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观念,践行校企合作
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寻求校企深度合作确实不易。但就是因为存在一些客观困难,造成了观念上的陈旧和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表现在教学形式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安排上先理论、后实践。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只局限在实训教学的某个方面,不够深入,甚至把一些不作为归因为“条件不足”,有的把校企合作简单理解为就业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就是联系实习见习单位;有的把校企合作当作校内产业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而更为关键的还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师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力量,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教育需求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趋向实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主动探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内容、形式、内涵以及实施路径,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学关系。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面对薄弱的硬件条件,更应该进一步主动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丰富实践案例,掌握灵活实用、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量力而行,正视差距,践行校企合作,乐于实践,善于实践。实现传授知识向促进学生学习的转变;实现管理学生向培养学生的转变;实现储备知识向终身学习的转变;实现课堂讲授向实践操作的转变;实现教书向教育的转变;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变,为校企合作储备够用的软条件基础。
二、紧贴岗位,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
无论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因此,构建与机械类专业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机械类专业职业岗位的工装设备、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与流程,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内容。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类专业立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工作岗位的实践性、适应性。具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岗位技能要求,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获得合作企业的认可,是决定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条件。因此,要从课程内容着手,遵循认知规律,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诸多“知识点”,构建一条“能力线”,形成“复合职业面”,完成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整合课程内容,完成机械类专业“教材”向“学材”的过渡
“学材”的内容要求以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或工作情景为主,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提示、步骤、参考资料以及具体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等[3]。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应脱离传统教育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点”的要求重新组合相关知识,结合合作企业实际、学校硬件设备和师资队伍等,设计和开发一些难度适中,能够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实际任务或模拟工作任务,保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任务获取、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到任务评价的完整过程,达到学技术、炼能力的效果。
(三)突出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理实一体化教学集“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边听、边学、边练,能有效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是适合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对机械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调整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例,突出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机械类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一方面要求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截然分开,理论实践两层皮的现象,理论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树立以生为本、以教学效果为本的教学质量意识,保证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4];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熟悉生产环节,丰富实践经验,钻研实用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双师素质,成为行家里手。
三、聚焦技能,打造“双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也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者,直接决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是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直接力量。机械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进得了企业”的职教双师队伍,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才能真正抓住高职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点[5]。
四、多方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实习、就业层面上的浅层次合作;有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产、学、研、培多位一体等深层次合作。因此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产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探索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精准定位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工学交替
实施“工学交替”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际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交替中成长。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将要从事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学校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从而招到企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2006年开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与兰州瑞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组建第一届“瑞德”冠名班,实践了“1+1+1”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学年在企业集中教学,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中第二学年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课堂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完全在企业交叉进行,由学校、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并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教室和专业机房,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分组实施。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严格执行企业上下班制度。第三学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受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学院委派专业教师常驻瑞德公司,瑞德公司委派专门辅导员,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方面解决学院实训条件有限、师资短缺等问题,节省了隐性成本;另一方面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还培养锻炼了师资队伍。这种培养方式企业需要、学校乐意、学生满意,三方受益。
(二)多层次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方案,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校企合作。2004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兰州海红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成功组建了12届企业订单班。2014年学院同宁波北仑区政府沟通,就建立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三方联动、三位合一”构建了政产学共谋、共赢、共发展的新型运行机制。这种合作模式灵活、可操作性强,可以进行专业层面的合作或者课程层面的补充强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由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共同参与培养的各个环节,紧贴企业岗位需求,确保“订单”的规格与质量,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学生,减轻了单个企业接受学生的难度。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在校内完成,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就业。在“订单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企业充分发挥设备等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进行实战训练,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学生有了稳定的就业渠道,企业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双师联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三)产教互补,构建“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功能
目前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多种形式存在和运营。但是无论那种形式的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其他实训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企业是技术的应用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者及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检验者,因此校企合作的基本路径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6]。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实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3年,2007年借助于中央财政支持项目,进一步扩大了规模。学院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定位为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承接加工业务,丰富了实践教学样本和案例,营造了真实的工程环境,创造了一个完全与企业相似的生产环境,实现了“实训实体企业化”“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办学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2013年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建成了“数控原理实训室”“数控系统实训室”“数控维调实训室”“数控维修仿真实训室”等“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型”校内实训基地,既满足了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资源短缺的问题,又强化了学生的技能。“三真型”校内实训基地引入企业“车间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及检修规程引入到教学中,按工厂环境配备设备、工装、量具,设立真实生产性教学情境,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引入企业车间化管理模式,制订设备使用、安全作业等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在入职前提前介入企业环境和企业管理制度,提前亲身体验企业运行中需要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提升了就业竞争力;通过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对与教材上不完全一样的设备进行真实操作,通过来自企业的专家培训,通过实训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真实故障排除,提高了教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支能教会做、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行业性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直接为学院提供生产设备、教学资料等,同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另外,校内实训实习方便了学生管理,节约了外出实践的相关费用;专业教师在校内进行岗位实践,节省了教师培训费用,降低了教学成本。而且企业可以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由于毕业生已在“真实生产现代经济期刊环境”中进行过生产实践,到企业后能“零距离”上岗,为企业节约人才培养成本,而且校企共建,推广企业品牌、文化,也扩大了企业和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王永仁 胡宗政 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