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新闻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萌芽期到后来的兴盛期,其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如今人们已经走进了信息爆炸时代,传统电视新闻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可以说其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阶段,采访报道的转型已经成为突破瓶颈的必经之路。本文研究了如何建立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转型机制。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报道;转型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5)21-0081-01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媒体行业内部产生重大变革,信息传播方式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转变,行业内部竞争愈发激烈。电视新闻是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采访报道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如何建立完善的转型机制是所有电视新闻媒体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电视新闻采访报道转型的优势分析
首先,与现代新兴媒体相比,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具备一定的公信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每天被各类“爆炸性”新闻充斥着,这些新闻的实时性虽然很强,但是真实性却得不到保证,很多网络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故意制作噱头,然后再证实为假新闻。而电视新闻在处理消息时则更加理性,一般都是经过调查证实以后再做报道,观众在看网络新闻的时候往往都存在一种猎奇心理,如果报道的事件令人匪夷所思,观众会马上怀疑其真实性,而在看电视新闻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心理,这种公信力是电视新闻实现转型的重要基础。其次,媒体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报道新闻,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舆论起到一种正面导向作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传播正能量”,为人们展示社会百态的同时,也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一些网络媒体为了扩大信息传播量,专门去报道一些负面新闻,而网络传播又有一种集群效应,人们每天被这些负面消息包围着,对社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这就违背的新闻媒体的初衷。而电视新闻在报道社会真实百态的基础上,积极去传播正能量,对舆论产生一种正面向导作用,这种还原事实又充满正能量的报道方式是其实现转型的必要条件。[1]
三、如何建设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转型机制
(一)采访报道中要结合时代背景
媒体是促进时代发展的重要工具,要想实现电视新闻转型,就要将采访报道与时代背景充分结合起来。首先,结合时代背景做新闻,能够有效避免记者选题迷茫的现象,新闻一方面要与国家政策相符;另一方面又要突破固定思维的束缚,保证新闻在符合政策规范的前提下,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实现优化社会环境的目的。这就要求记者以及编辑开动脑筋,因为同一事件如果所选择的视角不同,报道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别,新闻媒体人要站在全局考虑问题,既要有维护社会公平的正义感,又要有作为一个媒体人“还原真相、引导舆论”的理性。例如,在报道食品安全一类问题时,记者通过暗访搜集到证据以后就将其作为新闻播出,只是曝光了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类新闻如果报道太多,不但无法真正发挥电视新闻的积极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记者调查取证结束以后,可以将证据拿到司法部门,执法人员对涉事餐馆或者是工厂依法惩处,这样,曝光新闻就被成功转化成了执法新闻,既还原了时间真相,问题也得到解决,增强了新闻媒体以及国家执法部门的公信力。[2]
(二)将“社会影响”作为报道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新闻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社会影响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一方面要避免信息传播垄断,发挥媒体“还原社会百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避免传播信息的浅薄化,否则有可能引起社会文化的堕落。总结起来新闻报道在转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注重报道内容的平衡性,无论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都要做到适度,既不能为某些部门唱赞歌,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专注于负面报道。其次,要关注新闻的传播效果,对一些正面新闻进行研究时我们会发现,如果将新闻主人公或者是新闻事件定位的太过高尚,会让观众觉得离自己生活太远,无法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反而会使人怀疑报道这一事件的动机,没有真正起到正面向导的作用。最后,要注意负面新闻是否会产生模仿效应,尤其是对于一些违法犯罪事件,一定要将过程细节处理好,包括犯罪事件的作案方法和细节等,否则有可能会产生模仿效应,使新闻报道变成居心不良者的犯罪辅助工具。[3]
(三)将话语权留给事件主体
全面、真实和客观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这也是电视新闻具备较高公信力的重要原因。而真实客观的来源绝不是记者或者是电台主持人的陈述,而是来源于事件主体本身。在实际采访报道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新闻记者负责陈述事件过程,而事件主体却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一方面会导致新闻内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观众对新闻的信任度。随着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人们对新闻报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对于一些负面新闻不再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或者是澄清,或者是解释,这对于新闻报道的转型是非常有利的,在此基础上,记者以及所有新闻媒体人应该注意将一部分话语权留给事件主体,无论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主体的发言往往更有价值,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很多时候事件主体人的陈述甚至是一句话都会比记者和主持人的长篇大论的效果更好,能够直击事件真相,引发观众共鸣,带给人们更深刻的感慨以及思索。[4]
四、总结
媒体行业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新闻媒体,是人们了解社会真实百态的工具,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良心。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视新闻报道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采访报道过程中要结合时代背景,关注社会影响,同时将话语权留给事件主体,实现电视新闻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飞曼.涉农电视栏目记者新闻采访模式探析[J].新闻传播,2014(09):44-45.
[2]张丽.当前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现实困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7):47-51.
[3]傅继昌.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向出镜记者转型[J].当代电视,2013(09):89-90.
[4]朱剑虹,吴世文.新闻传播学背景的“走转改”活动及其长效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06):53-58.
作者:李景旭 单位:朝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