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现代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实践的运用

摘要:指导教育管理活动的理论及其操作方法大多来源于其他管理领域,但是教育和工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我们冒然引进其他领域的管理理论而不加以吸收消化,不能辩证运用,就容易导致人们对管理理论的误读和误用,进而发生教育管理实践与目标的偏离。

关键词:教育管理实践;教育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

近年来,我国学校管理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基层管理者对管理理论和方法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欲望,并有一大批教育工作者付诸于行动研究,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这对推进我国教育管理现代化功不可没。但是这些宣称“来自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在中国教育管理实践中如果不仔细推敲、科学辩证地运用,就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现象与观点,其实质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误读、误用。

一、学校管理实践对现代管理理论的误读

教育实践者对管理理论的误读必然会导致自身管理理念的偏差,下面就是当前教育领域影响较大的几种观念。1.学生第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口号在我国教育管理实践中十分流行。在日益重视学生权利和地位的今天,“学生第一”理论有其自身合理性。然过犹不及,片面盛行将可能造成实践中的正误不分。“学生第一”源自“顾客至上”、“客户第一”的管理思想,其理论基础是自由市场理论:需要采取一个面向市场的更有竞争力的态度,以便于学校调整自己,面向“顾客”。实际上,自由市场理论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消费者”即学生,但是教育应该理解为师生的共同发展。事实上美国罗森布鲁斯公司早就推出“员工第一,客户第二”的经营理念,显然片面强调“学生第一”理念是对管理理论缺乏历史性把握的误读表现。在校长培训班上,培训者向校长们提问:“一位教师和一名学生发生争执到校长室去评理,校长是该批评老师,还是该批评学生?”据说一位校长以不容质疑的口吻答到当然是该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1]这一观念在实践中的缺陷表现为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生存与发展权利可能受到侵害,教师职业倦怠与教育无力感等现象出现。教师得不到发展,最终也将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2],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2.制度万能制度构建是当前教育管理界倍受推崇的一种管理手段。教育事业发展时期,制度建设应该受到重视,这是不容质疑的。在企业等领域的管理中,一个好的制度可以极大的节省管理成本,实现更大的效益。这种观点根源于道格拉斯-麦格雷格的人性假设X理论:员工生来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所以必须采取强制和控制措施。大多数员工逃避责任,没有多大的雄心。但是片面强调制度万能在教育实践中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过度用制度管理教师,教师将毫无自主权,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丧失教育的激情与创意。如果过度用制度管理学生,学生就会丧失主体意识与个性潜能,成为没有自我的庸才。显然,制度不是万能的,因为制度仍然需要人来执行。最新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充分信任校长和教师,积极激发他们向上生长的力量,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可教育、向善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制度控制减少,充分发挥人的综合潜能。3.效率优先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效益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在企业以及一些社会组织里面,提高效益意味着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高的收益。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这是教育与其他行业的最大区别。我们不可以把教师劳动等同于其他行业的简单劳动,不可以把学生看成是普通的劳动产品。兴起于20世纪初以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任务的古典管理理论试图通过分工和劳动专业化、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分工和建立等级系统等手段提高工作的效率。效率优先的观点明显带有这一管理理论的烙印。在效益优先的思想驱使下,前些年部分中小学校大量进行奥林匹克竞赛训练,希望可以发现更多的某一方面的天才,结果事与愿违,培养出来的更多的是做题高手;如火如荼地开展少年科技班,希望早出人才,结果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抓特色教育,结果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没有兴趣”的小钢琴家、小歌唱家、小画家等。教育管理,不是不讲效益,然而此效益非彼效益。显然我们应该提倡不仅要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还要让我们的学生愉悦地成长。在适当的时候,为了全体学生持续、健康、全面、自由、个性的发展,牺牲掉一部分眼前效益也是值得的。4.模式主义2006年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中最靓丽的风景可以说是“杜郎口现象”。同样是教育改革,为什么唯有杜郎口这个一穷二白的农村学校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呢?一时间,到杜郎口中学访问、观摩、学习的教育人员成千上万、络绎不绝。[3]所谓模式主义就是一种热衷硬套先进模式的倾向。在一个善于树立“典型”的环境中,模式主义尤其常见。模式主义与管理过程学派存在一定的联系。管理过程学派坚持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多么不同,组织环境所处的环境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职能却是相同的。回溯过往,“黄冈奇迹”、“洋思奇迹”、“汨罗奇迹”……一时间学黄冈,学洋思,学汨罗,成为热潮,结果至今并没有出现第二个黄冈、洋思与汨罗。浅层次的原因是忽视了结合自身特点,未充分进行利弊分析等等。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运用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绝不能仅仅从工具的层面认识它,一知半解,简单套用,以枝节之论代替整体系统,其实肤浅而有害。教育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任何管理工具本质上是思想的外化,学到思想比学到工具本身更重要。英国伦敦大学教授伍德沃特的权变理论早已经否定了这种生搬硬套的思想。“权变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世界“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效地管理=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现代管理运动所苦心寻找的普遍适用的方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其实都是现代管理运动创造的神话。最好的方法,就是“那一个”符合此情、此景、此人、此时、此事的方法。5.物质奖励提高教师待遇,建设教师体面生活、尊严工作的良好生态迫在眉睫。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并不完全适用于教育。这一管理理念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而教育界对人的假设更倾向于“社会人”、“文化人”的预期。早在20世纪30年代马斯洛、梅奥、赫茨等人已经发现仅仅使用物质奖励并不能完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过早的采取物质刺激的手段可能会导致人性的异化。在很多情况下不正当的物质刺激对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态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读书的过程并不是获取物质的过程,辍学打工所获取的物质利益可能会更大。所以过分依赖物质奖励会造成不良的效果。

二、学校管理实践中应该辩证对待现代管理理论

误读现象的产生往往源于对现代管理理念的把握有失偏颇,孤立地看待某些观点,或者没有把握一些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鉴于此,应倡导对症下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对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辩证运用。1.超越理论万能论,承认中国教育管理实践与现代管理理论只能是有条件的对接20世纪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可分划为四阶段。兴起于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强调工作的效率。泰罗提出劳动分工和劳动方法的标准化。20世纪30年代开始流行的人际关系学说宣告了管理活动中“人”的出现。梅奥等人重视工作中人的因素,提倡满足人的社会需求,提高组织成员士气。20世纪60年代进入现代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出现了管理科学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学派等11种流派。当今现代管理理论影响较大的有业务流程重组,综合改善各项绩效指标的企业再造理论;注重管理伦理和企业软环境的企业文化理论;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高度统一,让组织充满人性化和富有乐趣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校管理(甚至教育管理)学出现较晚,美国人达顿和斯奈登吸收泰罗等人研究成果,写成《美国的教育行政》(1908年)一书,标志教育管理学的诞生。这本书受到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巨大。学校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理论存在血缘关系,但是学校管理活动却与一般管理活动存在明显的区别。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是教育管理最大的特性,尤其重视管理育人。学校管理目标具有多元性,是多层次、多维度目标的交叉渗透,甚至是几个相关目标的博弈;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生存———发展———盈利逐步推进的单维目标。学校管理客体具有复合性,教师相对于学生是管理者,相对于教育行政人员是被管理者;企业以及行政机关人员的级别和职司界定明确。学校管理的价值具有高度涉入性,需考虑到公平、伦理、道德、价值观的问题,而非纯粹地采用管理技术手段;学校管理评价具有复杂性,难以操作,不易量化,评价角度、方向极为复杂;学校管理效果有延迟性,而且评价的对象不断“增值”。把来自于西方企业、工厂的管理理论与中国的教育实践结合,是一种跨领域、跨地域的文化交流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从管理理论发展历史来看,各门各派的理论没有一种是完美无缺、普遍适应的,很多后续理论是对前面理论的辨证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所以我们应该对管理理论有一个历史性的把握,科学看待每一流派的利弊,理清各派之间的关系。古典管理理论是最容易被误读的流派,一方面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学形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另一方面古典管理理论作为科学管理的开端,在中西方都容易被奉为经典。可是它的不成熟性也是明显的,特别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忽视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的矛盾不可调和。因此,古典管理理论更多的只能作为一种实践的参考,作为管理者学习管理的入门。人际关系学说重视了人的作用,但是企业中的人是成熟理智的经济人,学校中更多的是待发展、不成熟的学生,所以我们应该辨证对待人际关系学说。理论丛林阶段的流派达十一种之多,但是依据管理情境综合运用各家各派观点的权变理论最具包容性,可以作为各家理论的理论。这就要求我们有包容的心态,综合掌握各家理论,防止抬高一种压抑其他。当今的学习型组织等理论越来越贴近教育管理情境,这些理论本身也代表人类思维的最高水平,我们要注意辨别企业与学校的差别,而且可以利用学校特有优势完善学习型组织理论。2.理论研究者应该保持主体意识,建立开放而独立的中国特色学校管理理论体系仅仅注重引进西方管理理论,并不能根本解决管理理论的误读误用现象,我们还应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超越西方一般管理理论,形成独立的学校管理理论。中国教育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进行研究起步稍晚,有目的有计划的规范教育管理学研究至今不足30年。此外,我国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发展也不够成熟,教育管理学作为教育学和管理的学的交叉学科,受到教育学和管理学的双重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学和现代管理学都是新文化运动前后开始从日本或西方国家引进的,并非我们自身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实现真正的内化、整合、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一线学校管理实践者的研究意识不断增强,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理论工作者专心做理论研究,实践工作者认真做行动研究,互不搭界的情况也很常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对话与合作迫在眉睫,如何形成这种对话的机制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对话中完成对中国国情的把握,中国特色的学校管理学才能真正建成。3.管理实践者应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让科学的学校管理理论回归实践部分管理理论的被误读是学校管理实践者专业素养不足造成的。实践者摸着石头过河,用自身的内隐理论、自我观念指导行动,遇到困难才临时去寻找理论。此外,强调人治与现代管理也还存在不协调。管理者应该注意克服自身成长文化带来的素养缺陷,以更加开放民主的心态实施管理活动。管理者对学校管理的独特性理解不够充分,对管理者自身所处的情境认识不足,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地引用管理理论,简单地“拿来主义”,计量经济论文极易导致理论的误读与实践的偏离。

作者:汪茹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现代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实践的运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158804.html

    相关专题:会计电算化 有线电视技术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聚落形态及传统建筑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