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深圳是全国最早拥有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城市之一,但与其强劲的工业设计产业需求相比,深圳工业设计教育存在人才培养规模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脱节,以及受域外高校冲击日趋边缘化等问题。当前,深圳工业设计教育面临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振兴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国际化、设计一体化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以期为深圳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人才培养;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然而,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和生产成本的提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深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以创新为重要特征的工业设计,贯穿于制造业上、中、下游的诸多环节,是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深圳充分认识到工业设计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出台了多项措施推动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目前,深圳聚集了全国近70%的工业设计公司,工业设计行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与发达的工业设计产业相比,深圳本土的工业设计教育无论是在质量还是规模上都显得相对薄弱。深圳大学在1987年就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是当时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工业设计专业之一,深圳目前已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多层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地区的高校累计为社会培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近3000人,但与深圳乃至珠三角巨大的制造业需求相比,深圳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严重不足,无法给产业发展提供相应支撑。设计教育承担着向设计产业输送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重任,也是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环节,根据深圳及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趋势,深圳工业设计教育的未来还将承载更多的压力。
一、深圳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规模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
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在目前全球七大设计之都中拥有独立设计学院数量最少,目前只有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3所与工业设计相关的院校,而且都包含在综合类大学里面,没有独立设置的设计学院。而柏林拥有4所独立的设计学院,服装设计学校更是多达9所。即便与同为“设计之都”的上海相比,深圳的工业设计教育无论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与之相距较远。深圳聚集着全国最多的工业设计从业人员,但大部分工业设计从业人员是输入性的,并存在随时被分流的可能。对于这一点,深圳朗图设计有限公司创作总监冯志锋感触颇深,“早些年,很多国内著名高校的毕业生都会来深圳,但随着各地设计业的发展,人才南下的情况已越来越少,目前很多深圳的公司都感受到了这种压力。”而深圳本土的设计院校——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每年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加起来不过百人。可以说,深圳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规模与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需求极其不匹配,与珠三角制造业基地的强大需求更是严重脱节。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设计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设计的内容、形式、手段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设计不仅要处理硬件与人的关系,而且还要处理软件与人的关系。设计的形式也不仅限于物质化,正在更多地向着非物质化的方向发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主导着现代设计创新的趋势。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进步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可以说,工业设计领域新的技术和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发展要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童慧明曾指出:“在整个设计教育中间,全国各地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多地侧重于造型,80%甚至更多时间是在让学生考虑形态的设计,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也曾经痛心疾呼:“设计教育应该给社会提供什么样的劳动者是值得反思的,土法炼钢出产的只能是毫无用处的钢渣,还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深圳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城市,理应在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方面先行一步,打破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发挥教育对产业的推动作用,为全国其他高校做出良好的示范。
(三)本土工业设计教育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尽管深圳本土工业设计教育的起步较早,但其整体规模偏小、办学层次偏低、社会影响力有限,在与内地众多名牌院校和我国香港地区高校的竞争中存在日趋边缘化的危险。毗邻我国港澳地区的区位优势使深圳的设计产业发展习惯于以港澳地区为蓝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在深圳设计产业具有较为强势的话语权。在大学品牌的强势导向下,深圳本地的高科技企业也倾向于选择香港高校而不是深圳本土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伙伴。深圳本土工业设计教育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与地方产业深度结合的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被边缘化的风险。
二、深圳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深圳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体现在4个方向。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已经着手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力争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而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向产业链高端转移的关键是自主创新。设计一端连接需求,另一端连接科技,是科技创新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助推器。本土设计教育应如何应对这种变革,是值得人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被划定为支撑深圳未来发展的重要产业,伴随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设计产业也应齐头并进,因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要实现其价值最终都要落实到设计上来。如何对工业设计教育加以改变和调整,使其顺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乎整个设计教育的未来。三是关于“设计之都”的建设。2008年,深圳正式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这一称号无疑将增强深圳对创意资源和人才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并为设计产业在国际舞台上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同时,也将设计行业推向了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设计教育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如何更好地参与其中,也值得人们深入探讨。四是国际化、设计一体化的趋势。当前设计的国际化、设计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设计教育如何充分利用经济特区及毗邻我国港澳地区的优势,顺应形势发展,主动出击并有所建树,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决定本土设计教育的地位和形象。
三、深圳工业设计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新建工业设计学院、研究院,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十二五”期间,深圳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采取国外高水平大学与本市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联合共建的方式,在文化创意、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高起点建设10所特色学院。目前,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已经挂牌成立了深圳大学(盐田)工业设计特色学院、深圳大学金钟音乐学院、深圳大学列宾美术学院、深圳大学服装设计特色学院及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深圳大学(盐田)工业设计特色学院是深圳市盐田区政府、深圳大学联合企业及国外高校合作建立的首个直接面向产业界的工业设计学院。该学院立足于地方产业的需求特点,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搭建重点项目实验室,吸引国际一流的设计师来主动承接设计项目,并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增加工业设计的知识储备、提升相关技能,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产业人才需求的压力。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是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联合发起,将有力提升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深圳设计公司的设计水平及工业转型的能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实现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将为深圳加快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示范之路,助力深圳特区经济的升级。
(二)结合地方行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
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是深圳的两大支柱产业。设计服务业推动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深圳高校设计教育的内容也要顺应这一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教师队伍应由多专业人才组成,囊括机械、电子、材料、艺术等多方面的专家。拥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学团队能为科技型产品创新设计提供多元支撑。学生不仅要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善于团队合作、共同攻关。其次,根据深圳的传统特色产业如珠宝、电子、医疗器械等设立相应的产品设计研究专题,高校应引导学生在特色产业中探索、创新,可有针对性地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实践指导,密切联系教学实践与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再次,学校可加强设计管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项目执行能力。最后,学校要加强设计教育的管理,对设计教育本身进行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如制订详细的教学管理手册,使学生明确每一个教学步骤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实行双导师评分制,减少评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交流等。
(三)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实验室建设
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很多研究成果是在实验室中取得。良好的实验及试验设备使得设计能够顺利地从图纸转化为产品。以英国布鲁内尔大学为例,学校配备良好的试验车间和风洞试验室,学生在毕业的最后一年基本上是待在试验室中反复设计和试验自己的产品。布鲁内尔大学的毕业生塞缪尔•哈里斯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设计并制造出一套紧急逃生设备,这得益于学校提供的先进的3D打印设备和机床加工设备。借助3D打印机,他选择打印了20多个产品模型,从而十分直观地展示了产品的各项性能测试结果。产品样机也是直接利用学校的机床设备在试验车间中加工出来的。因此,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及试验设备,还要加强相关设备的管理,配备技术娴熟的指导教师。英国温彻斯特艺术学院的实验设备上均以不同的色彩标注不同的使用级别,分为从学生可以自由使用到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的不同等级。实验室管理简单而清晰,且每个实验室都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学生在实验操作时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咨询教师,确保试验过程安全有效。
(四)建立国际院校合作联系,开展校际师生深度交流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推进设计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香港理工大学的学者塞斯•德•邦特通过对中国设计院校的调研,指出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是中国部分设计院校应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大多数设计院校的很多教师能够胜任一部分学科,但没有几个人对什么是设计有全面的了解,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没有受过设计方面的训练,也没有参与过设计相关的实践。与此同时,大部分设计教师无法阅读英文,因此很难通过很多与设计有关的优秀学术期刊来进一步积累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缺乏这种获取途径对设计教育的质量有相当大的影响。”深圳大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积极引进优质设计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目前已经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联系。笔者认为,学校应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高级研讨会和相关职业培训,切实深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依靠地缘优势与我国香港设计界建立广泛的合作联系。
(五)扩大国内外知名度,建立设计教育品牌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设计教育自身的品牌建设也不容忽视。深圳工业设计教育界要把握建立“设计之都”城市品牌的机遇,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联系。首先,深圳具有发展工业设计教育的良好产业基础。深圳的工业设计院校应开展深度的校企项目合作,在珠宝、电子等产品类别建立设计教育的品牌特色。政府应协助院校组织作品参与全球知名设计展,扩大本土设计教育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吸引各国设计人才来深圳学习和工作,同时提高城市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其次,深圳工业设计院校应与国际知名设计院校建立广泛的合作联系,组织双方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设计项目,从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与碰撞,使本土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最后,要加强本土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创办本土设计教育期刊,传播设计知识,分享设计成果。
结语
面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深圳本土设计教育唯有从自身的改革做起,把握机遇,整合有利资源,扩大办学规模,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先进的实验平台,开展广泛的国内外交流,以期建立起具有深圳本土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品牌,与“设计之都”的城市品牌形成良性的互动。
生态经济期刊参考文献:
[1]塞斯•德•邦特.中国的设计教育及政策措施[J],机械工程导报,2014(2).
[2]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J].装饰,2005(1).
作者:王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