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创新,而目前在知识产权领域都存在着山寨以及侵权行为,这些都给一些富于创新的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同时也阻碍了企业的创新步伐。企业加强法律文化建设会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使得企业员工在产品和服务上更加注重创新,并且员工也会积极行动起来打击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这样以来就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法律文化的建设也会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目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如果这些突发事件不能妥善的处理就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负面曝光率,从而使得企业显得很被动,也不利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而企业法律文化的建设使得企业的突发事件应急系统更加完善合法,这样以来出现相关的突发事件企业能迅速的反应以找出让广大公众信服的方案,将整个事件公开透明的给广大群众,这样使得企业能为社会信服,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有利于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很重要,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同时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体现。积极推动企业的法律文化建设使得企业可以以身作则,强化企业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每一个活动都会符合社会和法律规范,企业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也有利于企业员工约束自身的行为,这对法制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一些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比如地震、飓风,这些灾难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重大损失,受灾群众和地区也需要援助,这时那些法律文化建设比较完善的企业往往会伸出援助之手。企业不但实现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受灾地区人民也会感到温暖,进而会增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所以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当然这也是企业推动法律建设发挥作用的题中之义。
二、结语
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虽然有这么多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进程来看,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先推动大中型企业在法律文化方面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小企业积极参与法律文化建设,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企业建设法律文化作用的发挥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最重要的是坚持,不能因噎废食、只看眼前,企业用长远的眼光看到建设法律文化带来的好处。
作者:尹明沁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
一、大学文化具有区别于社会文化的显著特征
大学文化具有不同于社会文化的特性,它坚持精神独立和学术自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大学处在国民教育的顶端,凭借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社会影响,日益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景观。
1.大学文化具有独立性。
现代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超世俗性。精神独立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是博雅的,社会是世俗的;大学探究深度,社会崇尚进度;大学是纯粹的,社会是复杂的;大学重视研究,社会注重行动……所以,大学和社会的冲突是存在的。这是大学的学术独立所决定的。也只有保持学术和文化的独立,大学才能不唯上不唯下,才能把大众利益看成最高利益,才能客观公正研究学术,成为知识界向社会发言的代表。大学也是负责的,它积极参与社会的同时,但不附和社会,始终保持文化清醒。大学文化的独立性,是大学生命力的保证。独立的地位、人文的情怀、批判的精神、超然的态度,这些核心价值正是大学文化独立的表现,也是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区别所在。
2.大学文化具有传统性。
大学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培育的。大学文化是对文化传统的积累,这个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人为本、刚健有为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每所大学文化应该具备的。二是植根于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它历史的积淀,是对自己历史的反思、概括和提炼。所以说,每所大学都是在民族传统文化和本校的传统文化,共同滋养下发展繁衍的。大学文化的传统性,也表现在对传统的传承和坚守。一所大学的文化只要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核心理念会长期传承。大学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当然,大学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保持与时俱进,吸收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有益元素,使大学文化繁荣发展。
3.大学文化具有引领性。
大学是社会的思想库、人才库、知识库,是社会发展的生命所在。大学不仅传播文化,消费文化,重要的在于其不断创造着文化。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创新是大学的价值,创新也是大学引领社会的前提。大学所具有的原理性思维培育了学人追根溯源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对真善美的执著向往。而大学文化是相应的追求真善美,具有浓重批判精神的创新文化,它带有不满足于当下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大学文化具有引领性,还因其客观性和科学性共生的权威性。超然的自主地位,使大学可以超越各类特定利益的限定,得以在高远的公共性利益视野下开展学术活动。所以说,大学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基地,是社会文化的策源地。
4.大学文化具有地方性。
社会上的各种文化都会影响到一所大学的文化。一所大学所在的城市,这所城市的地方文化总会通过各种形式对大学产生影响。特别是随着地方和高校之间协同创新的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地方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大学文化可以选择吸收其中的养分,将其作为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吸收地方的社会文化也是大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服务社会的必要条件。大学可以依托社会文化,培育学科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彰显大学的地方特色。另外,大学利用其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探究地方社会文化课题,服务地方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也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
二、社会文化建设需要大学文化的贡献
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进程中,大学一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作为高校的战略任务之一。因此,当代大学更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担当,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承担其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
1.大学文化要引领社会文化。
从大学诞生起,大学文化就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从中世纪大学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到欧洲近代大学对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都可以看出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巨大引领作用。在我国,“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而这些思想都是源于大学。尤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大学文化更为主动地走进社会中心,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更为明显的影响[3]。大学具有学术自由、自治的优良传统,有着追求真理的理性批判精神,有着超然独立的个性品质。大学宽容的学术环境,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和民主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这些也保障了文化创新的条件。大学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组织优势,他具有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品格,承担着繁荣社会文化、引领社会精神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它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项功能,在创办之初就负有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责任。大学对文化的引领作用和大学的人才培养一样,是其与生俱来的功能[4]。大学的人才培养需要文化,大学的传承超越也需要文化,社会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大学。大学要通过其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开展理论探索,为国家和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繁荣提供理论基础,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所以说,大学应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质和精神,以更好地引领社会文化。
2.大学文化要诠释社会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不仅具有中国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也是新概念、新文化涌现的过程,这需要理论的诠释和再现,以便于普通公民的理解和接受,进而形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推进世界对中国的文化理解。这里的理论诠释,就是要凝练中国经验的精神意蕴,建构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宣传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进而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自觉。当然,文化的诠释也意味着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因为中国在建设发展进程中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大学对其文化反思和建构[5]。对世界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误解。就是说,中国的国际形象需要学术的文化建构。大学应该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建构属于中国的学术范式,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形成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的学术原理、学术话语、学术权威。因此,大学文化要诠释社会文化,就是要从我国社会文化的现状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形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和图景,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通俗的、大众的理论表达。
3.大学文化要辐射社会文化。
现代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识的发源地,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6]。大学文化首先作用于由大学培养的对象上,通过在大学期间的教育和熏陶,将大学文化中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内容内化为人的素质,然后再由这些体现大学文化的人去影响和作用于社会。同时,大学文化,包括其产生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成果以及蕴含大学文化的大学传统、精神、道德、风气等,都直接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有时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可以说,大学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文化的希望,是社会文化的辐射源和引领者。大学要求生存、求发展、办好学、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创建一流的大学,成为发展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最根本的是必须全面加强以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大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以品德、智能、体魄、美感为要素的大学人的文化素质,创建一流的、先进的大学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对社会的辐射力。
4.大学文化要促进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
正如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认为,“大学像一个筛子,一台特殊的机器,用它分辨麦子与粗糠最为合适,它向生命诸如生机,它是社会的引路人。”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大学组织属性决定了大学对社会文化不应是简单的依存和适应,更应该推动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大学文化不是“墙头草”,它既要满足于社会现实对文化的需求,也要满足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作为大学教师本身就是区域发展中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向社会输出文化和人才,输送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从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促进区域发展和区域文化的提升。大学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武装学生,培育当代中国的文化精英。这些文化精英将主导着中国的政治走向、道德风尚、社会舆论,对于社会文化发挥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大学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要瞄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方向,用好自身的学科优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区域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研究基地,适度参与和发展社会文化。大学还要自觉承担对民族文化的保存、清理、批判和传播的责任,担负起对社会文化系统的预测、修复、综合、完善的责任,对外来文化的鉴别、选择、消化和创新的责任,进而担起推进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引领社会文化、诠释社会文化、辐射社会文化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学文化历久弥新的本真价值。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始终依靠不懈追求“真、善、美”的大学,依靠富有独立性、传统性、引领性和地方性的大学文化。
作者:张兵 单位:淮海工学院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