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有着重要的衔接关系,高中化学作为高中的基础教育,需要做好从初中化学的教学过渡,不断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本文首先对新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与能力培养方面的衔接要求进行了说明,然后分析了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问题,为高中课程与义务教育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义务教育;知识和能力衔接;研究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教社出版的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按照新高中课程要求进行计划编写的,在内容设计与能力要求方面更加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实现了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良好衔接。本文将对新高中化学课程的教科书进行分析,研究出高中化学课程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关系。
一、高中化学课程教科书的知识衔接
1.删减与调整学科内容。旧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繁杂,整体难度较高,不能适应高中学生的接受水平。新高中化学教科书删减了一些内容,比如在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只论述原子结构部分,删掉了晶体结构等内容;在计算方面,很大程度降低了化学计算的难度,一些比较复杂的反应方程式配平做了相应的删减。另外,新教科书将与初中知识联系紧密的碳族元素作为高一化学的学习章节,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化学知识。调整后的新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设置较为合理,知识难度减小,知识坡度明显减缓,很好地实现了初中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实际,提高了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2.重排内容顺序,重组章节。新高中化学教科书在章节编排上也有一些变化,在高一化学教材的第一章设置了化学反应的相关内容,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的内容进行组合,作为初中基本反应的知识延伸,减小了知识跨度,让学生温故知新,很好地实现了内容的衔接与过渡。另外,新教科书将碱金属的知识学习设置优先于卤素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化学由简而繁,提高了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教科书的能力培养衔接
1.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虽然新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与教学时数有所减少,但是实验教学的课时增加,实验的密度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新教科书按照义务教育课本的设置要求,增加了选做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新大纲对实验室设施和实验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只是侧重于对学生使用仪器技能的培养,高中阶段的实验要求更高的应用层次,在能力衔接的设置上对试验基本操作进行了巩固,将以往教师课堂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提高了试验的趣味性与探究性,还通过实验习题的完成对实验方案设计与分析进行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2.利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教科书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训练,增加了讨论题的分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课堂探究。设置的讨论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化学规律的认识与探究,在完成化学实验后,通过对讨论题的讨厌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与总结,强化实验规律。学生通过对教学讨论题的分析能实现化学推理、判断、归纳等的科学演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与学习能力,另外,通过对多形式习题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新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虽然新高中化学教科书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合理衔接,但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还要靠教学方法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熟悉教科书,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化学教师应对新版的教科书进行熟悉,把握教学结构进行课堂内容编排与设计,认真落实教学目标与要求。比如在实验的教学上,教师应严格按照课表进行实验课程设计,尽量保证完成规定的实验,并对实验过程加以耐心指导与补充;对于新教科书中已删除或者调整的内容不提倡继续教学,在平时应多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高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能力,注重思维的逻辑推理,形成自身的化学学习策略,不断提高学习质量。高中化学主要的学习方法有:归纳学习法、探索学习法、演绎学习法、结构知识学习法等,不同学生应根据自身的接受程度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学学习策略,教师在平时也应注重对化学学习策略的讲解,为学生提供选择参考。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中学生的可塑性好,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作用,有效调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思维转变。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启发式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实践并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化学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
近年来,新高中化学教材在内容与能力要求上发生了变化,充分地考虑到与义务教育衔接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熟悉教材,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形成自身科学的化学学习策略与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北芳.高中化学必修阶段基本概念教学中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王菲.关于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衔接的研究省级医学论文[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万莉.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概念构建特征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作者:余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