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因素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钢琴演奏应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音乐的流畅性和演奏的完整性。然而在演奏过程中,干扰因素会对音乐的完整流畅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音乐的中断,除了技术控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心理不能及时对干扰做出反应。所以,心理控制在钢琴演奏的训练过程中不容忽视,而研究心理因素已成为钢琴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钢琴演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一个心理素质不佳的演奏者会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应付音符和弹奏上,而没有精力去考虑其他,那么就会在音乐的表现上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流畅性和滚动感,技术上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往往我们把这些原因都归咎于技术不够、练习不足、乐感差等,其实不然,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力具有复杂的结构,它不单单指某一种能力,心理控制也在我们所说的“能力”范畴之内。心理控制是一种无形的基本功,在教学训练中往往会忽视。对心理调控能力不重视,会对演奏者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演奏怯场。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钢琴演奏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导致钢琴演奏不良心理因素的原因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影响演奏者弹奏效果的不良心理因素众多,这些因素或者使演奏者无法实现最佳的演奏效果,或者使演奏者出现记忆混乱而造成音乐中断的现象,最终都将影响演奏者的正常发挥。
(一)情绪紧张导致记忆中断
在面对众多观众的情况下进行演奏,产生紧张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紧张对钢琴演奏效果的影响可以根据紧张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种:第一种,适度的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紧张不仅不会影响演奏的顺利进行,反而会使演奏者集中精力,使演奏正常甚至超常发挥;第二种,过度的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紧张会使演奏者主次不分,影响演奏者思维,使演奏者出现记忆模糊甚至音乐中断。钢琴演奏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演奏者不仅要清晰记住乐谱和指法的运用,还要掌握乐谱所表达的感情,控制演奏的速度,在这种多方因素的协调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出现纰漏。因此,必须掌握好紧张的度,将紧张的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因为紧张过度而导致演奏失败。紧张是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然而有的学生在紧张的环境中可以超常发挥,可有的学生却会产生发挥失常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把握好紧张的度,将面对的困难扩大化、控制紧张情绪的经验不足所导致的,所以,要顺利完成钢琴演奏,学习控制情绪、弱化紧张情绪是必修课。
(二)平时训练不足演奏错误
平时训练不足是导致演奏过程中不良心理因素最为常见的原因。“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老话是对钢琴演奏的真实写照,因为钢琴演奏专业要求高、技术性较强,通常情况下,需要演奏者在台下花大量的时间训练,从琴谱的记忆到不同曲目弹奏过程中的技巧领悟,都是需要演奏者在台下花时间去掌握的。许多演奏者平时训练的时间不到位,导致演奏的时候出问题,到头来不觉得自己练习不足反倒怪运气不好。只有在平时下足功夫,熟练掌握演奏曲目,才能在演奏的时候成竹在胸,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上台演奏也不过是信手拈来的事了。将学习钢琴时间相同的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大部分学生演奏效果的好坏与平时训练的时间是呈正比的,除去天资这个因素,学生演奏效果的好坏可以明显辨别出练习时间的长短,练习时间短的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停顿、中断、错弹、漏弹的现象,这也是一般学生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因此,想要圆满地完成钢琴演奏,必要的平时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三)缺乏舞台艺术实践经验
演奏的过程不仅是训练积累的过程,也是演奏者适应新环境能力的一个不断积累提升的过程。演奏者的演奏都是建立在一定环境因素基础上的,其演奏心理受到所处的环境影响,然而环境因素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是每个演奏者的必经过程,因此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和速度直接影响到演奏者的演奏效果。许多演奏者由于新环境的影响,不能很快的适应新的设备,再加上又面临着来自其他演奏者的压力,所以很难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因此,演奏者需要有意识的增加自己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锻炼自己与新环境相互磨合、适应的能力,使环境因素不至于成为影响演奏效果的原因,减少因为外在因素而导致演奏失误的可能性,为演奏的成功提供一份保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钢琴演奏的效果与平时练琴时间的长短呈正比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学习时间长的学生比学习时间短的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练习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时间长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上台实践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更为丰富的舞台经验,在舞台演奏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应对一些突发的情况,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更强,然而学习时间短的学生在初次登台或者前几次登台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经验不足产生怯场的现象,这都是临场经验不足造成的,可见舞台经验也是保证钢琴演奏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培养良好钢琴演奏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钢琴演奏技巧的获得离不开成熟的钢琴演奏心理。钢琴演奏是通过熟练的钢琴演奏技巧作为表现方式,这种方式是演奏者对于演奏曲目的熟练程度以及演奏者的心理成熟程度相结合的外在表现,同时演奏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演奏技术以及良好的音乐素养。
(一)树立演奏信心,做好奏前准备
一场成功的钢琴演奏需要演奏者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演奏技巧,而熟练的技巧是树立信心的必要条件。如果演奏者对于一场演奏缺乏充足的准备,那么紧张的情绪、沉重的心理负担是不可避免的。一首钢琴曲的完美呈现,一般需要4个阶段的训练,识谱视奏、技术攻克、情感处理、熟练演奏,演奏者应根据各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不同任务,去完成任务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演奏的基础性工作分为3个阶段:
1.认识定向阶段。这个阶段演奏者需要完成的是对识谱视奏这项技能的掌握。演奏者在对整篇作品进行深刻的研究之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作品的整体脉络、明确完成作品的演奏任务,并通过不断的训练与心理调节,最后达到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在看乐谱的同时在脑海中清晰的反映出乐符的键盘位置,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奏出乐谱,达到准确性和连贯性的统一。
2.情感处理阶段。对乐曲进行诠释不仅仅是技巧方面的工作,更要了解曲作者借助乐谱完成的情感表达。这就要求演奏者充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等,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音乐理论,做好演奏前的准备工作,分析音乐作品的乐曲结构、织体的运用以及作品展示过程中的和声搭配,对作品的意图进行深刻分析,以表达曲作者在音乐中寄予的情感为主要目标,将手指作为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重视声音想象力的培养,进而达到情感在音乐的演奏中自然流露的目的。
3.熟练演奏阶段。这一阶段是对演奏技术要求最高的阶段,演奏者在成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起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在作品展示的过程中,要求演奏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环境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排除所有的杂念和干扰,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切都是为手指在键盘上的准确弹奏做准备。值得强调的是,科学的乐谱记忆方法的运用将是完成乐谱演奏与乐谱表达的重要桥梁。
(二)加强心理调控,提高心理素质
在钢琴教学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学生都会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慢慢形成对钢琴演奏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毫无疑问,钢琴演奏的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教育是塑造钢琴演奏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可通过每个阶段教学当中学生所需要的不同的心理素质完成对钢琴演奏相关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同时,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的对某项心理素质进行反复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最终达到完成该项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影响钢琴演奏的心理因素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更合理的完成教学与心理素质的结合,保障心理素质培养的集中性、高效性和连贯性。音乐记忆类似于普通的记忆过程,却又在难度上高于普通的记忆过程,它是音乐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通过乐谱识记完成的大脑对音乐信息的输入和存储,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乐谱强化,最后达到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提取出所需要的音乐。音乐记忆与演奏技巧的掌握是休戚相关的,熟练的记忆是演奏的基础,而流畅的演奏则是对记忆成果的检验。演奏者只有对乐谱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记忆,才能对乐谱加强记忆,并最终达到音乐的永久记忆的效果。
(三)积累舞台经验,丰富艺术实践
良好的演奏心理的培养可以通过长久的舞台训练获得,在一些舞台锻炼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在类似于演奏会或者小型的汇报演出的舞台演奏参与过程中,演奏者积累经验,通过对演奏的参与和学习,积累经验使自身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并能够逐渐适应自己在演奏前所产生的各种情绪,不断地进行调节来稳定,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自己在演奏中能够正常发挥自身的演奏水平,将自己的长期刻苦训练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舞台不断强化自己的演奏自信,在实践中提高对作品的驾驭能力进而达到完善自身艺术修养的最终目的。“艺高人胆大”,这句话不仅说明了良好的心理因素在演奏中的重要意义,而且它还是我们走向成功演奏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去克服各类不同的心理障碍,大胆参入到各类观摩、演出和实践中去。这样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心理素质的锻炼与提高,并学会如何调整演奏前和演奏中的心态,机智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每个人最终都会克服紧张的心理因素,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灿烂舞台。
作者:刘小静 单位:江汉大学 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