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在学生提出自己答案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而不是主观臆断了。同时,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能力之外,更要注意学生的学以致用。而为了有效地考察学生灵活性,教师在选择练习题时也要有所侧重,不要专挑老套、俗烂的题型给学生练习,而要注重新题型的培训,加强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训练,这也是新课标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下题:1840年盖斯根据一系列实验事实得出规律,他提出“若是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总和与这个反应一次发生时的反应热相同”,参照它回答:现已知道热化学方程式:C(固、金刚石)+O2(气)=CO2(气)+395.41kJC(固、石墨)+O2(气)=CO2(气)+393.51kJ则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固、金刚石)=C(固、石墨)+1.90kJ;由热化学方程式看来更稳定的碳的同素异形体是(碳)显然,这道题是意在考察学生对能量变化本质原因的掌握,但它与传统的题型存在很大的差别,那就是它在考察能量变化本质原因的同时考察了碳的性质,这就使得学生将初中的化学知识和高中所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系的形成。而传统的题型则没有这一优势。如:已知在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则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B)A.8H18(l)+25—2O2(g)=8CO2(g)+9H2O(g);ΔH=-48.40kJ/molB.C8H18(l)+25—2O2(g)=8CO2(g)+9H2O(l);ΔH=-5518kJ/molC.C8H18(l)+25—2O2(g)=8CO2(g)+9H2O(l);ΔH=+5518kJ/molD.C8H18(l)+25—2O2(g)=8CO2(g)+9H2O(l);ΔH=-48.40kJ/mol这便是传统题型的设定,这种题型只单单就学生目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对能量变化本质原因的考察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改革要求。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就应该多注意新型题型的出现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不断更新,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1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告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养成独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新课改的目的也是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学生应该做到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本质上弄懂知识结构并且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2高中化学内容的归类
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清晰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高中整本教材的学习章节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而这个分析的具体过程是由学生单独或是通过讨论的形式来完成的,教师在此只是一个引导者。而我们知道,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虽然在不同模块之间,但它们内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对它稍加研究就不难发现,高中化学是以物质结论理论和物质变化理论两大部分组成,而之前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则是联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这样一来,庞大的化学体系就被分成了三部分。然后,我们再对每个部分的子部分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发现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都属于物质结论理论,而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规律、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等恰恰是属于后一理论体系,如此一分,整个化学框架就清晰可见了。如果学生能养成这样的自学和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那么化学的学习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所以,为了适应新课标改革,实现高效灵活的教学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人才,眼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该从教师和学生双维度进行改变,实现教师新教、学生自学的互动教学,从而真正地做到优化教学效果,为我国教育注入活水。
作者:唐锡芳
第二篇
(一)化学教学生活化,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走近现实生活,了解化学常识与化学原理,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学习。在“含氮化合物”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将生活中的含氮物质引入课堂,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生态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材料。材料一:烟雾事件;材料二: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材料三:硝酸和硝酸盐的形成过程。这三则材料展示了含氮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现象,这些物质对我们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防治,从而可以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含氮化合物的知识,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爱护自然环境意识。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
高中生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比初中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心理与认识水平上更具有创新性,在态度上更具有自主性与主动性。高中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1.利用实验创设课堂氛围。实验是化学课程教学的主体,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趣味性。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不能只重视化学实验的表面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趣味性上转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如在“卤素”教学中,教师制作其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设计化学实验流程。按照课前的实验设计进行化学实验。此实验共有四个小实验,当学生看到第一个实验后,兴趣高亢。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及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2.利用化学史创设课堂氛围。化学史是化学知识长期发展的历史。许多化学家都将一生的研究成果奉献给我们,它们的研究理论影响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是,高中生对这些科学家却了解不多。这样,我们可以创设化学史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在“有机化合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结合教学内容与课外读物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有选择的讲解。这样,不但提高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何婷 单位:河北省新河县新河中学
第三篇
一、注重艺术性
教师在应用类比法时如果能够提高课堂艺术性,就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艺术性指的是教师在实施类比法进行教学时,通过教师的主观努力使用一些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借助多媒体,并且通过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来把枯燥无味的课堂转化成为丰富多彩、乐趣横生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类比法教学中巧妙的插入艺术性,这就对化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精彩的类比现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该提高对于课本内容的熟悉度,也应该拓展课外知识,加强平时化学知识的积累,教师只有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够更加轻松的驾驭类比教学,提高课堂的精彩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重典型性在高中化学中使用类比法时,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这类事物可以使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者是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从这些知识当中选取类比的事物,才更加具有代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化学教师在备课之前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来与新知识作出类比,通过举一反三,能够更加轻松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二、类比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相似概念类比化学学科包含了较多的抽象概念,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易于接受的是形象的思维,而对于抽象的思维和逻辑则显得有些陌生.教师要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良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推演出新知识的某些特性,从而让学生更加方便地理解新知识,更加牢固地记忆新知识.毫无疑问,类比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优秀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同位素和元素”时,利用相似的类比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相似规律类比化学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相似性规律,如果将学生已经掌握的旧规律稍作新的讲解套用在新知识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例如“勒夏特列原理”可以运用在盐类水解和电离平衡等化学反应中.像这样相似规律类比还有很多,恰当地使用这些相似规律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且还能够将旧的知识重新复习巩固一遍,实际上是一举两得.
3.直观类比化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应用性知识,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时候也可以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提取类比思维,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思考强度,使用学生更易于接受.例如,在讲“碳碳双键”时,教师可以把其中一根比作是坚固的绳索,剩下的一根是比较脆弱的头发,在化学反应时,必然是头发先断而绳索后断.这样,从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使用类比的范围与形式都很多,教师应该遵循科学性、艺术性与典型性来选择类比的事物,同时也应该不断地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通过不断的引领,教会学生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
作者:徐勤华 单位:江苏启东市东南中学
第四篇
一、科学引导,建立问题意识
提问意识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所接触的事物产生一种怀疑、困惑,而有意识的提出一些化学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要要建立平等、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其次,要给学生示范提问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会问”;最后在愉快的情景中,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乐问”,使学生在思考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有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有关“浓硫酸”的性质时,让学生回顾初中时所讲的稀硫酸的性质和用途,给学生演示利用浓硫酸来制取“黑面包”,通过激烈刺激的实验现象和气体气味来刺激学生提出问题,愉快的课堂气氛会使得学生主动发问“为什么变黑了?”、“为什么膨胀了?”、“为什么会有刺激性气味?”,这些关于表面现象的几个为什么,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思考,学生又会进一步的追问“葡萄糖的分子结构是什么?”,这时老师要针对葡萄糖的问题做出解释,向学生展示葡萄糖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继续思考,学生就会更进一步的提出问题“黑色物质是什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学生的思维的极大的发挥,很快就会形成猜想:黑色物质是碳,这是因为浓硫酸的脱水性;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使得黑色的碳迅速膨胀,形成黑面包,这是由于浓硫酸的氧化性.通过学生这样递进式的提问,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得到了螺旋式上升,有利的推进了课堂的进行.
二、深入探究,强化解题方法
科学的解题方法是高中化学问题解决中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化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感性的事物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遇到难题和陷入困境时,老师及时的给予一些思维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例如一些常规的解题方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和分析法,另外还可以根据高中化学的科学特点,锻炼学生模型法、假设验证法、转换法、守恒法、等效法、逆推法等等化学特点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有关“醇酚”中“苯酚”的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观看苯酚的模型了解苯酚分子的构造,对比醇的性质来学习酚的性质,分析乙基和苯基对羟基的影响,从而得出酚中羟基上的氢比醇中羟基上的氢活泼,而对苯酚的弱酸性进行猜想,从而使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有效的探究验证.通过这样一步步的由结构到性质的对比,使学生掌握了问题解决的目的性,理清楚了问题解决的思路,就可以使用已有的知识对新问题进行分析,让大的问题分解成为若干个小问题,用对比的方法一步步的来学习“苯酚”的性质,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最后使用归纳法,将小问题组织进来概况总问题,使问题解决的思路清晰、简单,又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总结评价,培养反思能力
有效的总结反馈才能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学生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有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老师指导学生先从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反思各个环节是否合理,寻求用更简单的方法进行解决;然后从结果进行反思,总结解决问题当中的经验和不足,因此来探索新的问题进一步来完善自己的实验探究.例如在学习“硫酸硝酸和氨”中“铜和浓硝酸”的实验探究时,学生通过对铜和浓硝酸实验的反思,整理整个过程中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验证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延伸固液不加热型实验装置,总结归纳收集气体的方法,有毒气体的尾气处理等相关知识,为学习其他验证探究实验打下基础;在反思实验的不足时,学生很大胆的提出了还有一氧化氮生成,这是因为浓硝酸在反应过程中逐渐减少,变为稀硝酸的缘故.根据学生的这个问题和猜想,建立新的探究实验来验证,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了反应的复杂性,并不能用单一的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认识,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总之,建立开放、真实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形成方法、培养能力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重点探讨的课题,值得每个老师去探索创新,完善问题解决教学的课堂.
作者:姜俞燕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
第五篇
1结合学生基础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由于高中化学课程是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且课程内的化学理论知识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化学理论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因而,在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之前,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和能力情况,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另外,还需要适当控制化学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目前学习情况来设计化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简单化化学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提出化学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例如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化学知识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下问题,即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无限量地溶解在水中?生活中又有哪些物质不能无限量地溶解在水中?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化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积极性。
2以设计的化学问题为中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在创设符合学生基础能力和学习情况的化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或问题探讨小组,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化学知识运用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洞察力,增强对于化学试验的敏锐度和严谨性,让学生在在探讨化学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率。例如在“怎样使化合物快速分解”化学实验课上教师可以先进性讲解和演示,通过实验小组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学生之间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来增强学生对化合物知识和化学现象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3提出延伸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化学问题是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而且高中化学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以致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很好地认知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因而,在学生顺利解决化学问题之后,仍需要教师就化学问题进行延伸和深度拓展,教师可以通过在已设置的化学问题基础上提出延伸性问题,不仅可以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公式和规律,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理解能力和化学学习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化学课教学效率和效果。例如,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化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以设计化学问题的基础上在增加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延伸问题涉及的范围,提出延伸性问题,即增加溶剂对饱和溶液有什么影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如何转化?还可以在设置: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通过这些延伸性问题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洞察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结论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合理设计化学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析能力,不仅可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而且还能够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提升化学教学效果,不断促进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丁明圻
相关专题:集团财务管控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