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小语教学中,对“有感情朗读”是很强调的,为了培养自己的激情,在朗读上笔者曾经了做了一些努力,常会从网络上搜索一些相关的MP3朗读,跟在后面模仿,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结果发现许多时候,会拿腔做调,或高或低,“演”得太过,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拿腔拿调。发现了问题,笔者通过“浪漫—精确—综合”的路线,听听名家怎么读,自己私下里也“浪漫”一下,接着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文本上标出重音、轻音、停顿、拖音、上声调、下降调、转折调等,把感受与技巧有效整合。再读,用手机录音,放一放,听一听,与名家的比一比,想一想再调整,综合名家的长处,想想自己的特点,再适当配上音乐,找找那种感觉,一篇课文找一两个“读点”,练好有感情朗读“资本”,然后再上讲台,以我的真情带动学生的真情,同时,学生读得不好地方,马上就能听出盲点,也知道如何针对性地进行纠偏。
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网络上可以直接下载的朗范本就有30课,笔者第一次听《在大海中永生》的MP3,觉得读得太快,后来,自己读了一下,发现慢了又和所配的音乐不协调,于是重新配一段适宜自己节奏的音乐,自我感觉也很好,走上讲台,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情境中去了,但让学生读时,结果并不满意,为什么呢?原来孩子的语速大多是比我快的,用我的语速去要求学生,就像用网络上的语速要求我一样的,读书如说话,诚为上,于是笔者又找出了适合学生语速的配乐,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感觉,再次进入感情朗读,就显得自然而真诚了。
教师的思想就要如火矩,能够照亮学生,笔者以为除了照亮,更要点燃,用我的火矩点燃你的火矩(就是蜡烛头也行),我照亮了你,你照亮了他,带来的是全体的光明。而不是我站在中心,让大家都在我的光照里,甚至活在我的阴影里。如《葡萄是酸的》教学片断:
(1)通读全文:你认为葡萄是怎样的?有的同学说:“不用看课文,葡萄本来就是酸的。”这时,教师不急于给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葡萄除了酸味以外,还有其他味道吗?”我们再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同学说:“课文的中葡萄应该还有甜味,因为‘每一个都鼓鼓的,亮亮的,都熟透了。’而且狐狸‘舔舔嘴唇,咂咂嘴’,说不准狐狸还闻到了葡萄的芳香了呢!”
(2)从课文看,葡萄是酸的,还有什么是酸的?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能进入文章情境中,结合课文解答出:葡萄是酸的,狐狸的心里更酸,因为,“狐狸饥饿”“它跳了半天,但总没有能吃到葡萄。”没吃到,怎么就肯定地说葡萄是酸的,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如果真的是酸葡萄,狐狸有必要这样吗?“狐狸白费了一个钟头,它只好走了。”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狐狸那么聪明的家伙,怎会费了一个钟头,走的还很不情愿———“只好走了”。
(3)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狐狸”吗?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说,有同学看到别人的成绩考好时,他说,不就是分数高些吗?那个分数又不能当饭吃,还累死累活的;有的同学举出他们在电视上看过的阿Q,阿Q想和吴妈困觉,被灰头土脸地赶出来,他就说,可惜(吴妈)脚太大。都要杀头了,阿Q还说,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4)如果换个角度看狐狸,你会有什么感受?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说“:其实有时经过努力后,得不到理想的结果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未必是坏事,有的学校个别学生因学习的压力太大,就轻生跳楼,学点‘酸葡萄心理’的狐狸肯定会有新的发现。”如火如矩,贵在提升,而不是全盘托出。每个人生活不同,作为教师,应以诱导为主,从生本、文本、人本出发,激情如火,思想如矩,才能阳光自己,照亮他人。
作者:胡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