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特征及历史任务

【摘要】高校德育视域下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它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提升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从特征、任务角度着重论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德育;道德社会化;改革开放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高校德育是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众所周知,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高校德育,构成了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水平的复杂关系。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急切需要准确把握高校德育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而且要厘清德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这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时代特征

社会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包括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也随之改变。种种原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开放性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大大增强了社会的开放程度,信息传媒的现代化和广泛应用使世界从此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当代大学生身处全球范围的空前开放时代,校园围墙越来越成为形式意义。此时其道德社会化亦具有空前的开放性质,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拉近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人种之间的距离。在互联网上,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都有充分的表现,同时也使得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此背景下传统德育显得过于保守、内倾和封闭,这无疑极大的抹杀了大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造能力。科学发展观要求现代德育打破传统德育仅仅局限于书本、课堂、理论的局限,确立开放的教育思维。全球化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这就需要重新建构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的德育模式——开放性德育。

(二)多元性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价值取向同质化。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滥觞,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普遍增强,大学生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特征。在思想解放和包容性愈来愈大的宽松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合法合情合理地考虑个人和社会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替代。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的确,当今时代,文化的多元发展潮流不可逆转,许多学者断言,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文化的走向必然是“在全球意识下的多元文化发展”。

(三)自主性

在封闭时代“必然要求社会成员在基本信念、伦理准则、政治理想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也就是以反映社会共同利益、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国家意志’或‘集体意志’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并使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实际上成为意识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以此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文化整合”。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高校德育所承担的使命就是维护文化的统一性、绝对权威性,培养和拥护一元文化和政治的“顺民”,以确保社会政治的高度稳定。这种德育模式从本质而言,是与人的本性相背离的,学生是被动的道德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道德选择者和创造者。而在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日益强烈,他们信奉自由、平等、博爱这样的普世价值,要求个性解放,为此,他们捍卫自己的天赋人权,开始挖掘和释放自己的潜能,积极探索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在道德层面他们不再盲从于所谓的权威,力求通过独立思考做出自主性选择,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自主性。处于潮流先锋地位的当代大学生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文化取向权。“所谓自主文化取向权,也即个体拥有的对不同文化价值进行比较和取舍的权利和自由,表征着他由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地文化选择者和创造者”。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就会有不同的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也就会有不同的文化价值的认同与选择。

(四)矛盾性

基于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其矛盾性同样突出。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毕竟刚刚接触社会,对社会缺乏深度感知和理想认识,思想过于单纯和简单。另外,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一个间接的过程,他们毕竟没有完全踏入社会,对社会的认识主要来自家庭、学校渠道,所灌输的教育内容都是积极健康的,自然导致大学生将社会光明正能量的一面不断放大,然而一旦察觉现实的社会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时,自然会陷入不解和痛苦之中难以自拔,从而产生消极遁世的心理,出现过激行为甚至是反社会行为。大学生梦想美好的未来,同时迷恋现实的功利世界,两种情绪不断纠结、撕扯,带给他们的是无尽的困惑和懊恼,他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幼稚又成熟,天真又世故的你,何时才能真正长大?”总之,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矛盾性自始至终体现在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且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分析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这些性质,旨在为高校德育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视角,以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从而实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历史任务

(一)树立道德理想

古人认为,人应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目标,强调个人要“志于道”(《论语•述而》)。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提出“学圣人之道,身虽穷,志求之不已”。考察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像是画蛇添足,我们知道大学生在迈入高校之前有了日趋成熟的道德行为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德育教育可以一劳永逸。鲁洁指出:“目前人类正步入一个非道德的误区,将科学技术的功能无限夸大,作为人的终极目的;个人主义张狂,将个体彻底解放的同时又陷入了物的奴役之下,孤独、焦虑、空虚由此产生。”杨桂华也指出:“现时代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上存在更多的矛盾冲突。大学生践行道德理想的行为具有懈怠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道德实践的‘双重人格’”。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与冲突,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理想成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一个关键点。

(二)培养道德能力

任何一种现实的道德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如政治道德领域的能力、职业道德领域的能力、社会公德领域的能力和日常生活道德领域的能力,自我道德修养的能力、处理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处理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等等,可见,我们所说的道德能力是一种综合性道德能力。那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原因何在?诸多因素导致当前高校德育效果普遍较低已成为共识,其中忽视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塑造是主要原因之一。当前的高校德育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外在论”窠臼之中,主要致力于从外在进行传授,忽视了大学生在其道德形成过程中能力的锻造,同时无视大学生本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过分迷信“灌输”,忽视学生自我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其次,德育环境封闭与德育方式单一,使得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缺乏有效的生成机制与环境;再次,在德育内容的选材上,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和更新,使得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由此可见,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亟待提高,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75).

[2]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7.

[3]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的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154).

[4]柳宗元.磨宋文醉(上)[M].未风文艺出版社,1995(509).

[5]杨桂华.论道德社会化[J].道德与文明,1990(6).

作者:嵇恩华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特征及历史任务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114073.html

    相关专题:佳木斯大学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增刊


    上一篇:传统民居文化在城市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下一篇:水泥稳定尾矿碎石对道路工程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