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文学史僵化认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1.现状分析。在阐述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产生及演变的原因时,大多数教师按照教材的编写只从社会经济、政治的角度单一地加以解释,忽略了历史、科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原因;或在讲解作品时,只侧重介绍作品的情节,忽视了作品的文化内涵。造成了学生对每一时期的文学思潮产生原因的理解片面化,只记住作品的内容,考试时死记硬背的现象。2.应对策略:强化文化信息。教学过程中,在肯定经济、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及科学等诸多中介环节方面来探讨外国文学史的流变。如何增强文化因素?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述外国文学史各个时期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时,应该适当地介绍有关历史、地理、社会、民族、宗教、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丰富外国文学课的文化含量。”[1]例如,对19世纪现实主义思潮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资本主义的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鼓励人们追逐金钱财富,金钱成了衡量人的唯一标准。二是“理性王国”的破灭,社会矛盾的深刻化、明朗化,使得人们不得不冷静地看待他们的生活。浪漫主义文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代之而起的是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三是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实证主义哲学,催化了一种务实的、分析研究社会的精神———心理气候的形成。在这精神气候中,一种写实倾向的文学思潮也就应运而生了。四是欧洲叙事传统为它奠定了基础,客观性、分析性、唯物性增多,主观性引退。文化和文学本来就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教会学生在漫长的文学史中去体会文化的传承,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分离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1.现状分析。近年来,高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了一些不良走向。其中最为严峻的是:比较文学教学的理论化与空洞化;外国文学教学的线条化与零散化。具体来说,比较文学理论性较强,导致课程内容的“空洞化”,课堂上多是理论与名词术语的大汇集,讲起来不具体、不生动,听起来不容易理解,学生不得不对一些理论观点与历史知识死记硬背。外国文学教学的线条化与零散化是指教师如果只是梳理一些历史发展线索,从古希腊罗马文学讲到现代文学,或者只是讲一点具体的作家与作品,如莎士比亚、《浮士德》等,甚至只是复述一点故事情节,如《高老头》、《苔丝》等,最终会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不具有体系性与整一性。2.应对策略: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互渗。外国文学课程可以在比较文学的观念与视野的引导下,打通东西文学,跨越民族、语言乃至学科,做到体系性与整一性,真正达到世界文学的境界。在外国文学课上不可能全面介绍比较文学的内容,但借用比较文学的思想与方法还是非常可行的,实践证明效果是良好的,且受到学生的欢迎。为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是要注意时代与时代、思潮与思潮、国家与国家、作家与作家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注意以学生较熟悉的中国文学作为参照系,把东西方文化和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交流的发展历史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学的同时,也能洞见本民族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和魅力。例如讲古希腊神话的特点时,可以跟其它民族的神话作一比较,诸如中希洪水神话比较、中希造人神话比较,希腊与希伯来神话的异同等,使学生对不同神话体系体现的民族个性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又如在讲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诗歌创作时,可以把它放置在世界诗歌史的大框架内,探讨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远价值。二是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如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可以说是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再现,是文学的衍生物,是用感性的形式阐释抽象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主张,可见文学与哲学难分难解。总之,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引进比较文学,会让学生耳目一新,更新陈旧的知识体系,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陈旧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学术研究引领。教学内容力求达到学科前沿。教师要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尽可能突出创新特色。具体说来,一是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重点作家作品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以弥补教材单一研究模式的不足,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他们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每一节内容前都力求查阅相关期刊,了解近两年的研究动态,在讲完教材上的内容后再加入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能跟得上学科的发展步伐。比如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解读,我们可以先介绍剧情,分析人物形象,研究主题及表现手法。还可以引入其他文学批评方法,如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女权主义批评乃至结构主义批评,力求呈现一个内涵复杂、形象多面的经典作品形象。对众多经典作家及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法的阐释,构成多元化的阐释格局。这就使整个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学术新意。二是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心得介绍给学生,与学生分享。还可以把自己没来得及写成文章的科研想法说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也有助于教师进行科研工作。
作者:朱璞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