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要想真正发挥对于任何一所学校的核心指导作用,实现办学理念,一定是需要慎重而细致的规划、组织设计与实施的。合理有效的课程设计,对于成功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赢得学生支持,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一、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以下的这些特点也是管理类课程在日常的教学组织中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和问题。1.理论性太强所有的管理类课程几乎都有这个特点,无论是介绍管理思想,还是具体职能管理的体系和方法。虽然有很多的案例可以参考,但毕竟都是曾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只是对某个理论起到佐证的作用。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需要怎么做?结果会怎样?一切都是未知的,因为,管理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的疑惑,觉得老师讲的、课本上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那我干嘛还要花时间来学呢?2.简单易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再说,就算对学习理论有兴趣,管理的很多理论本身难度不大,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基本属于言之有理,一看都懂,运用起来却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的。这样的特点也给教学来的了一定的问题,学生会觉得这些道理不要你说,他也能明白,更何况,学了又能怎么样?说的头头是道的,我以后有机会运用吗?总之,纯理论的内容势必会让人感到空洞乏味。
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的这些课程特点,所以笔者认为在管理类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课堂的设计。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基于现有的理论知识积极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于管理的认识,同时,还要设计合适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来实际运用他所形成的对于管理的认知。特别是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刚结束高中生活,到了大学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了,他们虽然有着足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来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但在思路和方法上还需要老师的引领。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确保所教的知识能转化为能力。很多课程都是内涵极其丰富的,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当下高校,有时一门课可能就会是一个专业,比如,我们这里讨论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高校就有这个专业。
三、TBD模式介绍与运用
本文所述“TBD”教学模式即是指在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方法-实践-执行”三步教与学的活动程序。首先,T(Theory&Methodology)——理论与方法论部分。开始任何一门新的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建立对陌生领域的概念、定义以及对基本的流程和要素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后续的执行在“共同语义库”的环境下进行。比如开始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弄清楚基本的概念,什么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有哪些特点?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具体的步骤、内容?如何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招聘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简单的绩效薪酬的设计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对基本理论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所以,该课程设计的第一部分是教师的理论讲解。其次,B(Bestpractice)——最佳实践部分。最佳实践内容的选取,是在了解理论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等因素,在最佳实践库中选取相应的任务布置学生完成或案例加以介绍。在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一个班级可以模拟一个企业,根据人数平均分成7组,各组负责HRM的一个模块,将每个模块核心的理论内容借助模拟企业实际操作一遍。比如,任务一:编制模拟企业3-5年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求任务组完成模拟企业基本情况介绍(所属行业、主营产品或服务、企业文化——理念、战略、发展阶段、公司规模等);运用相关理论,给出模拟企业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可以做SWOT分析);绘制组织结构图;运用所学方法分别作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要把运用方法预测的过程展示出来)并最终展示供需平衡的策略等。任务二:根据模拟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和相关的职位说明书,给出模拟公司人力资源的简单的招聘计划,并对至少3个职位进行模拟招聘、甄选(要求不同方法的应用,例如角色扮演等方式)并做出录用决策;需要招聘广告、求职简历、面试评价表等的制作;关键是过程的展示。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最后,D(Discussion&toDo)——讨论与执行部分。在第二部分执行的同时,老师与同学要按照每个模拟任务的标准要求对任务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分析、点评。这个过程强调:全员参与,即每次任务的完成都要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全程参与,即任务与任务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大家课下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讨。另外,根据任务内容的不同表现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可以辅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而在这些形式的展现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组织分工能力等很多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总之,通过“方法-实践-执行”(TBD)这三个关键的步骤可以有效地把空洞的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尝试来做,欢迎多多交流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得与失。
作者:王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