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3级中职护理专业3班(78人)和4班(80人)为研究对象,全部是女生,年龄18岁~20岁(19.0岁±1.2岁),均为统招生,学制3年。3班为观察组,4班为对照组。两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时数相同,均在第1学年第1学期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共学习2个学期,由同一名教师讲授理论及实验课,统一教学评价时间和标准。两组护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即课堂理论学习后进行各单项护理操作学习,按预习→讲授→示教→模拟练习→回示→总结授课。观察组采用“口令式”教学法,具体如下。
1.2.1.1上课前
①确定实验项目:在对本课程基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部分重点项目进行“口令式”教学法,包括铺备用床、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口腔护理、鼻饲法、生命体征测量、女病人导尿术、常用注射法、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静脉输液法、吸氧技术、心肺复苏术。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布置预习任务(让护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点并观看录像)。③每个班分成2个大组,设立大组长。每组护生再根据护生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学习情况,两两结合,上实验课时两人为一小组领取用物,进行练习。
1.2.1.2上课时
①分发用物:护生按照分好的组,两人领取1套用物,并携用物到达自己的操作区域。②展示流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简要操作流程,并讲解要点及难点。③“口令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领做,并利用投影系统将操作投影到视频上,给护生明显的直观效果[2]。教师在领做时应先说口令,后做示范动作,随着示范动作的出现,让护生跟着教师模拟练习,在护生做的时候,老师要观察护生的操作准确性。④“口令式”练习:老师领做结束后护生两人一组练习,这时护生按照教师的口令同时操作,教师和辅导老师应随时观察护生的掌握情况,有错误手法和违反原则的要及时给予纠正。⑤护生回示:每次课留10min进行护生回示,同时教师予以点评,点评内容包括操作的规范性、操作中常见的问题等。
1.2.2评价方法
①每学期结束后护生随机抽取两项操作进行技能考核,取其平均分,对两组的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6项内容),调查观察组对教师教学方法和自身学习效果评价,在学习结束后统一发放,由护生独立填写,当场收回。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护理学基础实践考核成绩比较。
2.2观察组护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观察组78名护生发出问卷78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结果显示,有89.7%的护生赞同此种教学方法,有91.0%的护生认为“口令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操作能力。
3讨论
3.1“口令式”教学法符合我校中职护生的学情
我校护生进校年龄偏小,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起点参差不齐,接受医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3]。同时我校护理学基础课程在护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设,他们还未学习任何医学基础课程,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验课的操作动手能力较差,故学习本门课程较吃力。采用“口令式”教学法符合中职护生的学情,弥补护生动手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差的缺点。老师在讲台上领做,让护生跟着老师模拟练习,在练习环节所有护生跟着老师的“口令”同时操作,在护生做的时候,老师观察护生操作的准确性,有错误及时纠正。
3.2“口令式”教学法有利于护生操作技能的掌握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过于枯燥、机械[4],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用示教的方式进行,让护生亲眼目睹整个操作,但在示范过程中护生容易走神,印象不够深刻,在护生练习环节时往往手忙脚乱,忘记步骤、忘记操作要点、违反操作原则等,导致无法顺利完成操作,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较差,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在“口令式”教学中护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充分回顾教师的示范步骤,操作时每一个护生都要求跟随教师的口令进行操作,及时解决操作过程出现的问题,避免护生滥竽充数,护生的自主意识和操作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有利于护生更好地掌握规范的操作手法以及正确的操作步骤,明显提高了护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3.3“口令式”教学法实现教学相长
每种教学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势,长期和过于单一地接受某一种教学方式会使人感到乏味和无刺激感[5],从而削弱该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根据护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特点选择适合的实验项目采用“口革令式”教学法,为每项实验量身定做最为适合的“口令”,在实训过程中实现老师与护生的互动,而不是全盘替代传统教学法。在本轮实验教学中师生深刻体验到了“教”与“学”的快乐。
3.4本次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①实验学时相对不足。改进后的教学模式比较费时费力,护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少,故应多安排实验室开放,保证护生有充足的自由练习时间。②对实验室的要求较高。此种教学法要求实验室第一要有多媒体及投影设备;第二要有充足的空间及布局合理,保证老师领做时,每位护生都可以看到操作,同时保证护生练习的场地需要;第三要有足够的用物,保证2名护生一套用物。③护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充分培养。此种教学法重点放在基础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掌握及护理病人的能力培养上,不利于护生整体护理理念的贯彻和护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与培养[6]。今后在教学中可适当融入病例分析、角色扮演、综合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护生的综合技能。《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技能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7]。要巩固和加强实践性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大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力度,积极改进实验教学中的不合理因素,在护理教学中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层次、兴趣程度、学习能力和心态,让护生展示自己,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创造多种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护生的主体作用,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胡增青单位:广东省茂名卫生学校
第二篇
一、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程的内容
护理学基础实验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包括对护士岗位的基本要求与行为规范,患者入院护理教学,患者住院护理教学以及患者出院护理教学。除此之外,还包括针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对于学生而言,仅仅作为了解内容,具体的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程基本包括:护士基本素质及行为规范4学时;入院与出院护理13学时;卧位与安全的护理3学时;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6学时;患者的清洁护理12学时;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6学时;饮食护理4学时;排泄护理8学时;给药护理18学时;静脉输液与输血法6学时;冷热疗技术2学时;标本采集4学时;病情观察与危重病人的抢救2学时;临终护理2学时;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4学时。
(二)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意义
护理学基础实验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心理素质的提升,通过实验课程,让同学了解对护士岗位的基本要求,增强职业素质。然而,部分护理院校对于护理基础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实验教学没有加强,对于学生实践的教学与考核,大多偏重于对于护理理论以及护理基本操作的考核,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没有为医院或有关护理机构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好的毕业生,学生步入社会,参加护理工作也出现许多的不适应。除此之外,对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和学习课时的分配,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学校护理教学与实际护理出现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对于护理学基础实验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改变上述现状,对于护理教学的意义重大。为此,我们既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行改革,还要对基础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在掌握护理相关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护理细心、职业责任感强、护理技能扎实、意志力坚定的优秀护理人员,缩短参加护理工作后的不适应时间。
二、护理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护理基础实验内容以及课时分配比例
根据前文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以及课时分配,我们发现,对于入院与出院护理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学习课时分配偏多,对于医院的感染预防,在实际工作中,医院肯定会重视并采取相互措施,对于学生而言,重点是对于患者的护理以及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技巧的掌握。所以,在制定基础实验内容时,首先要明确学校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侧重点,有针对性的分配实验内容的学时,保障学习效果;其次要合理安排实验的学习顺序,结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于护理实验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最后增添护理实际案例的实验内容,当基本实验教学完成以后,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最终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老师给予点评,加强对于学生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增加对于学生实习考核的比重
对于护理基础实验的考核,仅仅停留在学校实验室护理基本技能的考核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引起学生对于护理基本技能学习的足够重视。作为学校应该加强与当地的护理机构的合作,为学生建立护理实习基地,真正加强实验教学的实用性。作为老师,可以在教完一些基本护理实验后,及时的组织学生去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加强与护理机构工作人员的交流,及时发现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实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护理工作的距离,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能具体的检验自己护理技能的欠缺,还可以带动学生进行实践思考,增强自己的护理实践能力,提前感受护理职业的氛围。学校和老师为学生创造了实习环境和条件以后,就要加强对于学生实习结果的检验,增加对于学生实习考核的比重。
(三)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护理基础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主来展开教学体系的建设,学校根据护理学教学和考试大纲为学生制定基础实验学习内容,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完成教学目标,这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发挥学生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设置一些护理社会调研课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护理现状的了解和需求,对目前的基础实验安排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建立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互评机制,老师做最后点评和总结,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发现自己护理技能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护理实验基础知识的实践作用。
三、结束语
护理学基础实验的教学改革工作,应该重点解决“高分低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针对护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考虑发挥实验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提出可以通过优化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比例、增加对于学生的实习考核比重、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等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护理人才。
作者:李蓉单位:嘉应学院医学院
第三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对照组,共861名,其中男生48名,女生813名;将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实验组,共832名,其中男生34名,女生798名。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基础护理学》在学生入学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和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开设,基护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为1∶1,总学时为156,其中理论课78学时,实验课78学时。对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的实验教学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即在相关理论课讲授完后,再分组进行实验练习。实验练习时先由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再模拟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对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护实验教学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法,主要包括:
1.2.1开设综合性实训项目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学完相关章节的知识后,由教师设计一个案例、提出问题,由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演示汇报的一种复合性教学模式。设计的案例综合了相关章节的操作技术。学生则一般以8~10人为一小组进行练习和汇报。
1.2.2加强实验室开放
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人数多,而实训场地不足,课时有限,护理操作技术的熟练掌握在于勤奋练习,仅仅在安排的课时里练习,很难熟练准确掌握护理操作技术,而开放实验室,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实验室的开放,既能充分发挥实验室设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对临床常用而又操作程序较复杂的实验项目,如铺床、导尿、无菌操作、鼻饲等。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实验室练习。在学生中选取管理员作好出入实验室人员登记、物品清点、纪律维护等工作。
1.2.3改进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对护理技术学习效果的检测。在以往教学中,基础护理学实践考核附属于理论考核,没有设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本研究中将基护实验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单独考核,给予评分。考核的方法是学生在学习完一项护理技术后考核,考核的成绩作为平时分;在临近实习前,对所有要求掌握的操作技术,进行抽签考核、评分,平时分和抽签考核成绩各占基护操作课程成绩的50%。对于不及格同学,需重新给予培训、练习,再继续抽签考试,直到合格为止。另外,在考核过程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评分外,还增加了点评环节。
1.2.4综合应用教学方法
在基护实验教学中,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示错法、案例导入法、角色扮演法等。以无菌操作为例,应用示错法,教师在使用无菌持物钳时故意倒置持物钳,铺无菌盘时跨越无菌区域等。以导尿、灌肠、鼻饲等操作为例,应用案例导入法,设计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提出问题。而在讲授口腔护理、生命体征测量、吸氧、各种注射法时,应用角色扮演法,由学生分别扮演护士、患者的角色。不同的教学方法可灵活应用、因地制宜。
1.2.5实习前强化训练
护理学基础分两学期讲授,有些护理操作技术在学习完后间隔时间较长,容易遗忘操作流程。因此,在实习前有必要进行针对性教育,进行护理操作强化训练。在进入临床实习前5w,每周安排一次强化训练,将开课第一学期所学操作再由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再练习。
1.2.6增加见习环节
在学完相关章节知识后,让学生进入医院见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1.3评价方法
1.3.1本研究中所有操作技能考核的标准均相同。
1.3.2在参考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师生座谈会的内容自行设计问卷,并请4位护理教育专家对问卷进行审核,内容效度为0.76。将实验组护生对改革后实验教学效果的反馈作为主观评价指标。集中护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并当场收回,实验组发放问卷832份,收回832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2.2实验组护生对改革后实验教学模式评价。
3讨论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老师讲授示教完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学生模仿老师示范时的程序和手法进行练习,在这种授课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信息,缺乏自身的主观思考及分析,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这些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方面,使课堂变得灵活、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认真谨慎对待自身所学专业,全面提高了护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4小结
通过基护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护理职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邹凤鹏陈嘉单位:中南大学护理学院
第四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3级中职护理专业3个班共20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7、8班105人为实验组,9、10班103人为对照组,均为女生,年龄在17~19岁之间,均初中毕业,入校时随机分班,均已完成护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同一人,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1.SSP的选择和确定。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中选取10名学生作为SSP。入选条件:(1)自愿参加;(2)已完成护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有较强的沟通理解能力,表演力强。
2.SSP剧本。经过护理学基础教师集体备课,选取密闭式静脉输液和口腔护理两个技能操作进行SSP教学,并编写修改典型的临床案例作为SSP剧本。
3.SSP的培训。教师将编好的病例提前两周发给SSP,并指导扮演者模拟病例中患者角色,扮演者也可自行强化模拟特殊病人,如,不合作、忧郁、愤怒等情况。
4.实验组学生准备。教师在授课前一周将案例和剧本发给试验组学生,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考虑清楚针对SSP的提问该如何应答。
5.实施。实验组采用SSP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教师先对此操作进行简单讲解,1名SSP模拟病人,1名SSP模拟家属,教师扮演护理人员演示正规操作流程,然后学生分组,每组分2名SSP进行模拟练习,最后教师、学生、SSP总结。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用模拟人演示操作流程,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点评。
二、讨论与分析
1.SSP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着没有感情的模型人进行机械练习,没有语言、肢体、情感的交流,学生很快失去兴趣,做各项操作只是机械地模仿,很少有学生发现并尝试更好的操作技巧。
2.SSP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传统教学模式教育下的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语言机械化,学生与患者的对话千篇一律,并且交流时面无表情。
3.SSP可对护生的操作进行评价。SSP是已经学过护理学基础的二年级学生,对于护生在操作中表现的优、缺点可以一一进行点评。且SSP更接近临床实际,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喜爱。
4.SSP可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要在教学中应用SSP,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还要将其与临床真实病例进行系统化的整合,编写适合中职学生的剧本。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课前要与SSP进行反复沟通和演练,做好课堂出现突发事件的准备。所以,对尝试SSP的教师来说,收集整理大量教学资料和临床病例,提高了其教学水平、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
5.在实施SSP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SSP的选择与培训特别重要,个别SSP配合过于主动,甚至提醒护生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个别SSP设置的有意障碍太多,致使学习程度较差的护生难以应对,浪费大量时间而耽误操作练习。成功实施一次SSP教学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平时工作量很大的中职专业课教师来说很有难度,只能在个别操作中实施,不能做到大面积推广。
三、总结
综上所述,SSP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
作者:谢峰 单位: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