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画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由农民自己进行绘制,描述的是农民喜闻乐见的生活以及劳作场景,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内容,在色彩、构图等艺术特征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装饰性。将农民画作为设计元素应用于家用纺织品的设计中,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而且能够使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以及传统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和传承。
【关键字】农民画;民俗文化;家用纺织品;设计应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十八大以来,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围绕着“民族复兴•中国梦”这一鲜明主题的“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这一系列的公益广告以平民视角、百姓口吻展望“中国梦”,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在公益广告系列宣传画中,不仅有丰子恺先生的画作,还有诸如天津泥人张、无锡泥人、河北的蔚县剪纸、山西广灵的剪纸以及广东龙门、陕西户县、河南舞阳的农民画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在这些作品中,农民画以其描绘的生动的农耕题材、独特的构图视角以及强烈的色彩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民画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说是朴实的,所展现的内容和精神是抒情的;不仅能够体现强烈的时代特征,更能凸显传统的民俗特色。在纺织品图案与色彩设计中,充分运用农民画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及纺织品的设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农民画的内容及民俗体现
在乡村生活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劳作的场景,都可以激发农民画家的创作激情,因此我们在不同地域的农民画中,都可以看到反映其地域特征的现实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民俗表现。农民画的表现手法和所展现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上海金山的农民画中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广东龙门农民画中的岭南风情和“南蛮文化”的体现、湖北黄州农民画中的楚文化的展现、陕西户县农民画记录了关中地区农村生产劳作的壮丽场面等等,以及诸如广西三江、云南腾冲、新疆麦盖提、青海湟中的农民画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特色以及不同地域的特色风光及风土人情。民俗,是紧密伴随人类的发展,依附于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我国的民俗文化集中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娱乐和人际交往。农民画体现了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物质的存在方式,它不仅具有民俗文化的内涵,还是农民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体现。农民画是民俗性的艺术表达和民俗文化的载体,是农民在乡村田野生活和耕种时的感知和体会,是农民在民俗文化中的浸润和积累,是农民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对生活进行的加工和提炼。正如在生活场景中,较多描绘的全家欢聚一堂,鲜衣美食、喜气洋洋;在劳作的场景中,多描绘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其中在节日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包饺子、贴门神、赛龙舟、舞龙舞狮、张灯结彩等传统民俗;在劳作的场景中,也有民俗文化的体现,诸如剪纸、刺绣、制作虎头鞋等。在这些民俗文化的题材中加以农民画独特的艺术表现,不仅展现了农民丰富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2农民画的艺术特征
2.1农民画的构图特征
农民画构图以“满”为特色,以俯瞰的角度对生活场景或是劳动场景进行描绘。满构图是东方传统艺术中的构图思维方式,在构图上具有一定的饱满性,虽然“满”,但是整体画面给人的感觉依旧是主题鲜明,“满”而不乱。满构图除了更为集中、更为细腻、更为强烈的表现力之外,也有了更为抽象的可能性,但是有时也会给人带来窒息感和压迫感。农民画在所描述环境和空间感的表达上,既能突出主题,又不会给人带来较为压抑的感觉。饱满的构图形式赋予了农民画更为强烈的视觉感受,不仅具有饱满的张力,且具有延伸视觉空间的效果,同时给画面细节以饱满的填充,使画面具有更为强烈的装饰效果。满构图也是农民画家愿世间美好的心理感受和美好愿望。宋代沈括将俯视角度描绘的场面称为“以大观小”。由于透视关系,总是存在着近大远小,视线有时候会被物体所遮挡,创作者得不到对空间和环境的完整的认识,所以俯瞰的视角使房外甚至房中的人物活动都一览无余,人物多为全身且画面不叠加,每个人的动作和姿态都是完整的。这样不仅体现出了农民画家在创作时追求的完整展现创作场景的空间结构的展现方式,更是寓意着生活的吉祥圆满。不管是生活还是劳作场景,例如,在新春佳节团圆之际,以“以大观小”的俯视角度对生活场景进行描绘,将室内家人的团聚,室外的孩童的嬉戏玩耍、燃放爆竹的热闹景象一并进行刻画,更能凸显节日的氛围。此外,常见的还有散点式的构图方式,农民对自己看到的生活以及劳作场景进行描绘,使被描绘的人和事物成散点式的分布,但是主题突出,能够“形散而神不散”。
2.2农民画的色彩特征
农民画多运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常用的“五行色”,整体色彩运用饱和度较高。在农民画中常用的色彩分别为赤、黄、青、黑、白,正对应了我国传统的“五行色”。五行色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运用十分广泛,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大自然的五种元素而来,对应了“五行”。赤,在五行色中为火的颜色,是我国民间最受欢迎的颜色之一,在农民画中它代表了节日、喜庆和果实,也有些作品将红色运用于夕阳和土地的色彩表现;黄,在五行色中为土地的颜色,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在农民画中它代表了成熟,代表了丰收;青,为“象物生时色也”,在五行色中代表了树木的颜色,在农民画中代表了春天、播种和希望;黑,在五行色中为水的颜色,在农民画中大多被应用于天空、土地和水的色彩表现;白,在五行色中为金的颜色,在农民画中被广泛的运用于光、水花、白雪等的色彩应用。农民画的用色非常大胆,色彩较为饱和,纯度较高,色彩的应用单纯明快又夸张刺激,表现出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特点。色彩搭配无所顾忌且十分张扬,补色的对比应用,使画面产生特有的张力和视觉感受。这使得农民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画面感非常生动,装饰感十足。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农民画以传统的剪纸、刺绣、年画、壁画、皮影、蓝印花布等古老的民间艺术融汇贯通,在色彩的表现上也依附于这些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于是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色彩绚丽的农民画,也可以看到少数以单色形式表现的农民画。
3农民画在家用纺织品中的应用
3.1题材的应用
农民画所描述的内容源于生活,题材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农民画家在创作的同时对作品本身寄托了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非常强寓意。例如,农民丰收的劳动场景或是在粮谷满仓的题材,寓意了衣食无忧,将这种题材运用于家用纺织品的设计中,也寄托着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消费者在生活、工作双丰收的美好愿望;而节日阖家团聚的题材,则象征着圆圆满满、全家团圆的美好期望等。将这些题材作为设计元素运用于家用纺织品的设计当中,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画家所描绘的生活和劳作场景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从近年来创作的农民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新型的交通工具以及农耕工具,而且可以看到整个新农村的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画家开始关注新农村题材和类型的创作方向,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的产物进行结合,这说明了农民画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还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正如青海湟中的农民画青海湖畔,描绘的“青海湖环湖国际自行车赛”的场景,不仅有在赛道上飞驰的自行车运动员,还有在赛道旁观看比赛手拿哈达的藏族青年;又如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喜迎奥运和心系奥运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融入到了剪纸和扎风筝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中,很好地将民俗文化与时代事件进行了融合。将这种题材运用于家用纺织品的设计当中,既具有时尚性,又能体现民俗文化。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家用纺织品的图案设计已经可以做到所想即所得,这促使了在崇尚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去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传统资源,与时代相结合,设计创新出具有时尚的及鲜明民族特色的家用纺织品。
3.2艺术特征的应用
家用纺织品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传统民族文化与当今社会文化的缩影,而色彩作为家用纺织品的精神所在,不仅仅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特征,更需要引发消费者的视觉上的冲击和意识上的共鸣。农民画正是农民画家基于对生活中色彩的感性认识和本能的感官喜好,进行的变化创作,色彩单纯而明快。具有较高的饱和度和强烈的补色对比,不仅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色彩的运用,还引领人们感知农民画家对美好生活憧憬的精神层面的意义。农民画所使用的较高饱和度的色彩,和强烈的补色对比的视觉效果,确实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将这些补色的对比运用于家用纺织品的设计中,虽然“俗”,但却体现了“中国乡村风格”的家用纺织品的设计;而纯度较高的色彩以及补色之间形成的强烈的视觉反差,能够弥补硬装造成的色彩过于单一的问题。但在家用纺织品的设计应用时,需要考虑到与室内色彩相结合这一前提条件。所以在进行设计和搭配时,还需要注意用色的比例问题。
4结语
信息时代的今天,外来文化如潮水般的涌入我们的生活,逐渐的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以及价值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当今民俗艺术的传承问题,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产物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在乡土环境和自然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农民画,其本身就是生活和劳动者的艺术,农民自己在创作的同时,不是为了画而画,而是在画中凸显着一些浪漫主义的情怀,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把自己所创造出的画看成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夸张、延续和补偿。与其他民间艺术存在着不同。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它的艺术特征不管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将其作为设计元素运用于家用纺织品的设计当中,不仅能够装饰和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作为农民画的一种产业化方式将农民画所承载民俗文化,以及包涵的农民画家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进行传递。
参考文献
[1]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J].学术交流,2009,(11):204-207.
[2]刘海燕.农民画的艺术与价值趋向[J].大众文艺,2009,(23):104.
[3]熊甲艳.消失的乡村视角—农民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4]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1):208-211.
[5]王建.“中国乡村风格”家用纺织品探析[D].北京服装学院,2010.
作者:任毅 单位: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