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探微高校知识共同体构建

一、高校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人力资本最为丰富的知识型组织,已成为知识生产、传播、共享、创新的重要载体,知识管理必将成为高校管理改革的新视角。高校进行知识管理的意义在于推动知识的可持续的储备、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促进高校知识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一)知识共享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加快了知识老化的进程。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知识共享的途径得以实现。高校教师个体之间如果缺乏知识的流动与共享,就会出现信息流动不畅通,个体之间缺乏交流和创新精神的局面。因此,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共享是指个人的知识财富(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通过知识交流为组织中其他人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共同的知识财富[4]。高校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和探讨教学与科研中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高校知识创新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知识转化过程实现的。具体来说,高校的知识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知识库”,积极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促进个人和组织系统之间的共享与交流,实现知识的转化。

(二)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需要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和价值在于知识。高校通过知识系统能动的管理和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竞争力。高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需要以知识为核心建构自己特有的校园知识文化。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硬件基础建设,建立知识共享的网络技术环境,形成包括知识收集、知识分享、知识探索和知识交流在内的完整网络体系,以满足师生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要创设自己的校园文化。这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一种软环境。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应努力创造一种信任、交流、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良性的知识共享循环体系。如果高校缺乏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氛围,其知识管理的实施将很难开展,长久以往将阻碍高校竞争力的提升。

(三)知识共同体建设的要求

虽然高校知识管理过程中,其核心要素之一就是知识的共享,但是要真正做到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是有一定障碍的。因为高校中,很多教师的科研活动类似“单干的个体户”,呈现封闭性、孤立性的特征。一方面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进行知识分享的意愿。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学校缺少知识共享的机制与平台。因此,高校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的创设以及知识共同体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提高教师知识共享的意识也很重要。要使教师认识到知识共享不仅具有跨越知识和生产的桥梁作用,而且还能在开放的知识交换状态下促进个人知识的增长,从而使他们善于进行知识共享以及乐于进行知识共享。高校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构建学生、教师、专家一体化的知识共同体。它为师生员工之间的交流创设了一个平台,能促进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并且以反思的形式获得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促进个体的知识增加和系统化。知识共同体的建立被认为是一种既能促进教师发展又能促进学校文化发展的潜在策略,为教师群体以及师生之间知识共享与创造提供了一个更大范围的理想平台。

二、知识管理视阈下高校知识共同体的构建

(一)营造知识共同体的文化氛围

知识共同体具有这样的特征: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有着自愿合作学习的意愿;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相互的信任感。这里就涉及到共同的文化认同的问题。一个知识共同体如果缺乏共同的文化认同,就很难建立起协作的思维和价值体系。因此,知识共同体的构建要寻求种种的共同体的文化关联,加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营造互动的人际关系和特有的文化氛围。构建学校学习文化,必须制定促进成员学习的规章制度,并形成保障和激励机制。营造知识共同体的文化氛围首先应该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构建学校学习文化的一个抓手。教师队伍建设在于激励教师通过开展学习与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并培育浓厚的学习氛围,完善激励教师学习的强有力制度保障。其次,要激发学校每一个成员自主学习的意识。将自主学习看作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再次,营造知识共同体的文化氛围需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合作学习。合作性的群体可以促进任务的分工协作、发展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个体的动机,做到群策群力解决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在知识共同体中,如果个体间的信息交流频繁,共同体的工作效率明显会高于非合作性群体。

(二)知识的共享与互动

知识共同体作为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可以基于一个群体或团体,吸收任何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成为其成员。在一个学校群体内部,不同的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里还涉及到相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的问题。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建立知识共同体,实际的情况是,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知识,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相同学科的教师更容易构建知识共同体。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手段使用、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地方,这些在知识共同体的成员之间都可以实现相互交流和借鉴。从组织结构上来看,组织可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尊重创新团队的自主权,培养创新团体的创新意识,倡导宽容和多样化等方式,推动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团队氛围和组织文化的建设[5]。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知识管理的基点和优势所在。从知识的分类来看,隐性知识非常重要,却又很难被其他个体所洞察。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就是指通过教师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等过程,促使教师将深植于个体内部,蕴含在头脑中的在教育教学工作场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技能、教育机智、观念、情感与智慧等以及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而发生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知识,扩散到教师甚至学生群体,为学校教师所广泛共享,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形成影响,从而实现教师知识的创新和增值[6]。

(三)对话与协作

在知识共同体中,对话与协作是必不可少的。它体现了群体文化的社会交往和合作的行为范式。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社会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由两个不能相互隶属的过程构成,一是以有组织社会劳动为形式的社会生产过程,二是以道德和规范进行调节的交往过程,那么实现社会交往的合理化的途径就是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7]。知识共同体的沟通规则旨在建立一个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和一种开放的对话机制,化解多样性在沟通上带来的困难,提高知识在大规模分布群体中转移的效率,从而促进知识的开放式创新[8]。可以说,对话是知识共同体有效运作的一种媒介。对媒介关注的不足,是导致高校知识共同体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常见因素。因此,没有参与、对话、交流的媒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同体。同时,在以对话为媒介的知识共同体中,群体协作能极大地促进成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成效。协作是知识共同体群体活动的重要方面,其核心是让个体“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三、结语

应用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规则来构建高校知识共同体显得意义重大。高校知识共同体基于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分享共同的经验和成果,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下,通过交流、互动与协作,最终把个人知识和群体知识互相转化,实现群体的共同成长。高校知识共同体打破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弥和了教师个体之间的关系疏离,平衡和完善了个体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使他们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教师学习群体。高校知识共同体摆脱了知识学习作为一种产品的方式,真正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待人的成长体验过程。

作者:沈伟伟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行知学院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探微高校知识共同体构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182399.html

    相关专题:原创文章代写 通信技术论文


    上一篇:审美教育在初中政治课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