资建设以教育部相关的方案规定为基础,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教师的主要人数需要占据0.2%比例,而中职教师需啊哟占据艺术教师的50%。但是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很多学校还是存在没有专职教师或者缺少职业教师的情况,都需要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四)突出艺术实践教学内容高校的艺术教育属于艺术范畴的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规律,更好的进行组织。高校艺术教育可以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开展体验式教学,在高校艺术教育,尤其是艺术通识教育,蛀牙利用知识传授方式,实践教学作为有效的辅助。艺术实践教学的内容需要得到加强,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从而可以体验艺术带来的质感感受,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学习,使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功能可以更好的实现。
五、结语
高校素质教育需要利用艺术教育,利用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时代艺术素养,在校园当中,合理的利用高校艺术教育。有效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跟踪艺术活动当中,有效的教育学生,在教学当中更好的融入艺术教育,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社会的建设提供自身的力量。
作者:郭志鸿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第四篇: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的传承
【摘要】民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们情感、思想、智慧的结晶。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风貌。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民间艺术濒临消失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虽然各级各类部门机构都进行了相应的抢救、保护措施,然而由于工程巨大而都收效甚微。高校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大学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是民间艺术传承得天独厚的平台,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平台做好民间艺术的宣传、学习和保护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艺术的价值、懂得保护民间艺术的方法,从而拓展传承民间艺术的思路和理念。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承;高校艺术教育
一、高校增设民间艺术类课程是民间艺术传承的主要依托
在高校开设有关民间艺术的课程,是进行民间艺术传承的实质性的第一步。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西方古典艺术音乐为主,少有涉及民间音乐。假如把民间艺术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样民间音乐就会逐渐在高校这个平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了。当然,想更好的把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就需要有一本介绍民间艺术的专业教材,更需要有一位对民间艺术十分热爱以及十分了解的老师来讲解这门课程。比如开设《中国民间美术概要》这门课。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民间美术中的剪纸、皮影、木板年画、雕刻、陶瓷、刺绣等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而且这些民间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很常见,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接受起来更加的容易。同时更加有利于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民间艺术以及它背后所蕴藏的故事。音乐方面的《音乐名作鉴赏》这门课,该课程虽然不是针对民间艺术的,但其中详细的介绍了号子、山歌、小调等,后面也讲到了我们中国民族器乐。开设这样的课程既可以让大学生欣赏到中国音乐作品的精粹,同时还可以体验、感悟该作品所要传达给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了解该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故事。
二、把民间艺人请进课堂是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对接的关键
民间艺术之所以能传承下来,主要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草根艺人的功劳,虽然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艺术传授,也没有高学历,但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敬重是一般高学历人所无法比拟的。尹晓华所写的《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中,曾经这样提到过民间艺人的重要性,“尊重与保护民间艺人,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支持与保护民间艺人艺术的传承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这样才能提高民族的文明程度,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3]这也充分说明了,民间艺人的重要性以及民间艺人所具有的民间艺术的传承性,所以把民间艺人引入课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可以把当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听他们详细的讲解一下他们所掌握的这项艺术,因为同样的艺术听不同的人讲解就有不同的答案,在这些民间艺人心中对于他们所喜欢的艺术会有不同的感情,听听属于他们的故事对于这项艺术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才会更加掌握这项艺术,也才能了解那些隐藏在民间的伟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民间艺人展示一下他们的艺术,比如那些遗传下来的民歌,虽然有一些已经编入了教材,但是可以听听民间艺人所演唱的传统民歌与我们教材后来改编的民歌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怎么吸取他们的精华。民间的艺术既然能够通过口头相传就能够遗传下来就一定有它的意义所在,我们应该寻找他们的意义,并且把它发扬光大。我们把这些艺人引入到课堂中,除了让他们为我们更加详细的去讲解那些属于他们与那些传统民间艺术的经典故事。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让他们把传承的民间传统民间艺术工艺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以电影的形式给我们展现出来,以此来增加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对这一古老民间艺术更加了解。
三、高校学生进行田野采风是民间艺术传承的意义深化
高校艺术教育还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民间艺术,比如可以通过询问当地民间艺人,去深刻的挖掘、了解民间传统的艺术。当然,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那些与我们本专业有关的民间艺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丰富完善我们的专业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深入民间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民间采风,并且深入艺人家里,了解一下当地流传下来的民歌、民间美术等形式。比如,了解这些曲子背后的意义或者询问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并思考一下这些曲子的所创作意义;了解那些流传下来的画,还要仔细观察一下当地居民家庭生活中一些年代久远的图案,比如农村过年时有些居民在家贡着的一年画。与此同时还可以向当地居民了解一下这些年画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在家里装饰该画的原因与意义。尽量深入的去观察了解那些年代久更加的久远一些的画,并且多听听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所讲的与该画有关的故事。当然除了去民间采风还可以多参加那些民间艺人所举办的活动,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社区,多多参加就有利于了解民间艺术。现在有些公园下午会有许多老年在里面唱歌,经常去参加他们的活动,并且经常和他们聊天也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毕竟他们经常唱的都是他们那个年代流行的,可以问问他们那个年代这些音乐是怎么流传的,这些歌曲有什么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故事吗。无论是去采风还是多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只有能够深入到民间艺术中,就能够了解民间艺术,才有可能把民间艺术与我们的课程学习起来。通过这三种方法不仅可以将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同时也丰富拓展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得大学生对于艺术的了解更加的透彻,对于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则是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作者:乾直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
第五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可行性
【摘要】本文从游艺文化视角切入,将游艺文化古朴的形态、艺术的语言与乐生的旨归特色与藏羌锅庄相结合,探讨藏羌锅庄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可行性,以期起到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趣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美感教育目的。
【关键词】游艺文化;藏羌锅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藏羌族锅庄作为原生态艺术文化形态之一,深深植根于藏羌文化之中。随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观念的深入,藏羌锅庄也以其独特的舞蹈艺术特性和原生态艺术传承价值,成为校本文化中受众面极广的艺术样式之一。以四川省阿坝师范学院为例,学校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所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阿坝师范学院将藏羌锅庄作为校园文化,在每年新生入校后组织大一新生学习藏族锅庄,更以系部之间锅庄比赛的形式作为校本文化进入新生的大学生活。阿坝师范学院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工程上,一直进行着积极而有效的实践与尝试。虽然学校是一所地处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但是就生源来看,仍以汉族学生为主,少数民族学生只占总人数的1/3。由此,对于相当一部分没有接触过藏羌锅庄这一古老艺术形态的汉族学生而言,藏羌锅庄还是一个新奇的“外来物”,是一个对象化的文化客体。一定程度上,锅庄比赛这一集体活动成为“为了比赛而进行的集体舞蹈训练”。对藏羌锅庄的学习不仅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被动学习,而且藏羌文化可能难以在学生之间产生文化认同感,也难以深植于学生心中。基于此,笔者提出以游艺文化的视角,充分利用游艺活动的特征,通过可综合的民族文化内容、可整合的艺术活动过程、可对话的文化交流方式,对藏羌锅庄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希冀以校级选修课的方式介入,一方面,旨在通过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另一方面,旨在通过对藏羌锅庄的学习,使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所了解与掌握,培养他们主动开拓、接纳多样性文化的学习意识,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游艺文化内涵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是我国古文献中最早对“游艺”二字的论述,据朱熹注释:“游者,万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诗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朱熹这一注解被后来的学者所普遍认同,只是游艺文化中“艺”的形式、内容,乃至功能,随着社会变革而烙印下了时代的痕迹,但“游”的意味却始终如一,如朱熹所言为“万物适情之谓”。我们认为,游艺文化发生的场域多为民俗活动,它与“社会的民俗”“经济的民俗”“信仰的民俗”等民俗事象一同进入我国民俗活动之列。既然游艺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必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笔者对游艺文化活动的梳理,发现游艺文化活动主要是以民间竞技与民间游戏为主要内容,两类活动内容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由于游艺活动的竞技与游戏成分十分丰富,因此在游艺活动中,无论是表演游艺的人还是观赏游艺的人,均在参与游艺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程度上愉悦的情感体验。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内容、形式与功能也呈现愈加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但无论如何,游艺文化始终在历史长河的流变中,保持着其古朴的形态、艺术的语言与乐生的旨归特色,且对于个人、集体、国家而言,均发挥着悦心与益智、识知与娱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功能。
二、游艺文化视角下藏羌锅庄融入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可行性
(一)在古朴的形态中开展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藏羌锅庄主要的社会功能与发生场域也在转变。但藏羌锅庄作为乐舞文化的实质却从没有改变,即它是群体自发情感与个体主观的集中表现,且反映了群体与个人的日常生活情态。藏羌锅庄的这一乐舞实质,正是游艺文化在古朴形态特征上的体现。那么,藏羌锅庄的古朴形态何以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体现呢?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课堂互动,将广播式的学习转变为互动式的学习。比如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邀请本校的藏族羌族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只是课堂的协助者。如此,学生既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学习者,更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改变了学生“自上而下”被动吸收新知的过程。学生可以由1-2名藏族羌族同学来带领进行分组学习,学习内容不仅局限于“跳锅庄”,学习时间不用固定在课堂,学习对象也不止于教师,各小组成员可依据自身喜好,充分利用校园藏羌人文与自然的天然条件,对“接近日常生活原貌”的藏羌锅庄进行课下拓展学习、课上交流分享。这样,藏羌锅庄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不仅仅局限于锅庄比赛这一活动形式上了。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够充分体验与感知藏羌锅庄所涵蕴的古朴而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二)借艺术的语言对话不同专业
人们在游艺活动中,总是打破约定俗成的“习惯”,加入“即兴”“创新”元素,不断丰富着游艺文化的活动方式,这是人们借多样的艺术语言外化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心理的体现。同样,这一点从藏羌锅庄在队列上的变化可见一斑。藏羌锅庄最初是围篝火而跳的圆圈舞,但现在它的队列形式也不局限在圆圈的范围内,在组织队形中也会出现直线、弧线等,偶尔也会出现“龙摆尾”的图案。这种和谐、对称、均衡、比例、整齐划一的队形变化,其实是科学符号与艺术形象融合最直接的表达。因此,对于各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学习与创造发展藏羌锅庄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比如理工科类学生可以设计更加美轮美奂的几何队形变化,甚至用网络技术预设合成队列变化场景图;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在富有藏羌文化特色的服装道具上进行装饰加工。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创新演绎藏羌锅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进行了多学科多领域的渗透与对话,达到了提升大学生对科学符号与艺术形象综合感知和理解的审美素养的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目的。
(三)融乐生的旨归于美感教育
游艺活动首先是一项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游戏活动”,再次是一项涵蕴了“艺术内涵”的游戏活动。在游艺活动中,因游艺活动接近“日常生活原貌”的特征而使参与其中的人获取自在安逸的熟悉感,参与者以放松的心态将自己全情投入,创造出有趣而有创意的游艺活动本身。可以说,游艺活动的参与者在其间中传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具有愉悦性的形式来借此表现主客观世界,他们既是游艺活动的创造者,也是游艺活动的受益者。诚然,藏羌锅庄作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于学生而言除了强身健体的获益以外,在学习藏羌锅庄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承受专业知识上的太多学习压力。在自由开放的民族情感交流与对话中,用自己熟悉但又艺术化的专业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藏羌锅庄的认知,实则是学生主客观情感被引领向乐生旨归发展的表征。通过藏羌锅庄游艺化的形态,达到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情趣、发展创造美的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美感教育目的。
三、结语
能够不断创新发展的艺术教育必须彻底消除以“我”为圆心的封闭意识。人与人、物与物之间“不一致”的对话,乃是多样性世界得以不断生成新的东西,生活更加丰富的自然特征。游艺文化视现代农业论文角下的藏羌锅庄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够创造艺术教育所需的多样化与开放化、趣味性与创造性的人文对话环境。非藏羌学生学习藏羌锅庄,其实是以藏羌文化“异己者”的身份介入传统文化艺术,但也由于异己者所拥有的不一致性,带给了非藏羌族学生学习锅庄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多元化文化社会形态下,游艺文化视角下的藏羌锅庄可以成为打破社会人之间彼此孤立、自我封闭状态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手段。同时,在创造性的艺术对话中,也为传统藏羌锅庄的发展提供可再生艺术形态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穆田恬.汉代乐舞百戏的游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5).
[2]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R].2006(3):8.
[3]鞠向玲,贺秀梅.艺术教育离我们有多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及价值探讨[J].艺术教育,2012(8).
作者:穆田恬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