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疗效,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70例于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院儿科诊治的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该病的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疗效。结果引起患儿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的常见的3种病毒是巨细胞病毒(37.65%)、EB病毒(28.82%)、腮腺炎病毒(7.65%)。发热(61.76%)、纳差(47.06%)、咳嗽(31.18%)、腹痛腹泻(32.35%)为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而扁桃体肿大(28.82%)、淋巴结肿大(22.94%)、肝脏肿大(30.59%)、脾脏肿大(18.24%)为患儿主要的临床体征。治疗前,患儿有92.21%出现谷丙转氨酶(ALT)异常升高,有88.32%出现谷草转氨酶(AST)异常升高,治疗后,这两项指标异常发生率分别降至7.03%和5.62%;治疗前,170例患儿ALT、AST水平分别高达(370.31±37.99)IU/L和(271.08±37.08)IU/L,在经过综合治疗后,两项指标分别降至(160.07±27.11)IU/L和(85.13±9.42)IU/L,且治疗前后ALT、AST两项肝酶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734、63.372,均P<0.01)。结论儿童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类似,在临床上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并进行综合治疗。
[关键词]非肝炎病毒性感染性肝炎;小儿;临床表现;疗效
肝炎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以发热、腹痛腹泻、纳差、咳嗽、肝酶异常、黄疸等为临床症状和体征,该病主要病因为嗜肝性病毒感染所致[1]。国内外文献记载非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小儿肝炎在小儿肝炎中亦占据重要地位[2]。本文通过统计分析170例于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院儿科诊治的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得出此类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疗效,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患儿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170例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其中男性患儿91例,女性患儿79例,年龄6个月~15岁,平均7.9±3.9岁。所有患儿入院时均由专科医生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并在住院期间密切观察。
1.2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年龄6个月~15岁;②肝功能检查发现有ALT、AST异常等肝功能损伤表现;③排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所致腹痛、黄疸等肝损伤;④住院期间接受了系统的以抗病毒和护肝降酶治疗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治疗。排除标准:①嗜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炎;②中途转入或转出,未接受系统治疗的患儿。1.3检查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空腹抽取静脉血2mL查肝功能,出院前复查肝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试剂盒严格按说明书操作。1.4治疗方案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了系统的以抗病毒和护肝降酶治疗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治疗方案。其中,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EB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感染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肺炎衣原体感染患儿;所有患儿均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性谷胱甘肽、复方甘草片等以行护肝降酶治疗。1.5观察指标详细观察记录170例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记录并对比治疗前后患儿出现ALT、AST异常的发生率;记录并对比患儿治疗前后ALT、AST平均水平。1.6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20.0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组间比较行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170例患儿主要症状和体征
发热105例(61.76%)、纳差80例(47.06%)、咳嗽53例(31.18%)、腹痛腹泻55例(32.35%)为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而扁桃体肿大49例(28.82%)、淋巴结肿大39例(22.94%)、肝脏肿大52例(30.59%)、脾脏肿大31例(18.24%)为患儿主要的临床体征,见表1。
2.2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病原体检测结果
对170例患儿行病原体检测后,结果显示巨细胞病毒64例(37.65%)、EB病毒49例(28.82%)、腮腺炎病毒13例(7.65%)为导致小儿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发病的常见病原体,见表2。
2.3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肝酶异常发生率
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肝酶异常发生率最高的是ALT和AST,治疗前分别为92.35%和88.24%,治疗后明显降低,分别为7.06%和5.88%,详见表3。表3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肝酶异常发生率[n(%)]Table3Liverenzymeabnormalrateinchildrenwith2.4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治疗前后ALT、AST水平变化治疗前,170例患儿ALT、AST水平分别高达(370.31±37.99)IU/L和(271.08±37.08)IU/L,经过综合治疗后,ALT、AST分别降至(160.07±27.11)IU/L和(85.13±9.42)IU/L。治疗前后两项肝酶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734、63.372,P<0.05),见表4。
3讨论
3.1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
在临床中,导致小儿肝炎的病因有很多,诸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毒物中毒、细菌感染等,其中以嗜肝性病毒感染最为常见。非肝炎病毒感染性小儿肝炎则常会导致一过性或永久性肝功能损伤[3],且因为发热为此病最常见症状,常易被误诊为感冒,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造成暴发性肝炎等严重结果,甚至危及生命[4-6],需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注意。非肝炎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为发热、黄疸、腹痛腹胀等,这和本次研究所得结果相类似。本研究170例病例,发热(61.76%)、纳差(47.06%)、咳嗽(31.18%)、腹痛腹泻(32.35%)为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而扁桃体肿大(28.82%)、淋巴结肿大(22.94%)、肝脏肿大(30.59%)、脾脏肿大(18.24%)为患儿主要的临床体征。Wakiyama等[7]认为,在患儿出现腹部肝区肿胀、腹部疼痛、高热不退、纳差、皮肤黄染5项症状中的3项时,有必要进行病原学检查来确定是否为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所以,当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医务人员和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早排除诊断,进行干预和治疗。Xiao等[8]在分析了150例儿童非嗜肝性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炎病例后,得出肺炎衣原体(MP)是首要病原体(33.21%)。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巨细胞病毒(37.65%)、EB病毒(28.82%)、腮腺炎病毒(7.65%)为导致小儿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发病的常见病原体,而肺炎衣原体仅占2.35%,这可能与各地区的病毒流行状况和各地小儿对同一种病毒具有不同免疫力有关。曲熙波等[9]研究发现,在非嗜肝性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炎患儿中,复合病毒感染(两种及以上病毒感染)占有一定比例(5.72%),而本研究并未得到类似结果,这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有关。杨蒙洁等[10]研究结果表明,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等病毒导致的小儿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有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中麻疹病毒(6.47%)、水痘病毒(3.53%)为病原体的患儿亦占有一定比例,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时需予以重视。
3.2抗感染治疗联合护肝降酶药物治疗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临床效果
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抗感染治疗是小儿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的关键治疗手段,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同时,合理使用护肝降酶药物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11]。更昔洛韦是治疗小儿病毒感染的常规药物[12]。而对于病原体为肺炎衣原体的患儿,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具有很好的疗效[13]。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抗病毒药物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临床上要注意用药剂量,避免适得其反,造成更严重的肝损伤。临床上,常用的护肝降酶药为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性谷胱甘肽等[14]。多烯磷脂酰胆碱能产生高能多烯磷脂酰胆碱,从而减轻肝脏负担;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还原性炎症抑制因子,还原性谷胱甘肽能很好地抑制肝脏的炎症水平,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15]。在本研究中,170例患儿的血清ALT和AST异常发生率,治疗前分别为92.35%和88.24%,治疗后明显降低,分别为7.06%和5.88%;170例患儿的ALT、AST水平在治疗前分别高达(370.31±37.99)IU/L和(271.08±37.08)IU/L,综合治疗后,两项指标分别降至(160.07±27.11)IU/L和(85.13±9.42)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734、63.372,均P<0.05),说明以抗病毒和护肝降酶治疗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小儿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具有很好的改善患儿症状、保护患儿肝功能的疗效。综上所述,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腮腺炎病毒是引起小儿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的常见病毒,与嗜肝性病毒感染型肝炎相比,非肝企业生产管理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并无明显差别,针对此类患儿,以抗病毒和护肝降酶治疗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谭从容 单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院儿科
相关专题:sci论文撰写与发表 财务管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