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道德经道治思想及公共管理价值

《道德经》作为道家的奠基之作,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道德经》仅仅五千言,但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乃至军事等多个领域,成为历史上社会治理者们经世致用的经典教材。具体到公共管理问题,《道德经》也从未缺席,并以独特的“道治”视角,提出了不同于儒家及法家的治理体系,成为我国传统管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提出的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治国爱民”“柔弱不争”等为主要内容的道治思想,对于当前中国的公共管理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何为道治

道治是对道家管理哲学的经典概括。“道治”的概念,古来有之。《道德经》第二章,关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河上公注释为:“以道治也”。纵观《道德经》全文,尽管无“道治”的直接表述,却不乏近似的表达。如《道德经》第六十章,指出“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第三十章,指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因此,可肯定地讲,道治是《道德经》的本有之义,并非后来学者牵强附会。在道家思想发展史上,首次用“道治”概括其政治哲学的是晋人葛洪,他在《抱朴子》文中指出:“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葛洪通过儒家和道家在政治哲学方面的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道家在公共管理方面的特殊路径。道治是一个与德治、法治相对的政治文化范畴。德治和法治相互杂糅,相得益彰,形成中国独特的政治统治模式。道治强调清静无为,不同于德治与法治,且不提倡德治与法治,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失德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还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相对于德治与法治,道治更具根本性。

二、《道德经》道治思想对于现代公共管理的启示

1.道法自然是道治的管理原则

“道”是《道德经》最高的哲学范畴,体现了道家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在老子看来,道是最为玄虚的存在,不能被人们的感官所感知,也无法用日常语言来表述。然而,道却是宇宙万物的始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道也代表着万物的运行规律。老子提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用,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如前所述,道即规律。在老子看来,世界万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作为管理者应该学会发现规律,驾驭规律。对于当前的公共管理者而言,社会主义公共管理是全新的事业,大家在积极借鉴西方管理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坚持党的“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实践中发现公共管理的规律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另外,《道德经》第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天地效法自然,人亦应该效法自然。因此,对管理者来说,应该顺应人的本性进行管理,如果制定的管理方案违反人性,必然遭到群众的抵制,注定不能长久。在现代公共管理中,不少管理者迷信强权,恰恰忽视了人性,肆意妄为,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如2012年河南省某地轰轰烈烈的平坟事件,结果草草收场,政府威信大打折扣。

2.无为而治是道治的管理方法

在老子看来,“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扰民。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公共管理问题就应运而生。但是公共管理的初衷并非一开始就是为了增加百姓福祉。在阶级社会里,管理者高高在上,属于统治阶级,在他们看来,管理既是他们的权力,也是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手段,更是不断获得经济利益的保障。因此,他们为维护其阶级统治,维护良好的统治秩序,不断制定各种严刑峻法,对群众实行多方面束缚,同时不断打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让群众苦不堪言。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管理学角度看,我国的现代公共管理实践,更多的是强化政府的管理、领导的管理,领导者的主体性在不断凸显,而群众作为被管理者,其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在此情况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主体性就出现了冲突,这正是不少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在老子看来,最好的管理就是老百姓只感觉到管理者的存在,而不受权势和高压政策的暴虐,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实现职能转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自发机制,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也应深刻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坚持“清静无为,顺道化民”,“治大国,若烹小鲜”,谨慎用好手中的权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决不能“乱折腾”“瞎折腾”。

3.治国爱民是道治的管理宗旨

《道德经》首先肯定人之尊贵,这是治国爱民的逻辑起点。在老子看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他把人从天地万物中分离出来,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民本主义主张,他首先反对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其次,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再次,老子提出统治者要重视百姓,“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为心”。最后,在管理方法上要实施“无为而治”,让百姓在自由的空气中自在地生活。老子治国爱民的管理原则,在当代公共管理中已经达成共识。作为公共管理者,要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底,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中;在使用手中权力时,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牢记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担当好管理者的职责。另外,作为管理者,要善于体察民之疾苦,爱惜民力,一方面要杜绝乱摊派、乱收费现象,尽量降低百姓税负;另一方面,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当前尤其要降低“三公”开支,把更多政府财力用于改善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4.柔弱不争是道治的管理艺术

在他看来,作为管理者要谦虚忍让,以弱胜强。管理者只有包容,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为大”,团结一大批贤才,才能避免刚愎自用,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管理者容易自视甚高,把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一方面喜欢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推给下属来做,把棘手的问题留给群众自己去解决;另一方面,凭借自己的特殊地位,争功争名争利,把自己摆在前面,而一旦做一点好事就到处宣扬,其结果必然导致下属及百姓的反感。现代公共管理者应该学习老子柔弱不争的管理艺术。管理者的职责重在管理,要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学会科学地选拔、使用人才,学会科学地制定、执行决策。因此,管理者没必要在各个方面都强于下属,这也是不现实的。在这个意义上,管理者应该坦率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下属在这方面的长处,这就是“柔弱”的体现。不少人走上管理岗位以后,大搞个人主义,结果就真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飞扬跋扈,脱离群众,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老子“柔弱不争”“少私寡欲”的思想对于改善领导干部的作风,提高管理艺术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曾明确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公共管理的难度明显增大。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道德经》的道治思想,对于完善我国现代公共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赵冬冬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道德经道治思想及公共管理价值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136688.html

    相关专题:英语口语 小说月报投稿


    上一篇:电视媒体下武术文化的传播路径
    下一篇:建筑机械维修效果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