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产学研结合如何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惠民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开拓意识、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智力、科技资源汇集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产学研合作作为知识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我国产学研合作起步发展较晚,产学研合作水平较低,资源利用和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产学研合作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还可以利用当地资源,结合当地产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支撑。

1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现实可行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把开展产学研合作作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一系列措施,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并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积极鼓励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转化及商业化、产业化进程。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地方政府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希望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资源优势,为企业产品创新、工艺流程改进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高度重视为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和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在增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中的重要作用,将产学研合作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作为农技推广、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通过产学研合作鼓励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农业教育合作人才基地建设,提高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实践充分证明,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在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农业高校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积累了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丰富经验,作为产学研结合的主要组织者,农业高校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齐全的学科专业门类、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上较为单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和专业学习,在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改进与提高。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地方管理部门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他们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在农村建有面积广阔的产业基地,但农业专业人才和技术相对缺乏和不足。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是对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功能的有益补充与完善,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当前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度有待提升

受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农业科研评价体系建设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研究、轻科研成果转化,重纵向联系、轻横向交叉等弊端。农业高校作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存在同样弊端,导致农业科研成果数量虽然多,但实际应用性成果产出少,农业企业与高校合作紧密度较低。同时,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成本高、潜在风险大、社会公益性强、商品性较弱,这些特性决定了农业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难度。加之我国多数农业企业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在校企合作中需要高校对企业所需的科研成果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并在后期的技术开发应用中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完善,但在目前的高校科研体制机制下,制约了高校科研人员的流动性,对校企深度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看,高校产与研还没有做到完全结合,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上还缺乏有效的平台和载体。

2.2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内容有待充实完善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在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加强与农业企业、有关部门的对接合作。在实际利益的驱动下,虽然企业、地方农业主管部门与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并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但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更加注重以自身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合作,对高校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学生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水平等缺乏全面的了解,加之当前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双方各自的职责、权益、义务等规定不明确,导致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矛盾纠纷,进而影响到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和实际效果。

2.3产学研结合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制度有待健全

当前,我国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对校企等合作主体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相关权益分配等缺少明确具体的规定,导致合作过程中因权益分配问题引发矛盾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合作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科研成果转化并最终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挫伤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农业人才联合培养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另外,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对产学研合作主体的权利义务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和约束,合作过程中,高校在组织学生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实践实习后,企业和科研院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把学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或开展科研的助手,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严,导致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3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很多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把开展产学研合作作为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举措,通过与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建立农教基地、科研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方向,积极引导鼓励在校师生走出校门,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在农技推广、人才培养、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中的有效模式与途径。部分高校把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作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举措,以实际行动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重点在于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关键在于依托重点科研项目、产业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培育农业高层次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3.1要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

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为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规范和政策保障。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产学研合作主体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切实维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充分激发和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深化产学研合作,密切各方联系提供法律政策保障。要突破区域、部门、学科的限制,建立开放、统一、协调的联动联合机制,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促进农科教的有效融合。加快推进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基地、科研示范基地建设,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评价考核机制,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实际问题解决,改变重横向联合、轻纵向交叉,重基础、轻应用,重学术、轻成果转化的状况,将产学研合作纳入到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先树优的整体工作中。积极鼓励科研人员走入社会,深入农业,面向农业,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以产带学、以学促产、产学融合的目的。

3.2进一步丰富产学研结合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内涵

从目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看,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和实训锻炼,产学研人才培养侧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因此,在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民技术需求,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人才、科研优势,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企业参与到农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丰富实践教学环节。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专业学科建设体系,使农业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合理。要进一步拓宽农业人才培养渠道,允许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农业硕士等高层次人才,鼓励高校教师定期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实践和岗位锻炼,了解和把握农业前沿信息、市场需求,开拓视野,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产学研合作,鼓励校企联合建立农业工程实验室或技术中心,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积累经验、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科研技术开发和服务工作,根据教学、科研需要,让学生承担相关科研任务,在实战中得到锻炼,提升能力。

3.3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绩效考核和学生发展测评体系

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农业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教师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拓宽了就业渠道,还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科研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现有的产学研教师考核体系中,教师的价值很难得到有效体现,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师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对产学研合作现有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先树优等方面,应把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数量、工时数量、深入一线指导农技服务的条数、撰写相关科研资料工作量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充分考虑进来,激发和调动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测评体系,对测评中集中反映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进行纠正,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将来就业规划和自身发展定位提供参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测评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校企合作,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对人才需求状况和标准要求有着更为全面透彻的了解,鼓励企业参与学生发展测评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测评体系建立的科学性,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4发挥各级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专业人才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不同的参与主体,由于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相关机制还不完善,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归属不同,因此产学研合作中难免出现一些矛盾和利益纠纷。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管理功能,为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完善相关硬件设施设备,为学生进入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科研示范基地、教学实践场地等开展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要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权责义务,消除障碍,确保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各级政府部门要把产学研合作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纳入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定期考核,并对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参与主体进行奖励,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建立企业利益补偿机制,鼓励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来,规范和优化外部环境和条件。

4结语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具有开拓意识、创造能力的创新实践型人才。产学研合作作为知识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在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在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要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绩效考核和学生素质发展测评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10-12.

[2]李友生,李玉清.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工程人才的路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5(8):34-35.

[3]沈振锋,胡紫玲.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15-217.

[4]周敏.加快高等农业院校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7-119.

[5]张乐天.新农村建设与高等学校的使命[J].复旦教育论坛,2015(4):5-8.

作者:刘民 谢清平 单位:武汉大学 赣南医学院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产学研结合如何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181386.html

    相关专题: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


    上一篇:高校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班级管理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