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小学德育现状及策略分析(7篇)

第一篇: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前小学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其放在为首的位置,学校、社会、家庭各自为战,没有有效的形成合力机制,中小学生的德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面对中小学德育现状,如何更有效的实行德育教育是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从改变评价机制、德育内容和方法、建立家—校—社会和网络的合力网等方面入手对此进行探索的成果。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德育;现状;评价机制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受业解惑”。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观点,并指出学校教育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工作要建立责任制。近年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青少年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多,甚至总体看中小学德育状况还出现了滑坡的趋势。问题在学生,根子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认清和正视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积极探索新方法新策略,更好的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小学德育的现状

1.重“智”轻“德”,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落后。我们强调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政绩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的是教学质量。许多学校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沉重的升学压力面前,“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大有市场。与此同时,学校教师还是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简单的归结于考德育知识和简单僵化的操行等的鉴定上,以认知代替了行动,以书面考试成绩代替了对学生全面综合的德行评价,德育评价简单化,缺乏科学性。

2.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工作的考评上没有与时俱进的加以发展变化,还在简单的套用以前的老方法、老制度,缺少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的量化指标来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学校对教职工德育工作情况的考核成绩在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不高。有些学校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还在采用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方法,简单套用老一套的内容方法,没有遵循教育规律,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注意时代发展变化,更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脱离学生实际,不能进行针对性的适时适度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浮于形式,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德育仍停留在口头阶段,并没真正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德育工作制度。与之对应的是部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硬的多、软的少;罚的多、奖的少;批评多、表扬少;强迫多、引导少。对品行有偏差的学生态度简单粗暴,一味地训斥,甚至体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消极对抗情绪,从而激化了矛盾,形成了恶性循环。还有就是有的教师缺少必要的德育方法,对于一些突发德育情况缺乏应对技巧,会在不知不觉中错失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从而留下隐患。

3.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不一致,弱化了学校德育。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党政部门和学校都意识到了学校德育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从社区、家庭与学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在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的难题。一直以来忽视了社会和家庭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了现在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统一、不协调。事实上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家庭教育问题多多,家长缺少这方面的相关教育知识,“教不得法”现象普遍存在,这对学校德育来说是一大障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和重要支撑,其复杂多样性远远超出学生的想象。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方净土,传递的都是真善美,给学生描绘的总是社会中美好的一面,而极少涉及到社会现实里的阴暗面。但学生最终还是会回到社会里,那时就会发现现实人生与学校里学到的大相径庭,耳闻目睹的是复杂纷繁、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必将产生困惑和不解。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背反现象,从而为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铺平了道路。这会导致学生形成两套伦理原则,学生在校内行的是一套,在校外做的又是另一套。因此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不统一、不协调,必然会削弱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4.网络是学校德育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壮大,手机移动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文化闯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已成了必然。网络在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的同时,也给广大心理不成熟、好新鲜、求刺激、不愿负责的中小学生带去了强烈的诱惑,对其约束自我行为构成了重大的挑战。不良网络文化对学生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而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二、思考与建议

1.真正落实德育为首,深化德育评价改革。改变学校领导管理观念,在校内真正确立德育为首的地位。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应紧紧围绕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一关键着力点,大力发展真正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广大的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时期,是塑造健康人生观的最佳阶段,学校理应迎难而上,担负起学生思想品德成型阶段的塑造重任。相关部门应转变观念,健全考核机制,改变“唯分倾向”,再筑“道德长城”,切实执行素质教育,树立“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把德育为首真正落实到位,这是改变德育现状的前提条件。现实中德育不能确立为首地位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德育很难量化考查,缺乏一套行之有效,有较强操作性的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因此改变现有的德育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应改革德育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单一化。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应改变只由教师评价的单一局面,在评价主体里增添学生、家长等成员,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由单向性发展为多向交互性。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这大大增强了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其中学生自评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其自我约束力与责任感。其次应提升德育评价在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德育评价应真正落到实处,跟学生的升学工作、教师的绩效考核等挂钩,那么在其地位大大提升的同时,对学生的约束力也必将大幅提升。

2.德育内容课程化,德育方法多样化,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①德育内容课程化。一些西方先进国家以课程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德育的内容、时间和应采用的程序,它与学科课程一样有明确目标和教育要求,只不过在内容和方法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性。因此德育内容课程化是学校德育内容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我们各个学校虽然都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具体情况,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德育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学生整体素养形成来说,是不全面、不系统、不规范的,这必然会造成德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要克服这种随意性、盲目性,其最佳途径就是走德育课程化之路,在德育目标内容、计划、方法等方面制定出一套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规范。也就是说,要联系学生和当前的社会形势发展,与时俱进地制订出一套内容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德育课程,使学校德育也走上规范有序之路。②德育方法多样化。我们要勇于突破以往课堂坐而论道的局限,扩大德育的空间和影响。如今的德育已不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灌输就能完成,必须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德育针对的是思想层面,简单枯燥的原则灌输方式是很难发挥效用的,在学习扩展新的理论经验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会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德育理念只有在学生经过实践考验后,才能确认其是否获得了真正的成长。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新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积极落实其中蕴含的德育目标要求,进一步凸显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及自主活动能力。③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缺少足够的配合,不能很好的协调统一,缺乏相应的组织形式,没能有效的拧成一股合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取得中小学德育的最佳效果,仅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发动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来积极参与,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父母是孩子直接的榜样,所以父母应重视家庭教育,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善于通过自身的良好言行举止影响孩子。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应尽量给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当然学校施行德育的主阵地地位不可动摇,它仍然是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最佳场所。在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生本课堂”,积极促成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达成知识、能力、价值观相统一的三维目标。与此同时,学校还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首先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在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的同时,告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其更注意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次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来。在向家长传授一些家庭教育的经验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家长们的特长,与学校的教育工作相配合,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家校互动,让学校德育走向家庭。此外,学校还必须要注意社会上的信息传播,加强对传播内容的筛选和审查,尽力抵制和消除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相信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多方面的协调配合下,创设出良好的网络环境,学生们才会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矛盾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探索,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而奋斗。

作者:张娟 单位:浙江湖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

第二篇: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和策略

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让学生们身心两方面都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思想品德是人类的灵魂,指导一个人的行为。无论什么时代,都十分重视少年的道德教育,并且将其放在首要位置。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平台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方面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网络上面的信息不仅具有着积极性,同时也具有着消极的一面,青少年正处于构建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阶段,一旦受到不良信息的感染,会对青少年的意识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真假难辩,会弱化青少年的伦理道德,网络本身就是虚拟世界,在人们进行交往中不会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进而会导致诸多不良信息的出现,进而会降低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甚至会丧失社会伦理道德。如果相关部门并没有对网络监管做到位,就会严重的影响到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往往是做给别人看的,如果进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就会导致道德人格出现缺失,形成双重性格,进而就会出现青少年犯罪等行为。另外,由于受到网络游戏的影响,会将虚拟的人机交往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提高网络平台中小学德育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建立班级网页,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校园必须要净化网络环境,从网上建立班级绿色网页,其主要作用就是宣传班级文化和教育学生的重要德育窗口。可以将班级网页按照功能分为多个窗口,比如,班级概况、风采展示以及教师寄语等窗口。在建设班级网页的时候,应该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进行,将学生们归纳到班级绿色网页建设中来,进而可以共同进步,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另外,班级网页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开拓视野,了解世界上的新鲜事和重大国际事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求知欲,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辟网上论坛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德育网站的建设工作,利用校园电子布告栏系统开辟全新的德育天地。必须要定期的展开精彩活动和网上服务,让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网上论坛研讨学习体会,解决目前班级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为班级发展献计献策。学生们在网上论坛进行讨论的时候可以隐去真实姓名,进而能够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说出自己的心声。进而学校才能够及时的发生学生们的思想问题,并且加以纠正,解决出现的思想问题。另外,网上论坛的学生思维也是非常活跃的,能够大胆的提出问题,有利于教师改变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

3.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1)策划主题活动。由于每年中小学生会有比较长的寒暑假,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中小学生寒暑假中沉迷网络游戏,学校应该联手社会和家庭为中小学生打造良好的氛围,展开多项网络活动,比如,计算机网页创意大赛以及动漫制作等课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能够提高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陶冶情操。(2)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应该做好引导工作,在课堂上不仅能够锻炼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看待网络虚拟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其中道德观也是其中内容之一。(3)学校要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必要的约束。虽然教师不能完全的将有害信息避免与学生进行接触,但是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将有害信息杜绝在课堂之外。所以应该动员所有的力量建设健康、科学的现代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在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对其进行更新和维护。在具备了软件环境之后,应该为学生们提供具有创新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

4.构建学校网络德育体系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最为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中小学生对信息处理、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随着网络日益普及,目前网络活动中的青少年比例与日俱增,在网络中教育的干预能力比较弱,大部分都是中小学生自主选择判断,所以,必须要加强中小学生自主选择判断的能力,能够辨别真伪信息,进而可以高效、科学的利用网络更好的服务学习和生活。中小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最终决定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选择的道德,所以应该为中小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环境,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工作,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生们的德育质量。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通过最新的知识加强自身,利用网络实施德育教育,进而将中小学生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作者:王志刚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中央东路小学校

第三篇: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在小学德育过程中进行生活化教学适应了当前素质教学发展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对策,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现状;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比较落后,很多的小学生在德育课堂中只是被动的接受德育知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没有过多的理解和关注,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了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进行,必须要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引入小学德育教学中,使小学德育回归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1.德育内容过于知识化、学科化。很多小学教师在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课堂讲授的方式,将课本中出现的知识按部就班的教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只是一些道德语言信号和知识气泡,德育教学的内容过于知识化和科学化,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因此,必须要将德育内容与生活化教学进行衔接。2.德育模式过于僵化。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模式过于僵化,打消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小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很多的小学生只是被当做一种接受知识的工具,他们没有独立思考和体验尝试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复存在。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要渗透生活化教学的案例,让小学生深入到生活中体验德育的强大力量,感受德育的魅力。

二、加强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1.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为了提高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要做课堂的指引者,变课堂的主宰者为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逐渐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公平、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现阶段的小学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转变教学观念,进而才能创新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只是将教书作为自身的责任,却忽略了育人的作用。因此,在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传授知识和体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小学生实际应用德育知识的能力。

2.转变教学方式。要提高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效率除了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之外,还要转变教学方式。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每天都与生活接触,将德育知识通过生活中的案例体现出来,更能够促进小学生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家中喜欢的课外书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让学生可以通过交流、体验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都有好胜的心理特点,他们都希望自己做的比别人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德育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些爱帮助别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必要的表扬。通过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教学和榜样教学符合了现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经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3.教师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既要保证小学生的天性发挥出来,也要制定相关的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小学生的行为,让小学生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为了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要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规定学生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教师只有制定了日常行为规范才能保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比如,在当前的小学校园中,经常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的小学生不爱护花草树木、随意践踏校园中的花草树木;还有一些小学生喜欢到处扔垃圾,这些不好的习惯如果长期存在于小学校园中,将会影响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日常行为规范,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

4.教师德育活动应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将小学德育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需要学校的帮助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小学生有大部分的时间要与家长接触,所以,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言行,并通过这些反馈完善小学德育的内容,从而实现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通过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学生会将班级中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延伸到家庭中,帮助父母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生在学校中使用礼貌用语,还会在家庭中学会感恩父母。将小学德育内容生活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建立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推动力,让小学生在一种无形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因此,学校要仅仅抓住校园环境这块良好的阵地进行德育生活化宣传。比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宣传栏的作用,开展“德育之窗”栏目,宣传一些好人好事和一些英雄事迹;在食堂的墙壁上可以张贴一些文明就餐和珍惜粮食的标语;在教师的墙壁上张贴一些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名人名言等。通过建立校园德育环境,能够让小学生在方方面面感受到德育生活化的魅力,提高小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总而言之,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符合了现阶段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了提高小学生活化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制定日常行为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德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冯宏杰 单位: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龙翻头小学

第四篇:协同教育对小学德育教学的运用

“协同教育”以素质教育的观念为指导,将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资源有效整合,使彼此之间的教育力量能够进行主动协调,积极实施合作,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促进同步教育的高效、协同发展。当前,很多学校在对小学生的良好品行进行养成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弊端,他们缺少必要策略与途径,不能使教育收到应有效果。学生在学校受五天的德育教育与熏陶,往往在家中过个周末就会消耗殆尽,学校一直处于孤军作战之中,“5<2”的现象频频出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协同教育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素质与品行方面有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协同教育网络的方式实施德育教育,将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小组、家长委员会及社区内的教育委员会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学校在德育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和社区进行练习,协调多方面关系,将家庭、社区的教育力量挖掘出来,与其进行教育信息的沟通,加强三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促进协同教育的有效展开。

一、学校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学生受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因此,学校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责任。要想使学生的行为达到文明、道德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行为规范,使学生受到规则的制约,并逐渐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促进学生高贵品格的形成。

(一)德育教育要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教育部根据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所提出的准则,德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对《规范》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把握。我校在这方面一直坚持五个字原则:学、比、查、说、评。“学”是要教师带领学生以班为单位对《规范》的内容进行学习,形成正确理解,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比”是要在班级或学校的范围内开展与《规范》相关的竞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范》内容,加深记忆。“查”是要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做得好的要继续保持,做得不好的要努力改正。“说”是要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评”是以以上四项为基础,将以上环节进行量化,评出优秀班级和学生。

(二)德育教育要与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在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和训练时,我们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内外活动中。德育工作者要多对学生的情况及学校情况进行观察,从细微处入手,结合当前学校实际,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训练。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训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要在课前让学生养成将学习用品准备齐全的习惯;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坐姿、提问等行为进行规范;三是要对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化训练。如果学生之中出现说脏话、乱扔垃圾、打架等行为,我们就可以提出“杜绝校园脏话”、“垃圾入箱”、“每天交个新朋友”的倡议活动,以健康有益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使校园能保持干净整洁,人人讲文明、讲礼貌。提出了训练重点,我们就要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有效措施,并将训练重点逐步落实。首先,教师要在集体活动中深入参与进来,无论是在组织阶段还是训练阶段,教师都要亲临现场,促使训练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步入正轨。其次,教师要提出严格要求,严格进行训练,也可以由学生组成“礼仪督导员”,佩戴特殊标志,在校园中轮流值班,提醒其他学生讲文明、讲礼貌。

(三)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学校每周安排的德育课并不多,而德育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维持并不断进行渗透的项目,因此,除了德育教师之外,其他任课教师也要努力将教学与德育相互融合,找准学科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的切入口,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以有效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中,使学科学习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家庭中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组成社会这个“巨人”的细胞,也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一直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德育教育模式中,我们还要多争取家长意见,使得家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建设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组织或会议的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以便家长在家中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配合学校对学生的品行进行要求,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等。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训练的方法,使家长能够有法可循,避免盲目训练。这样家长就能逐渐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要逐步加强,尤其是班主任,承担着学校与家庭之间纽带的任务,每个学期都要尽量做到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班主任要将家长的练习方式记录下来,并积极寻求家长的意见,将他们的建议集中起来向学校的德育工作组汇报。这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力就会形成,我们的德育教育就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社会中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学生还会受到来自社会思想、社会规范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会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重要作用,还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社会教育能够使学校教育得到拓展,在德育工作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我们必须为学生设定一定量的社会活动,提出某些具体的社会任务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常见的社会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请进来”,即邀请一些特殊职业、特殊经历的人来学校,如,我们可以要求公安干警来学校宣传安全知识,请交警来学校讲解简单的交通法规,请老红军、老干部来学校作报告。二是“走出去”,即带领学生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社会实践,或是参与到公益劳动中。教师要对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使学校和家庭都能明白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就能构成一种综合性的大环境,教育的作用和功效就能得到更好发挥。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同教育实践,学生的性格和品行都有了很大变化,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由此可见,学校要不断加强协同教育思想,将家庭、社会中潜在的教育力量充分挖掘出来,控制和消除校外活动给学生日常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刘洋 单位:会宁县回民小学

第五篇: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身为德育工作者,应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己任,这也是品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因此,从小学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而规范的品质教育。本文对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精神品质、锻炼综合能力并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课题,正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实现着自我突破。为切实达到教学目标,推进学校德育发展,教师们还要继续努力,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学生启发,以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为未来成才奠定基础。

一、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首先,正处于信息时代中的小学生们每天都能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而当大量负面信息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时,就会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若不能从小培养其积极向上的能力和道德意识,就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所以,有效科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纵观近几年的德育课程教育,“说一套做一套”的方法屡见不鲜。德育教师们一边推广着创新教育的思维模式,一边在授课时仅凭灌输信息来完成教学。这非但没有按照学生的思想变化来把控教学内容,更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率和效果。教师最初的想法是通过德育课程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但在实施过程中因没有对学生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启发而出现盲目完成任务、求量不求质的现象。更严重的问题是,德育教师缺乏创新精神,“照猫画虎”地套用一些反复使用的教学形式,反而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最终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再次,教师们总把目光聚焦于那些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优良的同学身上。这是常见但错误的做法,德育教育中更是如此。如果只注重这些品德优良同学的言语行为而忽视其他人,那么不管他们学到多少知识,教学都是失败的。教师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同时不断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融入课堂而受到教化、收获知识。

二、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对策

(一)认真求学。严于律己、认真求学、踏实钻研是三大小学德育工作者应把握的要领。要认真加强学习,按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学业任务;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向上地参与学校里的各项活动;时时事事自警自律,多途径扎实提高政治与业务水平,已不断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1.人总是在有明确的行为目标时,才能做出正确的事,而若当前状况与既定目标不吻合时,就会产生向前的动力,并且不断地向目标靠近,最终达到终点。而行动的目标越清晰,诱惑力越强,人的动力也会更加持久,并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来完成任务。因此,我不断地提醒孩子们要认真设定和完成好目标,同时经常对其进行激励,以增强小学生们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转换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批评和加压模式,让小学生们自己找到目标,并且保持动力勇往直前。多表扬学生,利用优点来引导他们走向未来的方向,使其更加相信自己的潜力,从而积极向上地实现既定目标。这样,小学生的道德精神得以培养,并会更加投入到生活学习中去。2.要想切实在学习方面有所发展,就应注重学习的科学性、合理性,摆脱简单的头脑复制形式,并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排除一切人、事及环境的模式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开展自主学习不仅能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固有接受方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展开思考和论证,而且可改变其原有的僵化思维;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前期印象,更使不同学生在交流中展开自主学习并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只有学会在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的环节中循序渐进地完成交流与学习,才能锻炼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发散性思维。

(二)学会做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看中品质的力量,因为人以精神为向导,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思想品德的意识的人才会在竞争中更胜一筹。如今,小学生们因为生活富足而难以摆脱强烈的依赖意识,更追求物质性的享受,意志十分薄弱,难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应教会学生们如何做生活中的强者。1.模范作用。在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礼上,人们都能听到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就不乏很多有着优秀品质的典型人物。因为小学学生的好奇心较重,并且通常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当然,文字有时会略显苍白,所以辅以图片、音乐、视频资料等来加深小学学生们的印象是很好的方式。每周都可以在班会课上选择一个人物来说明,然后让同学们来准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们会深刻理解其中的精神所在,以此作为生活的模范来进行学习,并受用终生。2.品质建设。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道德不息。良好的道德是中华民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被纳入清华大学作为校训的重要内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加强小学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教育十分关键。德育工作者们应当教导他们努力做到自持、自重、自省、自警,积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念,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切实完善自我思想建设。综上所述,思想品德精神的培养在于一点一滴的熏陶和感染。德育教师们必须做好引导工作,在正确认识品质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思想品德精神教育,促使小学生们不断克服困难,完善自我,最终超越梦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作者:浦娟

第六篇:谈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的德育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需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做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

一、德育工作的终生性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学生一生的大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告诉我们树人具有终生性。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尤应确立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事,都要有对孩子终生素质负责的观念与感情。深刻认识在中小学生成长的最佳时期,受到的影响是有终生不忘的作用。师德高度责任感就在于把教育者的言行影响与孩子们的一生成长联系起来,为他们的心灵建设的一生发展负责。

二、德育工作的民族性

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不仅是关系学生一生的大事,而且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大事。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而且是强化全民族素质的要求。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只是关系学校的现在,而且关系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三、德育工作的政治性

教育工作者的重大特点之一,是他的工作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因此,应按照党和国家最高政治要求确立思想政治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应全面贯彻德育工作过程中,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善于明辨大是大非。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应成为一切教育工作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标准。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培养学生开拓创造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遵守纪律精神,使学生成为“五爱”、“四有”富有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新人。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是一项思想性极强的工作。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腐蚀。

四、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德育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地研究学生,研究环境,研究各种条件,研究教育方针政策,研究党对教育工作要求等,从大量的实事求是的研究中,探寻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教育工作者,离不开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工作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强化工作的层次性、多元性,系列性,这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加强针对性,讲究时效性,做到求实重质。所以,实际性,是对德育工作者和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客观要求。

五、德育工作的规范性

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是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标准性的,不允许随心所欲,自以为是,必须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标准一丝不苟地进行。诸如,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它的基准要求,守则要求,行为规范要求等等,这正是说明,教育工作是有严格的规范性,所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正是规范性的表现。规范性,是最佳化的要求,也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整体优化的要求。德育建设,是系统工程,一切都要按标准办事,在德育过程中,质量、效率、美感、标准等要求,都是不能忽视的,学生如此,教师也是如此。

六、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教书育人的统一,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的特征,特别是随着深化改革形势的发展,教育的社会性有新的特点,按照共同理想目标的要求,去完成多层次心理状态的教育任务,必须有科学性。在实践中要完善内容上的系统化,形式上的多样化,渠道上的网络化。这种客观要求,正需要有教育者的一专多能的素质,许多优秀教育者的教育实践证明,教育者的多能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教育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修养,并与高度的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情感意志结合,则是保证德育工作重要的源泉。

七、德育工作的广泛性

德育工作的广泛性是客观存在的,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认识中,可以看出德育工作涉及一切时间空间,一切客观事物,这些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德育工作提供条件。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广泛性,有利于增强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上的全方位的责任感,调动一切时间空间的有利条件。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大教育性,强化德育工作队伍的社会性,为了获取德育工作全方位的整体优化。

作者:王文英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实验小学

第七篇:小学德育偏差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前提,中小学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入德、智、体全面发展性人才的任务。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下,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还体现为过去的老旧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打破传统教育,对中小学德育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研究方案解决当今中小学德育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偏差原因;对策

一、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偏差问题

(一)学校对中小学德育教育问题认识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观念,这些新的观念不断被学生吸收,存在积极与消极因素,给学校德育带来不小冲击,学校固定的一些模式让学生对此很反感,这样学校德育工作显得渐渐无力,从而失去教育的意义。学校的应试教育只是一味看分数,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口号下几乎倾向了智力教育,由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不重视,老师只是对思品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灌输,让学生自主认知,难以形成有效的成果[1]。

(二)老师教育观念的模式化。学生在面临升学压力,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一些老师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的升学率和自己的职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漠不关心,虽然我国中小学都开有思想品德这类课程,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习惯,为走向社会打下有利的基础。但因为不是主科,有的老师工作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学校把德育教育演变成了学生要遵守学校制定出来的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老师教思想品德课时,只是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教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根本没有办法融合到实际情况当中,课本中提出的实践活动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本中有些实践活动不符合现实情况,老师应该从现在发展情况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强化道德意识[2]。

(三)学校制定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中小学德育评价系统是由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程序、评价结果、激励约束机制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系统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完善,然而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整个评价系统最核心的部分———小学德育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不明显。主要有以下两点:1.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2.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表面化[3]。

二、中小学德育偏差的危害

我国教育中,分数远比思想道德重要得多,老师只是通过教案备课,把课本里的道理教会学生,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在日后生活中。学校对德育课程不重视,老师对这门课程敷衍,使这门课程成为一种摆设,也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学校用评分制度评判一个学生的道德素质,这样一些学生容易形成形式主义道德思想,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而私下里却品行不端,这样的人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在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下误入歧途。

三、中小学德育偏差的措施

(一)重视中小学德育教育。学校应该重视德育教育,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老师应该有耐心地一遍一遍教,让他们体验集体活动,互相帮助,团结协助。老师应该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与学生多沟通交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组织一些实践方面的活动,因为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把在书本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其中,加深认识,从而起到正面作用。学校要不定期举行这种活动,切记不要搞形式主义,而要长期举行下去,活动中老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让他们知道自我的价值,增强道德认知。

(二)加强全体教师的道德培养学校不能只把道德教育任务交给特定的老师,应该把任务交给每一位科任老师,让所有课程都有思想品德教育。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要不断增强老师的责任感,不要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尤其现在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教育课程的改革,要在学习中开阔视野,接受新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三)完善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系统的激励和约束能力。小学德育工作评价系统的约束力,一方面表现为对小学德育工作和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小学德育工作和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行为的激励和引导力量。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小学德育工作评价系统的约束力,首先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善、针对性强的小学德育工作评价指文化艺术论文标体系,使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有章可循。2.强化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系统约束功能强化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系统约束功能的必要性在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的养成仅依靠小学生自身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有切实约束力的评价系统对小学生形成外在的压力,以这种外在的压力帮助中小学生克服不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不自觉性因素[3]。综上,中小学德育教育是我国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不是老师可以独自完成的,德育教育是学生道德自主构建和价值引导的统一。在学生培养道德情感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是关爱者、周到的服务者和平等的对话者。对于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长期艰苦又缓慢的,这就要求老师有耐心和决心,坚持把德育教育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杜赫.我国小学道德教育的偏差与纠正[J].教学与管理(德育设),2008(30):66-67.

[2]卢正天.中小学德育偏差的原因分析与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德育视点),2015(04):80-81.

[3]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22.

作者:蔡汉耿 单位:深圳市大望学校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小学德育现状及策略分析(7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182700.html

    相关专题:物流成本管理 形容想象力丰富的成语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思想渊源以及含义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