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优秀艺术体操人才的分布
以奥运会、锦标赛、亚运会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运动员及教练员为例,对我国三十余名艺术体操优秀人才的具体分布情况及人员流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竞技艺术体操优秀人才资源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主要集中在辽宁、浙江、江苏、广西等地区,如钟玲、朱敏鸿、邓森悦来自广西,周小菁、蒋颖妍、丁一丹、梁雨婷、蔡彤彤来自浙江,戴永君、孙丹、章硕、隋剑爽、侴陶来自辽宁,其中部分省仅有省艺术体操队,没有县市二线、三线队伍;(2)艺术体操人才形成了市艺术体操队—省艺术体操队—国家艺术体操队为特征的人才垂直流动形式,如吕远洋、孙丹、章硕、隋剑爽、丁一丹等都是经过这种垂直流动,直接从市、省队进入国家队;(3)艺术体操人才水平流动较少,如运动员陆颖娜来自江苏,1992年在南京市体育发展中心训练,后进入广东省深圳市艺术体操队,2002年进入国家艺术体操队,但基本都是各省自己培养队员,向国家队输送,跨省水平流动很少;(4)自由转会、临时租借、俱乐部流动的形式极少[2],其中开展较好具有代表性的是广西柳州少体校,与当地中小学联合开展,加大普及推广扩大选材面,俱乐部开展较好的代表是辽宁奥林(大连)艺术体操俱乐部,近年在全国少年与成人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俱乐部从一开始就牢牢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艺术体操形体训练班,使人们认识、了解、喜爱艺术体操,带动周边人群认识和参与艺术体操运动,从而达到项目人数的扩大,参训人数逐年递增达近千人。
我国的艺术体操优秀人才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特点:(1)艺术体操项目优秀人才分布不均,存在地区差异;(2)艺术体操的项目普及范围狭窄,造成大多数人对此项目没有太多的认识,这也造成选材的局限性;(3)艺术体操优秀人才数量有限,第二、第三梯队优秀人才相对缺乏;(4)社会对艺术体操的关注度不够强烈。
2我国艺术体操优秀人才资源流动特征
2.1垂直流动
多年来我国艺术体操优秀人才的流动主要以垂直流动为主。艺术体操项目在走一条竞技体育的道路,举国体制成为促进该项运动取得进展及成绩的关键因素,人才垂直流动的形式是举国体制的一个重要特性。有培养前途的艺术体操运动员也会被国家队直接选入,这一条垂直通道的建立,是在体育管理部门的监管下形成的。如运动员蒋颖妍,1993年在浙江杭州市少体校开始艺术体操训练,1995年进入浙江省队,2001年入选国家集训队,2002年入选国家队。垂直流动充分发挥了“举国体制”的集中优势[3],为艺术体操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来保证部分项目形成优势,攻击尖端,这为我国艺术体操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国际流动
艺术体操国家队向世界最强国聘请外教,如来自白俄罗斯的22岁的阿廖娜,来自俄罗斯的21岁的尤莉娅。同时我国也提供优惠的访华学习机会,并大量派援外教练,进行经验和科研交流。当前跨国界、跨地区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动已经十分普遍,实践证明竞技体育优秀教练员的流动增进了人才之间的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了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能够积极聘请引进世界著名艺术体操教练(俄罗斯、保加利亚)来做技术指导,这在客观上都起到了良好效果,达到了学习目的,对于促进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职业变动
我国艺术体操竞技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途径非常局限,很多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即将走出省队而未能进入国家队的时候,或从国家队退役后,主要在省队和国家队担任艺术体操教练,实现运动员向教练角色的转变。国家队教练员庞琼,曾参加1988年奥运会获个人项目最好成绩11名,1993年至今在北京体育大学竞技系从事教练工作,2002年后担任国家艺术体操队总教练职务。孙丹1995年开始练艺术体操,1997年进入辽宁省艺术体操队,2002年进入国家队,2003~2007年于北京体育大学就读本科,后就读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艺术体操在我国的发展很有限,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中,选择适当的时间改变自己的职业使得我国优秀艺术体操人才的个人发展空间得到了扩大。行内变动充分说明了我国一部分优秀艺术体操人才在不断自觉地追求着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这使得中国的艺术体操事业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我国应鼓励艺术体操优秀人员从商、从政、从教、从艺、求学等,打破传统向教练员发展的模式,实现不同途径多样化角色转换。
2.4水平流动
我国艺术体操各地方队之间人才的水平流动长期以来很不畅通,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前,各地方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对人才省市间的水平流动不积极,有些还通过行政干预限制优秀人才外流。对于我国艺术体操项目,加强省际交流与人才流动是推广该运动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只有加强这种水平的流动性,才能达到发展较快地区带动弱势地区,推广优势地区的先进理念及方法,从而最终达到促进我国艺术体操更快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我国艺术体操竞技水平发展呈现出整体较慢的现状,仅2000年至2008年中间阶段快速发展;人才分布上呈现地区差异,普及推广较慢,后备人才匮乏,第二、第三梯队人才较少;优秀竞技艺术体操人才存在举国体制下的典型的垂直流动特征,举国体制艺术体操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发展的重要特征。优秀艺术体操竞技人才的流动性是推动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3.2建议
3.2.1继续加强推进举国体制,确保人才垂直流动持续发展
举国体制曾为艺术体操取得的暂时辉煌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应加强推进该政策的力度及延续性;艺术体操发展中人才流动主要是垂直流动形式,这担当了为各省市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也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各地方队必须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3.2.2增加后备人才储备培养,推进水平流动
从艺术体操的发展看,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教练员数量极其有限,我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已明显不适合该项目发展[4],应大力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在普及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良好项目人口资源后备人才库,在拓展选材范围基础上,提早发现具备良好的遗传性艺术体操人才,作为中国艺术体操人才资源的基石和保障,在国家鼓励支持帮助下建立俱乐部或少体校,促进艺术体操项目的发展;后备人才资源还应加强水平流动,加强区域间人才与训练经验的交流,使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进行区域间扩散,从而使科学的训练理论得以推广,以发展较好的地区带动发展较慢的地区,实现全面水平流动,全面提高成绩,在人才交换中,带动艺术体操事业整体发展。
3.2.3扩大国际交流,引入输出机制并举
国际交流是中国艺术体操发展的有力杠杆,加强信息传递手段的创新与普及,使国外的先进训练手段与方法及培养机制及时传递给各省市训练队。如俄罗斯,通过建立多种体校,相互联结发挥巨大作用,取得多年称霸世界的成绩;美国、加拿大则是建立俱乐部,在俱乐部培养人才;我国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应积极聘请引入世界著名艺术体操教练来做技术指导,这在客观上起到重大作用,同时,输出新兴人才,学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训练技术与管理方法,对促进我国竞技艺术体操水平提高起至关重要作用。
3.2.4竞技艺术体操与大众艺术体操融合发展
竞技艺术体操和大众艺术体操应协调发展才能相互促进,改变现在竞技艺术体操落后、大众艺术体操未能普及的局面。可利用访问、表演等渠道,提高艺术体操的社会关注度。建立大型艺术体操馆,可以给艺术体操的优秀人才提供一个与大众互动的平台,艺术体操发展与经济融合,不仅可以培养体操后备人才,增强人才流动,而且可以承办国内国际比赛以及大型会议、文艺演出、商贸展览等活动,最终实现竞技艺术体操成绩突飞猛进、大众艺术体操全面开展的目的。
作者:刘荣花 张鲲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相关专题: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盐城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