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某某中学高一田径训练队14名学生,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7人,然后以抽签的方法他这两个组分别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
1.3实验仪器
数码摄像机、音响、秒表。
2实验步骤与方法
2.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各方面的测试,发现他们的特征基本相似,认为达到了实验教学的标准。
2.2形成正确的助跑节奏
(1)如何进行助跑练习。稳定的助跑节奏对于准确的踏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也是提高成绩的关键。既要有正确的节奏,还要有很高的速度。预备姿势为静止站立式,助跑的范围约为30米,这个距离也是正常助跑的距离。这一项练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力,负荷量定为3组,每组3次。由静止开始起跑,身体慢慢抬起,加速前进,当跳跳进,老师把学生的踏跳点做一个记号,然后慢慢形成一个踩点集区,然后通过丈量,再次调整起跑点。反复练习,直至误差为10cm以内,通过这一训练提高学生的助跑速度与准确踏步能力。(2)利用好数码摄像机。数码摄像机的位置应该是在助跑道的一侧靠中间位置,再稍微向起跳板移动一点,给每个学生摄像数次,然后挑一个最完美的一次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处理软件可以用绘声绘影,给每位学生做一个效果较好的音频课件,里面既有图像又有音乐。
2.3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助跑节奏练习中
在实验时,把跑道上放四个音箱连接电脑,当听到音频中的“预备—开始”口令后,给自己的设计的助跑节奏声,完成助跑,边练习边调整,为断提高节奏的准确性。由于不断的练习,技术与节奏也不断完善,计算机不断调整节奏,一直达到完美。这样就形成了每个人的不同风格的节奏,然后将优秀学生的与其他学生的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再次练习。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前后,有效踏板率和达标成绩通过对比分析,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有效踏板率和达标成绩上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而且p﹤0.01,说明存在呈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实验前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学生在实验后发生了变化,这说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3.2分析和讨论
(1)助跑节奏形成的原理。助跑的节奏可理解为动作时间和空间合理配合。节奏是由本体感受为基础运动条件反射。通常在初学动作时,本体感觉不明显,也不精细。(2)助跑节奏的作用。准确的助跑节奏,可以表现在外在的身体部位与内脏器官相一致的协调工作,把肌肉的放松与紧张合理分配,从而形成准确的协调用力,最大限度的省力,稳定的助跑节奏能准确的踏板与起跳,可以减少在起跳前减少速度取得优异成绩。(3)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了踏跳的准确性。实验结果显示,助跑后的踏跳成功率提高了22%,学生的跳远成绩也提高41厘米。对于刚刚学习正规跳远的中学生来说,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起了很大的作用,助跳时的肌肉感觉更加明显,最后几步跑的更为稳定,步长与步频处于理想的状态。(4)现代信息技术在跳远训练中功能。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快速的掌握助跑节奏提高是很难的,这是因为每个学生是不同的,很难用肉眼观察与辨别瞬间的不同练习者的节奏。而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克服这个缺点,通过该手段的运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4结论
4.1在助跑的节奏训练当中,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他们觉得很有趣,而且效果好,能更积极的去奔跑,这对于提高各动作之间的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从而更好的提高跳远成绩,心理素质也有之加强。
4.2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在体育教学当中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4.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自身的助跑节奏能力的取得是客观存在的,体育技术的取得离不开科学的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另外,对于给学生进行助跑节奏的信息反馈能及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这也符合教学控制原理。
4.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跳远的助跑节奏训练,可以加强学生的本体感受,更好的黑市助跑时的步长与步频,提高了踏板的准确性。
4.5人体的运动技能形成是有一下的规律的,而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后,对学生进进行的助跑节奏的训练,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而且效果更佳,现代教育技术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也对学生的心理达到了锻炼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5建议
5.1不仅是在跳远的助跑练习中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其他项目教学中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
5.2鼓励体育老师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经常运用到教学中去,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王娜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长山中学
相关专题:集体备课计划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