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一、政策制定层面

《课程方案》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目标: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多次下发文件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宏观领导,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然而,国家教育最高主管部门制定和下发的这些公共艺术教育文件中,多停滞于粗线条的宏观指导,没有结合不同院校的专业特点,设置更加具体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同时,相关文件下发以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建立一个经常性的督导检查与评估机制,致使下发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文件几乎成为一纸空文。

二、理论研究层面

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具有显著的互通性。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是向受教育者实施艺术教育所产生的道德价值,它是一个由审美到立美、由立美到立德、由立德到立人的线性渐进的过程,是一种“曲径通幽”的理想的德育教育范式。然而,目前学术界仍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学理层面的深入研究,尚未将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充分彰显出来、以弥补目前高校“两课”教学效果欠佳的局面。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不是很活跃,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甚少,质量也不高。从数量上说,以“公共艺术教育”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搜集到的1979~2010年6月的相关学术论文仅138篇。其中,自教育部专门下发《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3号)以后的2006年,刊发此类论文仅20篇、2007年仅27篇、2008年36篇、2009年34篇、2010年6月20日前仅6篇。由此不难看出,2006~2008年,学术界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兴趣逐年略有增强,而2009年以后的相关研究开始呈下降趋势,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热情在逐年降低;从研究质量上看,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或停留于对以前政策的解读、或局限于高校内诸多因素的分析、或提出一些共性的理想化的实施策略等等。这些静态化、平面化的“自我欣赏”式的研讨,难以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决策者的高度关注,也因此使该领域的研究在“无人响应”的落寞中日益沉寂下来。在此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恰是当下亟待挖掘、全力彰显的学理问题,也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提条件。

三、现实应用层面

目前,“两课”教学效果欠佳的现实境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又未能全力彰显,使得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理论预设和逻辑前提,来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虚位”问题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弥补“两课”教学的德育效应,然而,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并未发挥它应有的德育价值。据了解,目前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外,大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虚位”状态。(1)公共艺术课程因“教者”,而非因学生主观需求设置,课程层次没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向性。同时,多数高校基本都把公共艺术课列入选修范围,并未纳入教学计划。(2)公共艺术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结构不合理。以辽宁的高校为例,公共艺术专职教师仅占25%,其数量达不到教育部规定50%的标准,整体师生比也达不到0.15%~0.2%。(3)公共艺术教育设施匮乏。在前期调查中,70%以上的高校没有公共艺术教室,缺乏艺术实践的场所和设施。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其主观的艺术需求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客观“虚位”相矛盾,造成高雅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的“后天不足”。调查表明,83.33%的大学生认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其思想品德修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9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公共艺术课与个人品德修养是“补充关系”和“因果关系”。然而,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有条件满足不了大学生审美向善的愿望。(4)从社会资源看,教育部自2004年以来每年都要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一种国家投资的年度性艺术活动,只具带动和辐射作用,50%以上的地方高校还无缘享受这一文化盛宴,而当地的艺术教育资源,才是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长期性目标。然而,高校所在城市的艺术团体未能与高校建立一种合作互助的长效机制,使高校还不能享受到当地的艺术教育资源。

2.高校“两课”教学的德育效果不明显

目前,各高校均按照教育部的指令性要求,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德育类课程。前期调查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是“迫于考试与学业上的要求”才接受“两课”学习的,德育学习脱离了学生内在需要和人格建构;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说教占77.08%、纯理论教学占88.54%。足以说明“两课”教学中理论灌输的严重性;德育途径方面,课堂教学占80.25%、社会教育占15.63%、家庭教育仅占4.12%。说明目前高校德育途径仍以课堂为主。这些弊病是我们反思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的现实背景。应该为发掘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彰显其“曲径通幽”的德育教育功效提供现实空间。

四、结论

针对高校“两课”教学的效果非显著性和公共艺术教育现实“虚位”,致使德育效应无以彰显的现状,我们提出:应以公共艺术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挖掘公共艺术教育特有的德育价值、构建公共艺术教育“教育场”,以其“曲径通幽”的路径选择和“春风化雨”的浸润方式,实现以公共艺术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也为我国高校和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穆霏 单位:辽宁医学院文学与艺术教研室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85352.html

    相关专题:论文代写 健康之路视频全集2014


    上一篇:标准体系会计信息化论文
    下一篇:电力工程项目招标风险控制策略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