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管理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实践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最主要的目标定位,管理专业由于其学科自身特性,更需关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形成了“学•思•行”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精心打造了实践创新系列活动平台,不断推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学•思•行”

近年来,党和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201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三步走”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目标,第一步就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依赖于国民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当下,高校不仅肩负着传授高等知识的使命,还必须承担培养国民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因此高校必须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国家持续培养出更多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一、“学•思•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持续推进,我国已进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时代,但是创新型社会的实现必须以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源源不断输入为基础,离开了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持续供给,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在人才培养上还停留于书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层面,很难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是一种“具有多元化交叉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技术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的研究意识,能够综合运用自身拥有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和相应的知识直接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从而为推动整个社会的顺利转型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才。”[1]实践创新人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要富有创新思维,并且较强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更是必不可少,因为实践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作为高级人才培养主力的高校,就必须将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着力点,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由过去对学生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大学“应注重所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不同潜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因为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成为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学生拥有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激情,以及承受创新过程中失败压力并坚忍不拔的创新品格,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发现、捕获并牢牢抓住可能的创新实践机会,以实现持续的改良或突破性的创新,他们中必然有相当数量的人最终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2]但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很难一蹴而就,也非单纯的靠几次实践创新课程或开展几次实践创新活动就能达成,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和锻炼过程,应该在不断的熏陶和锻炼培养中持续养成。基于此,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整合全院资源,形成了一套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特色鲜明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该体系尤其关注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创新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首先,学院从人才培养方式出发,对全院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对原来的教学制度和方法进行了变革,以此适应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本科应用型人才有许多共性的特征,如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等。而本科应用创新型人才还应有其个性特征,尤其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除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掌握先进实用的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等。”[3]为此,学院积极变革,创新课程设置,将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基本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并培养其创新意识;变革常规教学方法,鼓励老师积极探索和实施教学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来不断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因为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上,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实时动态评价;完善学工管理制度,出台《学风建设管理办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标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通过这些举措,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学院在“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精心打造了“学•思•行”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平台保障。“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加大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将实践教学放在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实践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近年来,学院形成了-系列的实践创新精品平台,包括“我的管理学”管理论坛、“经典•专业•学术”读书活动、系列学术讲座、学生科研创新及创业平台。通过这些努力,学院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建构知识的能力、研究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自立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养成。最后,学院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渠道,包括暑期“三下乡”、医院参观学习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尤其是“挑战杯”比赛,让学生借助这些平台渠道,不断历练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然后再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继续深化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这些努力,最终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地方卫生服务机构、公共管理部门等单位的品德优良、人文底蕴深厚,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学•思•行”实践创新系列活动平台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作用。”[5]因此,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实践活动不仅包括校外社会实践,也包括校内的活动实践。相较而言,在校内活动实践中,学生可以随时跟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而老师也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延伸教育,随时掌握学生的实践活动状况,进行实时的指导,因此校内的实践创新活动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学校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成系列的实践创新活动平台。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在“学•思•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下,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心打造了“学•思•行”实践创新系列活动平台,包括“品读经典、专业、学术”读书活动、“我的管理学”管理论坛、系列学术讲座、学生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以及创新创业平台等,旨在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锻炼。读书活动的主题为“品读经典、专业、学术”,春季学期举办,该活动通过读书心得交流会,分享阅读收获,营造“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浓厚氛围,督促和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增强学习技能、培养特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丰富求知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该活动全院学生全员参与,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学生主要阅读经典著作,以涵养其人文精神;中年级学生阅读专业典籍,以培养其专业素养;高年级阅读学术专著,以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所思所悟形成读后感或书评论文,进行现场演讲评比,这一活动将“学•思•行”融贯并做到了有机的转化,关系到学生“学•思•行”三种能力的锻炼。管理论坛主题为“我的管理学”,秋季学期举办,主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自身生活实践,用管理理论来分析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或来自于生活中的管理知识及感悟,形成论文,并进行演讲,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效果很好。“管理论坛”在考察学生“学”的同时,也促成了其“思”和“行”能力的锻炼和养成。以上两项活动评选出的优秀文章现已结集刊印,供学生观摩学习。学院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学术交流讲座,先后邀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专家学者莅临讲学,让学生近距离领略和感受名师大家风采。此外,学院借助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搭建学生科研及交流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并为其提供经费资助,派送学生参加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医院院长论坛,鼓励学生利用“三下乡”活动开展科研课题立项和实践调查并撰写论文,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学院也积极关注学生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渠道,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并选派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竞赛项目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推荐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同时学院特别重视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其作为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学院2016年“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被团中央学校部评为2016年度优秀团队,指导教师王梁宇、肖霞被团中央学校部评为“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

三、关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高质量的理论教学是根基

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固然要求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及创新活动,但是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同样不可忽视。“应用型经管类高校培养目标是以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并且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高阶应用人才。高阶应用型人才的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有高层次的实践环节,而高层次的实践环节具有与理论紧密结合的特性。”[6]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更是理论教学的深入和升华,实践教学有赖于理论知识的指导,在对理论教学予以深化的同时为理论探索提供现实经验,理论教学依靠于实践教学来落实和验证,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引。而且,“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必须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则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7]在科学课程体系推动下的高质量理论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可以很好的涵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个性。因此,高质量的理论教学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离开了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流于形式。

(二)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是保障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就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培养,并将其贯穿整个大学生活;而且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带有明显的渐进性特征,学生往往是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步增强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结果性评价,如果只看中某一次的单一结果就对其盖棺定论,势必会消解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实时动态评价,要引入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和个性化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过程,对每一过程的严格考核,能培养学生对完成实践任务的合理规划、快速实施、认真检查、及时总结的能力”[8],而这些能力最终又会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完备的课后延伸教育是主要实现途径

课堂教育由于其课时时间短、空间固定、教师面对学生数量多等自身局限性,使得其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往往效果不够理想,而且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更多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历练。因此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上,单纯的课堂教育远远不够,还必须注重学生的课后延伸教育尤其是实践教育,关注学生课后的学习状况和个性发展,并及时给予应有的指导。此外还必须给学生创建完善的课后延伸教育平台,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思维能够在延伸教育中得到细化和内化,最终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实践创新动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不仅为每一位学生指派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延伸学习,对其进行延伸教育;还精心打造了“学•思•行”系列实践创新活动平台,为学生的延伸教育提供平台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有耀,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77.

[2]严薇,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8.

[3]眭平.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8):89-90.

[4]高井祥,陈平.论研究型大学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4.

[5]宋广元,李永平,刘云利.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65.

[6]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83.

[7]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医学论文致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9.

[8]朱昌平,等.台湾地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考察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5):218.

作者:王梁宇 单位: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管理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218319.html

    相关专题:大氮肥投稿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


    上一篇:临床护理干预对老年外科急腹症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