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系统化、多元化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化发展的需要,需积极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体系。认知神经科学从工具层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脑电设备测量人脑特定区域的生理变化来获得准确而科学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的研究结果设计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明确教育干预计划,优化脑的可塑性变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前,这种探索仅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但毕竟从微观层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辟了一个极为宽泛的研究领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认知神经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
当今时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特征不断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提出新的挑战。科学化成为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诉求和趋势,也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科学性首先体现为研究的方法论立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这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近十多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和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方法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升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这一问题的探究,可从环境、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而从学科研究角度,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普遍存在着方法单一的问题,研究方法的系统化、多元化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大量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哲学思辨研究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流方法,经验文献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量化和质性研究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体现明显不足[1]。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本上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方法,主要表现为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经验问题研究多理性分析研究少,静态描述多动态分析少,宏观研究多中微观研究少等现象”[2]。应该说,以逻辑思辨研究为代表的传统研究方法在宏观把握及知识体系的建构等方面确有着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早期,这一优势表现得更为突出。但对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言,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形成的研究成果不能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现实问题的需要。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整体质量,影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不足。主要表现为,实证研究不仅数量不多且多以问卷调查为主,很少有学者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交叉研究,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规范的实验研究[1]。即便是问卷调查法的使用,也往往忽略了现实因素对选择结果的影响。不可否认,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客观性,对于分析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也有一定效果。这一方法从传统物理学经改造后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可由少数被调查者推论整体,进而探讨一个变量与另几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等。但问卷调查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它以个体面临选择而决策时能够完全自知选择特性为逻辑前提,把个体对问卷的理性选择完全等同于行为选择,由此所得出的决策也建立在个体“完全自知”基础之上。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需求并非总是完全自知的,个体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并总会受到各种具体因素的影响[3](P15)。这些影响绝大部分来自潜意识,而传统研究方法基本上回避了对这些潜意识因素的考虑。为弥补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的这一不足,通过对个体认知过程的实验研究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机制,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认知层面的微观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领域发展新的突破点。当前,随着哲学社会科学所关涉领域的不断拓展,各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广泛和深入,跨学科研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涉人的思想,人的思想研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体现出跨学科的特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也是在借鉴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应有的多元性和综合性。面对日趋复杂多样的社会发展现实和日趋多元、多变、内隐和复杂的个体思想道德现状,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仅在一门学科领域内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有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以更加开放的研究态度,积极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多样整合中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论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的兴起
脑科学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也是当前多个学科研究的焦点,其研究成果正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影响人类自身发展的各个重要领域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认知神经科学是脑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自然科学前沿研究领域。作为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学科诞生于20世纪70代后期并在近十几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传统的认知心理学一般仅从行为来推断心理活动不同,认知神经科学运用神经影像技术来研究脑的功能,旨在脑神经的层面上研究意识的形成和机理等有关问题。在认知神经科学看来,主体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物质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认知活动并不是纯粹“不可见”的意识,而是有着其所赖以存在的、“可见”的客观物质基础,有着反映其存在的客观反映物。借助神经影像等先进的无创性技术手段,认知神经科学可通过观察人在思维或感知时所激活的脑区,探索用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模型来理解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将行为、认知与脑机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近十多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得以迅速发展。英国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曾对认知神经科学涉及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归纳,其中包括了种族歧视、个性特征、暴力倾向、政治取向和自尊心等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研究内容[4]。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涉及人的思想这一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影响、锻炼,培育受教育者的脑活动,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研究者事实上是存在于认知主体的意识之外。对大脑学习的探讨多是将其作为黑箱,通过各种外在措施的具体应用,求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外显的影响,进而推测人的行为动机或预测行动方向。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无从精确探查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内在机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从工具层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广阔的研究视野。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者对个体施以任务刺激,体现外界干预,探究学习者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的神经连接情况、脑功能区变化等的微观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主题,变更信息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进一步从认知主体的脑电特征推论出不同内容和特征的信息可能引发的不同效果[3](P19)。在以上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变化、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等,进而分析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或实践问题。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测量人脑特定区域的生理变化获得准确而科学的数据支持,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主观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研究层次,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要采用瞬间效果实验法而非传统的实验法。瞬时效果实验法关注个体在接受信息时,大脑对社会性信息即时处理和加工的结果,研究者能够以“可见”的形式揭示个体认知活动所赖以存在的客观物质基础———脑生理解剖基础或神经相关物[5]。这种研究方法具有无创伤的特点,可以真实地显现人的脑血流、血氧、葡萄糖代谢和受体、脑电、脑磁信号等指标的细微变化,获得全脑的功能及结构信息、时间和空间变化信息等,为研究者提供有关认知过程的脑功能体现的直观图像,进而了解脑的高级活动情况。这些信息的形成原因具有复杂性,与刺激信息本身的形式和特征有关,同时也与个人态度、刻板印象和主观意愿等有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的瞬时效果研究强调对结果进行多层面综合分析。不仅要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相对固定的联系,且要与影响效果的社会背景维度和神经机制、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等方面内容连接起来[3](P21)。可以说,在对信息的微观加工机制研究方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体现出现有任何其他研究方法都难以企及的优势。认知神经科学不仅得益于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进展,更依赖于观测人脑活动的测量仪器和技术的发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脑成像技术设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时间精度脑生理电设备。基于脑电或脑磁信号的脑生理功能成像,记录脑电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由于受颅骨、头皮阻抗等的影响,这类设备时间分辨率高,但空间分辨率低,主要有自发脑电活动(EEG)设备、事件相关电位(ERP)设备等。另一类是高空间精度的神经影像设备。基于脑代谢或脑血流变化的脑功能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磁感应变化。这类设备的特点是空间分辨率表现良好,但全脑扫描速度慢,时间分辨率较低,主要有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设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设备、脑磁图记录(MEG)设备和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设备等。其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鄄RI)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测量脑活动的技术,也是目前最为成熟、应用范围最广的技术。这一技术的使用可以形象地展现人类大脑在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活动中不同功能区的活跃情况,使成为观察大脑活动,解释脑和思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主要原理在于:大脑在认知活动中不同功能区具有不同的脑血流量和血氧含量,这种差别能够引起磁场变化。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脑区活动的差异,可以探查出大脑各个区域内静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状态导致的这种磁共振信号微小变化,进而可以高分辨率地记录大脑在各类认知活动中不同功能区的活跃情况。与一般的知识性认知研究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侧重于人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领域相关问题的脑机制研究,探究其形成的认知规律。根据实验的研究结果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指导教育政策制定,开发教育干预计划,优化脑的可塑性变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已有学者将这一研究方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在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上,主要采用“随机两组设计”方法。选定个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如理想问题的脑结构与脑成长。除了对研究者感兴趣的理想这一变量进行操纵以外,对其他的变量一般都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控制。同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问题,分别设计出大量的具体判断问题,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前后关于理想问题的两次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调查,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验组与控制组进行比较。通过脑电设备的监控,比较大学生群体在方案执行前与方案执行后对相应脑区干预的变化,进而分析认知主体对理想等相应问题的大脑活跃规律与思想理论问题思考过程的关系。随着实验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和技术手段交叉使用的合理化发展,该实验还可以扩展至不同类别的研究群体和不同内容的具体研究主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的问题与不足
一般认为,范式是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范式存在并非是简单地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具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而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较为普遍的认识,并为研究对象提供假说、理论等新的方式和视角,同时还要提供可模仿、可重复测量的先例。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知晓度和认可度都还不够高,一些习惯于传统思辨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学者对这一实证研究方法还持怀疑的态度。从研究本身来说,也还没有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同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本身也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从这一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作为一种范式存在还任重道远。这些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实验室研究成果与现实生活世界还有一定距离。目前的神经科学研究主要是实验室研究,研究过程在精心设计的特定的实验环境中开展。这种研究方法把人看作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尽量排除可能会影响和制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因素,以逻辑语言的形式,遵循严密的实验程序设计,阐释和说明复杂的人类心理心智。在实验过程中,人体需要静止在一个专门设备的固定空间内,让人的心智面对有限的若干刺激,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将其推广到现实生活中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际互动,实验室环境将人类心理从其所生存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存在人为地抽离个体生活时空情境的问题,而其中的很多因素通过人为控制不易实现。要把目前神经科学研究的实验室研究成果直接体现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确还有一段距离。其次,研究设备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现有研究工具和手段相对于人脑的加工机制而言依然是浅层的,本身仍处于不断发展中。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两种技术成像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都还不是非常高,多道脑电图和脑磁图可以实现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然而其空间分辨能力却仅为厘米级。这些技术上的缺点和局限性已经成为制约当前脑与意识研究的瓶颈[6]。因此,大力发展新的技术,特别是具有更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新的成像技术,切实弥补目前研究中的鸿沟,也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不同的研究工具仅能探测出研究对象心理与生理某一方面的变化,不同的设备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如fMRI是依靠脑血液流量变化引发的感应磁场,而ERP则依靠脑神经元放电产生的微弱电位差。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不能完全互相替代。从发展来看,多种脑成像技术的整合使用是认知神经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神经活动无法充分地解释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精神现象作为物质大脑所呈现的一种属性,仅是一种间接研究对象。脑认知成像技术观察到的是伴随着心理现象而发生的脑神经生理活动,研究所能够揭示的仅仅是心理现象与脑神经活动的相关关系。一般认为,凭借这些脑神经活动往往很难区分复杂而丰富的精神活动的特异性,无法判定这些脑部区域的活动是否为进行相应认知功能的必要条件[7]。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长于探讨瞬间加工,可为中长期效果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证据和视角,但却不足以充分解释这些效果形成中的个人复杂动因。除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外,多种科学方法的更新引入并给以综合分析,才可以真正从方法论角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与进步[3](P187)。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代表着认知领域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向。这一研究范式借助于实验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微观层面的探索,摆脱了传统研究主观性强的问题。尽管这种探索仅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成果也不够成体系,但毕竟为我们从微观层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现象提供了一条途径,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辟了一个极为宽泛的研究领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2]刘建军,朱建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3]李彪,郑满宁.传播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具、方法和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马庆国,王小毅.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经济学与神经管理学[J].管理世界,2006,(10).
[5]沈汪兵,刘昌,陈晶晶.创造力的脑结构与脑功能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0,(9).
[6]罗跃嘉.认知神经科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王道阳.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4).
作者:屈陆 戴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