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研究生人数的膨胀使得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知识管理是一种应运网络新经济时代而生的新兴管理方法。通过在研究生的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学籍管理、制度管理、激励管理、协调管理、跨学科研究管理、产学研一体管理的知识系统,实现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相关信息与知识的整合、共享、更新与不断创新,从而提高研究生管理的绩效。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知识管理;知识系统
2003年研究生扩招政策出台以来,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逐年扩大。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的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00万。庞大的研究生群体给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且高校推进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也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都还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无法有效应对极速膨胀的在校生规模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知识管理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实用的管理方法,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知识管理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企业,并且被证实对提高企业的战略性竞争力具有突出贡献。在我国,高校是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象牙塔。因此,研究生的管理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通过在研究生的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学籍管理、奖惩制度管理、协调管理、跨专业学科研究管理、产学研一体管理的知识系统,实现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相关信息与知识的整合、共享、更新与不断创新,从而提高研究生管理的绩效。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源于企业管理,是一种应运网络新经济时代而生的新兴管理方法,但是不同领域基于实际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管理就是提供知识,去有效地发现现有的知识怎样能最好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生效果[1],Yogesh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2]。肖晓春等认为知识管理是把技术工具的程序和应用与知识数字化、存储、广泛应用联系起来,通过电子网络,使知识和智慧在整个教育经验的生命周期里得到不断创造和传递[3]。不论不同领域如何定义与理解,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对知识的管理。在我国,高校是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有效载体。研究生通过不断地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以继续完善自己的学业和研究。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所带来的在校研究生人数极度增加使得研究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倾向于将信息化的知识管理应用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之中。研究生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信息知识的传播,而且有利于知识的创新,通过信息知识不断获取、共享、创新的过程,以达到高校传播知识的重大作用.
2研究生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
2.1学籍的知识管理
学籍管理包括对学生的入学信息、导师选择、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学位论文、就业去向等信息的综合管理。通过获取研究生新生的本科学校、专业、就业单位等信息——也可以说是知识,并将其共享给导师,为研究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提供便利。同时,基于这些共享信息,学校能对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科研能力等进行跟踪存取,进而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及毕业去向做出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更新后存取的学籍信息反馈回学校后,又能给下一届的招生计划提供指导和支撑。通过学籍信息的获取、存取、共享、更新与创新,实现管理的绩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2制度的知识管理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6研招调查报告》,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稳步增长,录取分数有所降低,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各大高校为争取生源,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奖励措施——比如提供优厚的奖助学金。大多数的研究生入学后,凭着优厚的奖助学金过着轻松安逸的生活,上课逃课,考试前通宵突击,学位论文侥幸过关,顺利获取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往的“严进宽出”已经逐渐演变为“宽进宽出”,没有相应的惩罚制度,再加上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降。制度是一种显性知识。一种新奖惩制度的制定必须经历旧制度的获取与传阅,信息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初步方案的公开、反馈与更新以及新制度的再创造。
2.3激励管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指出,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4]。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下的高校追求与企业的优势互补,致力将研究生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开发性人才。鉴于激励对潜力的激发作用,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实施激励管理也是一种提高管理绩效的有效办法。激励政策的制定首先要获取制定激励方案的知识来源,包括学生方知识、组织(包括学院和学校)方知识、教师方知识。因此需要做调查和访谈来得知不同方对不同激励方式的敏感度;然后结合激励相关理论,确定激励方案,包括激励的细则及其组合方式。激励管理也要密切同评价管理和奖惩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挖掘潜力的作用。
2.4协调管理
研究生知识管理系统的协调管理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招生录取、日常培养、学位论文、就业等几个方面。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是一项繁杂耗时的工作。初试、复试工作的组织、考生信息的调取、考生综合素质的排名以及考生的条件工作都需要依靠协调管理来保证整个招生录取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考研初衷的不同,使得招生时面临的问题很多。而这些问题会在日常培养中影响学生的学习,继而影响对他们的管理。通过建立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网格化的管理体系,能有效地协调在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2.5跨学科研究管理
现阶段,高校鼓励跨学科协同创新,力求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通过参加不同学科的讲座、课程等来实现知识的共享,继而达到知识内化、知识创新、知识面扩大的效果。实行跨学科研究管理,首先需要变革招生制度。我国目前还采取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来划定研究生招生录取线,传统的招考模式鲜少的涉及对创新能力的考察,而创新能力是跨学科研究的关键技能。其次要改善目前的课程设置,变单一学科的课程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安排,力求实现学科融合知识的传播,为创新跨学科研究夯实基础。最后,跨学科研究管理需要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知识的实时共享和观点的及时交流,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2.6产学研一体管理
目前我国高校正着力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融合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种力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部门合作的资源优势,力求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建立产学研一体管理的知识管理体系,有利于三方实现资源共享,继而达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创造,也有利于人才的提升与再进修。高校推进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创新环境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通过探究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建立一个学籍管理、制度管理、激励管理、协调管理、跨学科研究管理、产学研一体管理的知识系统,实现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相关信息与知识的整合、共享、更新与不断创新,从而提高研究生管理的绩效。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隐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6).
[2]陶俊.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回顾[J].商场现代化,2006(2):94-95.
[3]肖晓春,肖贻杰,段丽.浅谈教育中的知识管理[J].中国远程教育,2002(11):18-20.
[4]斯施工管理论文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第8版.李原,孙健敏,黄小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唐思思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相关专题:化解金融风险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