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汉语言文学转型的必要性

一、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尴尬境地

(一)面对新形势,固守旧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越来越凝聚共识,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转型发展高校的共同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校中文学科越来越边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产业突飞猛进,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中学语文师资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面对以上新形势、新挑战,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却置身“象牙塔”,独处一隅,坐井观天,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脱节;教学上仍然沿袭老一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因循守旧,不善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固守精英培养观念,仍然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能与时俱进,就业难成为严峻现实。

(二)盲目攀比,定位不准确,不能“因地制宜”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层次结构上存在层级化和差异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研究型大学,重点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第二类是以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侧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第三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是岗位型、技能型人才。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将自己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大学,是更符合实际的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基本定位是,“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管理服务的应用性专业人才”。[1]根据其能级定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盲目地向重点名牌高校看齐,而应该着眼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与学生成才需要的契合点,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然而,很多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方高校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大、全”的发展模式,仍注重人文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严重脱离地方高校自身的实际,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需求脱节。

(三)受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制约,难以“破茧成蝶”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同时,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通才人才的培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大部分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熟练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实践环节上,由于一些高校不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纸上,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一味地注重学术型、研究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其结果造成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性不强,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未来发展空间受到严峻挑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应然要求

近两年来,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舆论和呼声日益强烈。从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成立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的发布,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到2014年、2015年连续两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驻马店召开,目前在教育部和各省份的引导和推动下,在社会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在部分本科高校的积极探索下,一场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在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究竟是雷打不动,还是相时而动?是按部就班,还是与时俱进?是讳疾忌医,还是把脉问诊?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明确办学定位。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与社会现实存在很大的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错位”或“疏离”,那么我们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本身了。作为地方院校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大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要具有前瞻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目标。然而,至今仍有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出质疑和异议。有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基础性学科,凸显的是人文性,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任,不应强调应用性。也有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专业不同,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不应追求应用性。凡此种种观点,都是对应用性理解的误区。“按照教育学发展的理论思想,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应用性和具有多大的应用性将决定着该学科在体制的构建上是否能够达到完善和是否能够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所以一个学科的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的重要标准。”[2]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应用性强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专业知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工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完善的人文素养,更需要具备一种务实、深入实际的工作素质,而不是清高、夸夸其谈,轻飘飘地悬浮在空中,只会纸上谈兵,摆花架子,没有应付实际事务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他们具备书面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以写作能力为例,良好的写作能力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性的典型体现。然而,很多毕业生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写作能力欠缺,成为不争的事实。就地方本科高校而言,“面对新的形势,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3]因此,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高校转型发展大局,要赢得主动。

三、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高等教育有四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传承文明。从高校的职能来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在“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做贡献”中,才能得到地方的大力支持。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从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流向来看,毕业生主要是进入地方中小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地方,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人尽其才。

(二)以应用性为导向,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性很强的基础性专业。过去,过多强调该专业“人文性”的一面,而对“应用性”特点重视不够,讲得不多,理解不深,甚至忽视其“应用性”。地方本科高校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将知识通过一定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实践的能力。今天我们强调要突出应用性,但不能从一端走向另一端。因为人文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赖以存在的根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血脉,丢弃了这些血脉,汉语言文学也就不成其为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会失去灵魂。无论怎样转型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不能丢。我们不能在追求应用性的发展中,失掉了人文性的底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性”与“应用性”统一的专业。相对于传统学术研究型人才,我们应致力于培养融人文性与应用性于一身的人文应用型人才。

(三)以应用性为导向,与特色性统一的原则

专业特色性是高校基于一定的办学思想,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和形成的特色。专业特色可以体现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可以体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可以体现在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凸显为地方特色服务等方面。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成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不在少数。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应用性为导向的同时,也要注重特色性发展。如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可依托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研究成果,精心设计地方文化系列课程,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和独特能力培养,凸显与众不同的专业特色。

(四)积极推进、量力稳健的适度原则

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做到“思想”认识上的转型,其次与理工科的“转型”也有区别,二者不能画等号。积极是一种态度,主动顺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趋势。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专业实习、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毕业论文改革、专业素质拓展、人才评价改革等方面积极推进。稳健是一种理性,要客观分析评估现有条件基础,如师资、实训条件等。要论证可行性,制定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不同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不尽相同,进行专业改造往往伴随着阵痛,不能过急过快,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是一窝蜂盲目跟风。在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转型能够为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注入新的思维和动力,促使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深度改革、大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借着这股东风,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定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作者:黄高锋 单位:许昌学院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汉语言文学转型的必要性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104290.html

    相关专题:全国生猪价格 import export


    上一篇:财政职业教育论文
    下一篇:论知识管理的变革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