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开放教育资源的大学文化元素探索

一、文化与文化属性

在我国,“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简缩。《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我国古代所说的文化,是指对于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是这种认识和利用的成果[1]。在西方,“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r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2]。由此可见,东西方在文化本质的理解上是基本一致的。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BernattTylor)在《原始文化》(Primitivecul-ture)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文化的涵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3]自泰勒之后,有关文化的定义迅速增多,20世纪50年代曾经有学者从学术文献中搜集了上百个定义,其中大多数将文化视为普通公民或惯常人物的属性;文化能够被习得、获得,以及反映在思维的模式中;文化是一种价值、信念,以及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系统;文化背后所潜藏的主题是它来自具体行为的抽象,而非行为本身;文化主要通过符号、人类的杰出成果,以及各种艺术品来进行传播,这种传播被视为对一个群体的精神进行集体性的设计,从而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4]。当前的文化定义倾向于将具体的行为与抽象的思想、价值观和关于这个世界的感知区分开来。很明显,文化要比可以观察的行为深刻得多,它是一种社会传播和社会共享的思想、价值观和感知,通常用来理解经验和一般行为,并反映在这些经验和行为上。通过比较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类文化,包括过去的与现在的,人类学家已经获得了关于文化的基本属性:每一种文化都是习得的、共享的、基于符号的、融合的、动态的[5]。历尽不同的时代、跨越不同的国家,大学在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着、前进着。一方面不断地继承和发展着在此过程所积淀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和理念;另一方面却始终维护着一种知识权威的不朽地位,在坚持和坚守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属性与行为准则。

二、大学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元素构成

教育与文化有着非常特殊而紧密的关系,教育不仅是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手段,而且本身就可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并综合利用文化成果来实现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文化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和应用,这种差异性对于不熟悉文化传统和定性研究的人来说是令人沮丧的,因此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知识实在,有必要对其加以讨论,以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一个虚实结合的概念,对于大学文化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与应用,将大学视为文化机构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大学文化理解方式。有学者将大学文化视为“以大学为载体,为师生所传承与创造而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6]。也有学者将大学文化分为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以及大学环境文化,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也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7]。大学是知识、学术和国家传统的载体,文化作为一种概念,很容易与担负向下一代传播国家传统、知识和社会价值责任联系起来,由此大学可以被视为拥有社会功能的文化机构,而事实上有关文化的事件也是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最古老和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此外,由于在整个国家上层建筑中大学是作为伟人的孵化器而存在,因此大学是拥有崇高社会地位的文化机构,甚至在传统上大学被称为“象牙塔”,而大学自治、教授治学与学术自由也成为一种公认的大学文化[8]。总而言之,尽管不同国家的大学文化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有关大学文化的内涵、属性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基本的一致:大学文化是指大学机构和大学主体成员所秉持的相对比较一致和稳定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大学文化的研究为教育系统营造了积极的精神气候,也为不断深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潜在的精神动力。每一种文化都是由大量的元素构成,如饮食、住所、生产工具、工作、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关系等,但是有一些元素是处于基础性地位,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所共享,并能以此为依据将其与其他文化相区分,这就是文化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文化的基本元素构成众说纷纭,有着许多截然不同或大体相似的观点。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埃德加•沙因(EdgarSchein,1985)的文化层次理论,文化由设想(assumption)、规范(norm)、礼节(ritu-al)、英雄(heroineorhero)、象征符号(symbol)五个基本元素构成,并进一步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可见实物(ObservableArtifacts),第二层为共有价值(EspousedValues),第三层为基本设想(BasicAssumptions)[9]。萨莫瓦尔等人(LarryA.Samovaretal.,2009)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文化构成,认为文化是由历史、宗教、价值观、社会组织和语言五个基本要素构成[10]。密斯瑞和雅代(SanjayMisra,P.k.Yadav,2009)认为,要简化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必须掌握其最重要的构成元素,最有利于理解文化的是价值、规范、语言、宗教、教育、品性(雄心壮志或沾沾自喜)和时间导向(过去、现在或未来)七个元素[11]。马诺哈尔(UttaraManohar)认为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文化类型,作为特定地区或特定人群的文化需要通过一些关键性元素来加以区分和判断,具体包括语言、规范、价值观、宗教与信仰、社会群体、社会角色与地位,以及文化融合七种元素[12]。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的构成不外乎物质领域的(饮食、住所、生产工具等)、制度领域的(如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等)、精神领域的(宗教、价值观、英雄、象征、品性等)、行为领域的(语言、符号、教育、时间导向等),因此从整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类型,理所当然可以继承其基本特性,也应包含上述文化构成要素,只是在涉及到具体组成时会呈现出差异,由此我们可以从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和大学行为文化来探讨开放教育资源的大学文化构成。

三、开放教育资源所蕴含的大学文化元素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大学物质文化元素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不断进化的,也经历着类似的由物质上的落后到先进,思维上的简单到复杂的过程[13]。因此,作为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体现,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大学文化形态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社会科学领域,物质文化(materialculture)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涉及工艺品与社会的关系,也即从物质角度探寻人类历史的印记[14]。其后,物质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开始与多个学科领域结合起来,而大学物质文化是其中之一。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在物质层面的表现形态,既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一个体现[15]。大学物质文化的存在形式为校园环境、建筑布局、人文景观、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手段等有形事物[16]。由此,大学物质文化是由大学物质条件构成的,能够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是大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固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断丰富内涵和扩展外延。尽管开放教育资源是一个新兴事物,但自诞生之日起便具备了天然的大学物质文化元素。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开放教育资源是大学教师主导创建的,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开放教育资源反映着创建者的教学理念、教学认识和教学经验;其二,开放教育资源通常是由若干相同或相似学科专业的教师共同创建,依附于特定学科专业门类的教师集体智慧,反映了该学科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即便由个别教师独立创建,也离不开集体的影响);其三,开放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数字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普通的大学课程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它在出现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等各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由此,开放教育资源的大学物质文化构成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和校园环境。第一,参与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力是大学教师。尽管在虚拟网络环境中,教师都是以一种非现实的方式出现,但教师作用的影子无处不在。从有形的一面来看,各种视频资料,尤其视频公开课已经成为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和展示平台,学习者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公开课切实地感受到教师的风采。从无形的一面来看,各种教学材料准备、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策略运用无一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且不同的教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反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风格。第二,开放教育资源的水平受到学科专业实力的影响。课程是开放教育资源的核心内容,也是反映学科专业实力的主要平台。大学文化更多地体现在非物质的一面,但作为一种在网络环境中以可见的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的课程形态,也有物质的一面,并始终会以各种具体的实在反映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尤其体现于课程开发之中。课程开发必须以学科专业为依托,经由一些反映学科专业实力的具体实在来实现,这些具体的实在既包括各种教材、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资料、课程形态等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要素,还包括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相关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普通的教学规范和学习规则。第三,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并不影响确定它的大学归属。开放教育资源是以网络为传播手段的,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综合性教育资源,每一种资源都或多或少烙上了所属大学的印记,包括整体的资源网站布局、页面设计风格、作品的呈现方式、网络交互的机制等。如同现实的校园环境一样,开放教育资源也提供了一种虚拟的网络校园环境,不同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理应呈现给学习者不同的网络学习环境,体现出不同环境文化。当然,流水线式的制作和生成也造成网络学习环境的趋同性,但作为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风格的大学必然会以与众不同的形式呈现开放教育资源。综上所述,开放教育资源的大学物质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网络虚拟学习环境,是知识的传承者们和知识的创造者们在长期的网络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集中体现于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和校园环境。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大学制度文化元素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动态的,都是由各种组成要素通过分工协作、资源分配和相互作用来实现正常的运行,而维系正常运行的原则和规范就被视为制度。每一组织机构就是一个系统,而机构的成员则是系统的组成要素,因而制度文化就是机构成员的集体行为规则和行为中所赋予的意义,涉及机构的价值观与愿景、机构的符号象征与工作语言以及机构的行为习惯和运行机制。拉瓦西和舒尔茨(RavasiandSchultz,2006)认为,制度文化是一系列共享的智力设想的集合,它通过定义不同环境中合适的行为来引导解释和规范组织的运行,尽管每一个组织机构都具有独特的制度文化,但在一些大型的组织机构中由于管理团队的不同特质,仍然允许差异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制度文化在一个机构中共存[17]。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和大学物质文化得以实现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它确保大学精神、思想、价值理念与各种规范、制度、机制实现高度融合与良性互动。作为大学制度的根基和灵魂,大学制度文化以“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政校分开”为其基本特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办法等为依托,维系大学内部的正常运行和大学与外部环境的关系[18]。无论对于哪一所大学来说,开放教育资源都是新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它的良好运行必须要有配套的制度作为保证,因而在传统大学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开放教育资源应该拥有独具特点的大学制度文化,尤其反映在运行机制和共享方式上。开放教育资源是大学崭新的教育教学平台,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运作机制上体现出不少独特之处,包括多元化的资助模式、松散耦合的管理模式,以及规模化的资源开发模式。多元化的资助模式体现在倡导大学自治的制度文化,遵循从民间到官方的发展路径,侧重于运用社会力量,即社会基金组织的资助和志愿者服务来维持日常的运行,而非来自政府和学校机构的经费资助,从而保持独立性、自由性和公益性。松散耦合的管理模式倡导“无为而治的”的制度文化,倾向于实施一种高内聚、低耦合的分散性管理,要求开放教育资源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其各部门保持一种独立自主、低度联结的工作状态或组合方式,以致整个开放教育资源机构就像一个拥有各种知识群体的命运结合体和利益共享团队。规模化的资源利用模式秉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制度文化,以连通主义为基本原则,利用集体的力量,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了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旦涉及资源的利用,必定与知识产权相关,开放教育资源以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CommonsLicenses)为依托体现了独特的资源共享方式。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寻求合理的共享方式开始成为开放教育资源的核心任务之一,浸润着大学制度文化的开放教育资源将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作为资源共享的主要依据,努力践行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积极推进知识的全民共享。在考虑不同国家和不同机构差异性的前提下,开放教育资源共享方式的确定可以有效地促进开放教育资源法律框架的完善,有利于完善人类知识产权制度和有效履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宗旨,也为人类知识的共享、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开放教育资源的大学精神文化元素

精神文化是在物质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独具特征的人类所特有的意识观念形态和文化观念集合,体现为一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19]。大学精神文化不仅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实践意义上的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和个性化。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质和制度的存在,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大学的灵魂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0]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文化的力量已经成为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精神文化尤其成为孕育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也日益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成长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更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文化历尽社会变迁和代代相传,反映着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给予大学前进的信心、鼓舞和动力,引领着大学、教师和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开放教育资源在短暂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大学不断吸引、碰撞和融合最终具备了大学文化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将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具有显著意义的提升,尤其是以大学理念、价值观和思想为主要形态的大学精神文化。首先,大学精神文化以育人为第一要旨和核心内容,而开放教育资源不仅秉承了育人理念,并将育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进行了拓展。一方面,开放教育资源作为学校展示自身实力的有效窗口和媒介,是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规划的基础上,在优秀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对于质量和水准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基本上体现了大学的最高教学水平。尽管开放教育资源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太多的可比性,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是各有千秋,但至少在深度上强化了大学精神文化的育人理念。另一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巨大差异的是教学对象,也即受益群体突破了教室的限制,任何学习者都可以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在广度上也强化了大学精神文化的育人理念。其次,大学精神文化以创造和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使命,而开放教育资源除了贯彻创造知识的使命之外,在知识传播的方式、对象和范围上进行了突破。开放教育资源使大学处于了知识传播的高地,超越了传统的点对点的知识传播路径和模式,实现了点对面或面对面的全方位传播,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最后,大学精神文化以自由开放和兼容并包为根本生命力,而开放教育资源彻底推倒了大学的围墙,将优质大学教育资源通过虚拟网络平台完全展示在公众面前。作为一种优秀的社会组织和自觉群体,大学的精神文化理应更多地关注社会效益,尽可能普及和推广,而非将资源作为自身的一种特权[21]。基于资源共享的理念,开放教育资源本质上属于一种公益资产,全社会都有权利使用、改编和分享,可以迅速扩展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开放教育资源有利于大学更好地承担公益责任,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将优质资源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源的应用也提供了更多实践检验和论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资源的积累和再创造,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起到一定程度的反哺作用。

(四)开放教育资源的大学行为文化元素

行为文化介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是从物质到精神或从精神到物质的中间环节,指人类在社会历史中长期的文化行为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文化要素的总和[22]。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为文化是特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践过程的显现,而行为文化活动所凝结的结果则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而行为文化可视为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前提条件与最终结果。学校所有的文化都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来建构的,行为文化就是学校系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通过学校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活动所体现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表现为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等群体活动中形成了一种行为取向和行为模式[23]。大学行为文化基于大学主体行为,是大学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在大学主体行为活动中显性表现,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大学文化主体是由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共同组成,所开展的行为文化活动包罗万象,并且相互之间并非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中构成丰富灵动的大学文化活动,因此校风、教风和学风并非独立存在的。对于开放教育资源来说,活动实施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志愿者群体,活动作用的对象则是所有网络学习者,因此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于学校的整体形象和教师的教学风尚上,也即校风和教风。大学校风关系大学的品牌和形象,是大学办学特色、学术声誉和管理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24]。目前,参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大学尽管并不能确定其综合实力上一定优于其他大学,但是对于新事物、新理念和新风尚的接纳程度无疑是较高的,这非常有利于在社会中树立兼容并包的开放形象,吸引莘莘学子的注意力。同时,作为崭新的形象展示平台,开放教育资源所基于的虚拟网络环境可以通过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方式宣传本校的办学理念,包括页面风格设计、电子布告牌设计、网络论坛宣传、SNS社交网络的运用,以及学校信息实时发布,都可以将学校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公众。从本质上来说,教风是校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校风在教师具体行为中的表现,体现在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等方面,集中反映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25]。开放教育资源尽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多种类型的资源,但完整的课程设计始终都是开放教育资源的主体,如特定学科的网络课程,某一主题内容的视频课程。完整的课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育人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也在数字化和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运用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开放教育资源是由具体的教师或教师团队精心设计和开发完成的,反映了教师在从事日常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无论面对的学习者来自校内或校外,都能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切身感受到教师的治学态度、教学艺术、专业知识以及人格力量。开放教育资源中所体现的无论是校风,还是教风,通过网络平台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和最广的范围内进行传播,有利于公众对于大学行为文化的亲身感受,也为树立学校良好的声誉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与大学文化的关系分析

尽管开放教育资源是一个新事物,但自诞生以来其命运就与大学机构联系在一起,而在发展过程既隐含了传统大学文化的影响因素,如对自由精神和育人理念的追求,也体现了新时代大学文化的作用,如对于开放性和共享性的追求。与此同时,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也会对大学文化的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大学文化本来就会受到社会、学校、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大学文化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存在一种互动与共生的关系。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开放教育资源理应具备丰富的大学文化元素,开放教育资源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量不具备或只具备少量大学文化元素的开放教育资源纷纷出现,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实际上,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显著地体现其特有的文化,我们可以用3年时间建立起一所崭新的大学,富丽堂皇!但是,用30年时间,我们可能也未必能形成新的大学文化。在中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道路上,不同大学机构的文化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差异的,不同大学机构所实施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所蕴含的大学文化元素也迥然不同,来自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显然要比来自一所成立时间不长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开放教育资源更有可能体现社会价值。2012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是“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26]。这一文件的发布固然跟教育部强调实施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主体的实力有关,但也彰显了大学文化元素和体现大学文化特色的重要性,更充分说明了如果要有效发挥开发教育资源所蕴含的大学文化元素的作用,参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大学应该有所选择。因此,参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主体应该具备非常显著的大学文化,否则彰显所谓的大学文化元素作用就成了空谈,这就决定了这些大学应该拥有形成大学文化的基本条件,如历史积淀、学术声誉、典型人物、社会影响,以及培养的一大批卓越人才等。显然,不是所有大学都具备上述条件的,这就要求每一所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参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方式,更多的大学应该积极扮演资源有效运用的角色,而非一定要创建属于自己的开放教育资源。

作者:钱小龙 汪霞 单位:南通大学 南京大学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开放教育资源的大学文化元素探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188468.html

    相关专题:数学论文 商业经济研究


    上一篇:民法与经济法对知识产权保障分析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