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艺术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融合了多种流派,具有独特的声腔艺术,集各地域、各族群文化、风俗、审美等因素于一体,是传统戏曲艺术高度发达的代表。本文就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戏曲审美观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统戏曲;声腔艺术;审美观念
传统戏曲的声腔,是以民间音乐为基础所发展而来的,源自于民间的歌曲、说唱音乐等。当两种民间音乐相互融合,经过多位艺术工作者的长期实践、创造,推动了传统戏曲多种人物情感、复杂情节的形成,并成就了戏曲声腔艺术形式。我国最早的戏曲声腔是南、北曲。南宋后流传于南方各省的南曲,源自于苏、浙、赣沿海民歌、歌舞音乐,而北曲源自于元代杂剧诸宫调,并在宋、金两个朝代相流行。近现代所衍变的多种戏曲剧种,依然根据如此途径所发展。如河南曲子经过发展形成了曲剧,山东坐唱扬琴形成了吕剧,此外,还有沪剧、锡剧、苏剧、甬剧等多种形式的剧种。
一、传统戏曲声腔艺术解读
声腔即拥有渊源关系且与某种戏剧在音乐声具有共同特征的腔调,它包括唱腔、伴奏两个部分,其与腔调联系较大的演唱形式、唱法、伴奏方式和演奏乐器等。声腔的命名大多根据地名而定,例如昆山腔、海盐腔等,也有的声腔根据音乐特点来命名,例如高腔、梆子腔等。民族语言、地区方言和地区语言是戏曲中各种声腔的音乐基础,“按字行腔”是其章法和规矩,每种声腔都有各自的训练手段和发音方式。作为戏曲各个剧种间的主要区别标志,声腔也是区别剧种间不同流派的重要标志。传统戏曲具有四大声腔系统,即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其中,昆腔是明昆山腔的发展产物,经过多地流传,形成了多地分支,并广泛流行于苏、浙、沪的苏昆是其直系,此外,湘昆、川昆、北昆、京昆等都属于昆腔的地方性结果。如此地方化了的昆腔剧种,具有多变的语言风格,加之昆腔演唱具有定谱传统,因而在音乐方面已经成为“声各小异,腔调略同”的特点。清代后期,由于艺术形式方面趋向于量化,导致昆腔开始逐步走向了衰落。对于高腔而言,其为明代青阳腔的流变。如今的川剧、湘剧、桂剧、赣剧、婺剧、高阳高腔、清戏等,都为高腔系统。鉴于不同地区语言音调的差异性,受各地区民间音乐的影响,高腔风格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对于一支同名曲牌而言,不同地区的高腔在旋律方面难以找到共同点,但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艺术特征,如徒歌、锣鼓击节等具有不同高腔剧种的相同特征。虽然,很多高腔剧种开始选择利用管弦乐器进行伴奏,但仍保留着人声邦腔的最传统特点。对于梆子腔而言,主要是采用硬木梆子作为打击乐器,根据节拍,采用板胡进行伴奏乐器的剧种,其兴于明末清初,清朝期间在北方多省得以广泛流传。其中,秦腔对于川剧、汉剧、徽剧、绍剧等多种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秦腔朝东发展,与不同地区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了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多种剧种,多数由北曲弦索调演变而来,由于声腔的渊源相同、风格相近,因而属于相同的声腔系统。秦腔早期以弹拨乐器进行伴奏,即乱弹,其属于板腔体,并开创了整齐句式、板式变化为主的多种音乐结构,成为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上一次飞跃。皮黄腔属于流传于南方多省的声腔,其由两部声腔相汇合而成,即西皮、二黄,皮黄两腔历史悠久,西皮即源自于北方的梆子。二黄源自于湖北黄陂、黄岗或安徽四平腔。皮黄腔在湖北形成、发展,随后传到了全国各省,成为戏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剧种中,西皮、二黄又被称为南北路,就腔调来看,西皮刚劲而有力,具有较大的音程跳动,节奏种类多,高亢、跳跃、轻松而活泼。二黄则更加流畅、平和,具有较稳定的节奏和较慢的速度,具有婉转、端庄、凝重之特色。
二、传统戏曲之审美
就民族音乐学角度来看,戏曲声腔品种有着“大”、“小”之别,这同不同区域的语言习惯、文化认同、审美观念相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共生系统,构成了戏曲声腔品种之外围环境,并对其存在时间、传播路径、影响范围造成了直接影响。因而成为衡量戏曲“大”、“小”之关键标准。而以不同地区文化认同、审美心理为基础的传统审美观念,对于传统戏曲的影响很大。传统戏曲需要以整体性情境为基础,同人们的全方位心理需要相一致。这样才能对过程性、直观性进行集中体现,在传统戏曲中,为了营造整体性情境,需要表演者嗓音的多种变化,还需要多种伴奏乐器的、除了“唱”以外的多种要素——“念、做、打”的相互配合,继而形成视、听的不同效果,引发观众审美心理的涌动,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共鸣。根据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势,需要建立起“感知——情感”的构架,这样才能获取显豁、凝练、优美之感知,并上升到情感。当然,除了保持理解,还需要想象、疏松、灵动的注意力等,由此形成了戏曲艺术的审美传统。“唱、打、做和念”是我国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主要表达方式,加之音乐节奏、角色服装以及舞台背景的搭配和衬托,融入视听效果的外在特点,在具备歌舞外在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嵌入念白和写实等表演过程,将戏曲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演化为日常化、亲民化的艺术。在我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设置采用虚拟化场景,舞台效果和表达效果的呈现需要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进行实现和形成,例如,运用蜡烛点燃后的效果来表达灯光舞台上的黑暗场景。舞台场景表达的关键是多元化、灵活化的掌握和控制,在强化舞台的基础上增强审美特征。
三、结语
一言以概之,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发展主要建立在民间小调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是我国民族歌曲的一种。在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后,戏曲声腔艺术吸纳了民族声乐的精华,将自身的歌唱联系方式和曲艺技巧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其音感和魅力更加凸显,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曦.从歌曲《千古绝唱》看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吸收、融合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3,21(06):210-215.
[2]梁国伟,黄阿莎.汇聚“理气合一”修身观念的中国戏曲身体表演及其“交感”传播方式——兼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传播[J].艺术百家,2016,22(01):204–209,216.
作者: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