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职院校免疫学教学现状
1.1学生生物、化学基础薄弱
在学习免疫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高中生物和化学知识作为学习基础,而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文理兼收,这就导致入学的很多学生生物、化学基础薄弱,从而加大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难度。
1.2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模式单一,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讲授知识,在课堂中出现概念、知识点堆砌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差,学生难以理解免疫学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与“满堂灌”讲授不同,课堂讨论重视师生互动、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讨论的教学组织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一种获得外界信息的内驱力,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好奇心的常用方法[2]。在免疫学课堂讨论之前,需提前向各个小组的学生告知问题情境。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确定讨论的问题,且在确定讨论的问题时,需把握问题的难度,太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弱,若课堂讨论的问题过难,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基于这种现状,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难度要层层递进,并根据讨论的问题,结合所教专业创设问题情境。以I型超敏反应为例创设问题情境。I型超敏反应是免疫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该部分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前,教师首先应确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即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对于这些重难点内容,我们设置的问题难度需要层层递进,要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对于I型超敏反应的课堂讨论,可通过雾霾天气或PM2.5这一热点词语引入过敏性哮喘,继而由过敏性哮喘引导学生联想讨论过敏性哮喘为什么发生,讨论该问题其实就是在讨论一个教学重点,即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当发生机制讨论结束后,可紧接着再次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过敏性哮喘应该如何防治,最后再由过敏性哮喘发散性讨论I型超敏反应的其他临床常见疾病。
2.2引导讨论,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好讨论,把握讨论的开始、论题中心、讨论的深入、时间的控制等,从而保证讨论能有序进行,让学生简述讨论的观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若学生讨论重点偏离预先设计的讨论中心,应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将讨论焦点转移到预先设计的重点问题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讨论之外,还应注意观察学生面部表情、讨论是否积极、讨论内容是否切题等,这样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讨论结束后,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没有讨论到的教学重难点,应予以补充讲解。为了提高后续内容的课堂讨论质量,教师还可适当指出本次讨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3课堂讨论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课堂讨论评价体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讨论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讨论前的准备、小组课堂讨论的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这几个方面。要注意的是,应将重点放在小组课堂讨论的评价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在免疫学小组课堂讨论的评价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我们应建立激励机制,对于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对于个别难度比较高的问题设置高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最初阶段,学生可能还不适应这种评价机制,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对免疫学缺乏兴趣,不能及时准备讨论资料;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敷衍准备;有些学生积极准备了免疫学资料,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不敢发言。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在制订评价体系方面下功夫,例如可采用高分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从而达到预期的课堂讨论效果。当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时,教师不再以高分鼓励学生发言,而是根据各小组提交的免疫课堂讨论作业来评价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并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精神面貌等进行评价。当课堂讨论结束后,为了检测学生的课堂讨论成果,可进行5分钟的免疫学随堂测验,这种测验可帮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免疫学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我校课堂讨论教改过程中,期末成绩包括最后的试卷考核成绩和课堂讨论成绩两大部分,比例是各占50%。在实施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有些细节问题还需探索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王楠 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