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问题与策略

一、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

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示: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医学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学生特点等因素制约,人文教育的实施尤为艰难。

1.从学校的生源多元化情况来看,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人文知识匮乏。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其生源组成和生源质量不一而论,主要是普通高考生和对口生以及职专、中专生。由于学校的学生结构复杂、录取分数线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给实施人文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2.从学校主导理念来看,重视程度不够,重技能、轻人文。在众多医学高职院校中,学校教育的首要关注点是培养高技能实用型医学人才,因此,专业教育成了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考核学生时以医学专业成绩作为标准,人文教育迟迟未被纳入学生的主体教学计划,处于边缘化地位,甚至沦为点缀。

3.从课程结构来看,课程设置失合理,课程体系欠完善。目前,医学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混乱,普遍存在重专业、重书本、重功利,轻人文、轻实践、轻素质现象。在教学实践工作中,随意整合课程、压缩课时,甚至直接删减人文类课程。据调查,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时数大约占总学时的8%,而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多达20-25%,英、法、日为10-15%[2]。

4.从师资队伍构成上看,复合型教师力量不能满足人文教育需求。从医学专业教师角度看,一方面,职责定位不明确,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关注的是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承担的是“传道,授业”的单项教育职责,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另一方面,医学专业课教师缺乏人文素养,缺少临床经验和岗位体验,对岗位和职业的从业人员人文素养的要求把握不够。从人文教师角度看,人文学科师资队伍薄弱,并缺乏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工作实践体验,再加上很多人文教师在授课时采用满堂灌的单纯说教模式,人文教育被套上冰冷的外衣,炽热的情感和美的力量被封存冰冻,学生无法体会人文教育的温情与美感。

5.从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来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独占鳌头。长期以来,在初等教育应试目标的思维指导下,科学知识的教授在教育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加之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将考试、拿证、毕业、就业作为学习的直接动力和终极目的,轻视、忽视、甚至排斥人文学科的学习。而高校更为学生的这种需要开辟“绿色通道”,大大挤压原有的人文教育课程,开办各种医师资格类培训教育,这种工具理性思维助长了大学教育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发展[3]。综上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医学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影响未来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因此,各高校必须下大功夫、做足功课,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二、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1.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做事”和“做人”的完美结合。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必须依赖人文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学院校,其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职业技术。只有先“成人”,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真正具备人生体悟的能力和人道精神,才能是一个人性丰满的医务人。爱因斯坦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必须转变现有功利的职业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高技能医学人才。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有效发挥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功能。医学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对象,其本质是“人性化”的医疗,是融人文、科学和哲学为一体的学问,对医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医学专业的学习,这就要求必须有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考虑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协调与统一,构建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与医学专业相结合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一要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主要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法学、社会学以及高校思政理论课等;二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及蕴含着人文精神的综合学科,主要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学、人口环境学、卫生与法规、医患沟通等。通过开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医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学科交互渗透,使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功能切实落实[5]。

3.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人文教育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医学专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医学与人文科学的这种紧密关系,不仅对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提出道德情感上的职责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诉求,也对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社科类教师必须要具备深厚的医学人文知识。因此,专业教师要增强实施人文教育的自觉性,拚弃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观和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专业教学和技能培养中渗透人文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人文社科的主打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改变过去单纯的满堂灌说教,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胆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社会实践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方法,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阐述,使学生的各种思想、观点、认识在交流中碰撞、提升,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思考精神。

4.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发挥校园“亚环境”的熏陶功能。儒家经典《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等教育承担的不仅仅是成才之责,更重要的是成人之任。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校园文化于无声处影响和塑造着学生人文价值观念,因此,医学院校必须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色有目的的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人文气氛,使之成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隐性教师”。因此,学校在校园物理环境设施建设方面,要舍得投入;要有计划地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拓宽人文教育渠道;要抓住重要纪念日,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汇演、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辩论赛、护士节受帽仪式等,使学生从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激励,提高人文修养。

5.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长效机制。目前,医学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考评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是考查和考试。对于高职类医学生,学习人文科学不是以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侧重于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把人文知识与医学结合起来,提高准医生的人文涵养。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性质,通过组建制度性保障措施,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评估长效机制,提高人文科学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层面,要组建人文教育工作组,主抓学校人文教育全局性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常规化;管理层面,要构建完善的考评制度机制,包括对教师的考评、对学生的考评以及学生自评,尤其是对学生考核除了以试卷考试方式外,载入学生的操行考核指标;平台搭建层面,要打造人文教育实施的实践平台,如实践基地建设,设施、资金的保证等,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升华;质量层面,要建立相关的跟踪反馈机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网上评估等方法定期检验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并及时作出相应的人文教育策略调整。总之,当今时代,高校人文教育与社会之联系愈加紧密,离开人文教育的高校必将一事无成,缺少人文教育的社会也早晚一败涂地。正如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所言:“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大门,也可以开启地狱大门,究竟打开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指导”[6]。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同时兼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从育人成才的角度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营造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良好环境,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造条件。

作者:闫书华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问题与策略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116850.html

    相关专题:婴幼儿早期教育与保健 孕妇的营养与保健


    上一篇:探究农村配网管理问题
    下一篇: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因素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