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电产生的机理
静电是因电子受到外力作用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的正负电荷在局部范围内失去平衡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现象。由于物质存在形态不同,有些为固体,有些为气体,还有些为液体,其静电产生机理的差异也较大,但起电过程基本上都可归纳为“接触—电荷转移—形成偶电层—分离”。在航空电子设备维修工作中,非常普遍的破裂、冲撞、感应、流动以及摩擦等运动形式,都容易导致静电产生。如今的航空电子设备大量的使用了各种金属和高电阻率的高分子材料,客观上为静电起电和积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静电放电现象是两个带有不同静电电平的物体,在静电场达到一定能量时,通过直接接触或静电电场的作用,使两个物体上静电电荷发生转移,将两个物体之间的介质击穿的过程。要发生静电放电,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累积有足够的静电电荷,形成静电源;第二,静电源附近有击穿阈值低于静电寄生物的物体;对三,静电源与静电易损物之间能形成能量耦合[1]。火花放电、电刷放电以及电晕放电是电子产品静电放电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以火花放电的危险性最高。静电放电具有普遍性、随机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强电磁效应、热效应、力学效应以及电击效应等多种效应,并且伴有电火花。静电放电具有电位高、电量少、电流小、作用时间短等电路特性[2]。
二、静电放电可能对航空器带来的危害
现代航空器的构成非常复杂,机载的物品众多,例如特种气体、火工品、燃油以及电子设备等,都非常容易受到静电放电的危害。比较直观的危害可能表现为火工品爆炸、特种气体燃烧、燃油燃烧等等,还有的危害并不是非常直观,例如可能对电子设备的电敏感元器件造成损害,这种损害的危险性其实更大,因为这种损害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如果航空器起飞飞行,就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目前,为了提高航空器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在航空器中大量的应用了集成电路和集成芯片,它们具有运行电压低、运算速度快、传输导线细以及点间距小等特点,它们具有诸多的优势,但同时也更加容易受到静电放电的危害,100伏甚至更低的静电电压都可能损害某些元器件。这种损害可能直接导致电子设备停止工作,也可能缩短电子设备寿命,但不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到航空器的航空安全。
三、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的静电防护
(一)接地措施
在一些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过程当中,应当做好接地措施,以防止静电对航空器带来的损害,如采用接地钢索、接地刷、导电轮胎等。尤其是在使用以下维修工具以及进行以下维修操作时,必须要将航空器接地,以确保安全:第一,在维修中使用任何电动工具时;第二,对航空器的电源系统进行维修或管护时;第三,对航空器灯光系统进行维修时;第四,对航空器电器仪表进行维修或拆换时;第五,对航空器燃油系统进行维修时,以及进行其他具有硬性接地要求的操作时,都应当做好航空器接地措施。
(二)穿戴防静电服装
在进行一些特殊的维修工作时,或是在一些特定的场所时,都应当通过穿戴防静电服装,来预防静电事故发生。例如在涉及到喷漆、调漆工作时,在易燃易爆区域进行维修操作时,都应当穿戴防静电服装。
(三)改进操作方法
第一,在进行航空器电子设备维修时,可以在维修部件的表面涂上一层防静电溶液,这能对维修部件起到润滑作用,防止维修中的摩擦运动产生静电;第二,采用导电材料将维修部件短接;第三,将维修部件部件或舵面接地;第四,在维修、更换部件时,将静电放电敏感器件屏蔽或隔离开。
(四)建立严密的防静电规程
为了从根本上确保维修防静电工作的有效性,必须要建立一套严密的防静电操作规程,确保航空电子设备维修防静电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具体应当对仪器与工具的采购和使用、维修场地设置、防静电培训以及事故应对处理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就促进静电防护程序、防护材料、防护设施等方面的技术和标准创新提出具体要求,使航空电子设备维修工作的静电防护有据可依、有章可查。
(五)配置先进的静电防护设备
目前,人们对于静电对航空器的危害认识已经较为深入,维修中的常见防静电方法主要包括中和、隔离以及接地等措施,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能够破坏静电放电的必要条件,预防静电放电产生。另一方面,当前还有很多针对静电防护的技术产品问世,在航空电子设备的维修工作当中,配置这些先进的静电防护设备,同样能够有效防止静电,例如湿度控制设备、防静电包装、防静电腕带以及离子风机等等。
四、结语
如今,民用航空已经非常普及,民用航空器上的机载电子设备非常之多,而且这些电子设备运用了大量的高分子材料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这增强了民用航空的科学技术含量,提高了民用航空的服务质量,但同时也使公司战略管理论文航空器面临着更大的静电危害,因此在航空电子设备维修工作当中,必须要做好静电预防措施,保护航空器不受损害,确保航空安全。
作者:王越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校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