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显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多样,不仅有一定的内部特征,还伴随一定的外在表现。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还对他人有一定的影响。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多样,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工作年限等。总的来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而教师职业内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又存在一定的个别差异。未来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要更加注重如何利用更加发达的科技,更加优越的条件来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综述
谈到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社会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一些特殊群体,而往往会忽视到教师群体。近年来,教师变态体罚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其残忍的行为令人发指,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人们对教师“灵魂工程师”身份的质疑。自此,人们开始提高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相关调查研究逐渐增多。如何界定教师心理健康呢?受个人条件的影响,学者们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俞国良把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个,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对内要认同教师的职业角色,能够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在教育教学上要有一定的独创性和不断进行学习的意识;对外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和体验并能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1]。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身兼多重角色,这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其教育对象同样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较其他职业的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衷地热爱教师职业并且具有从事该项职业的能力;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善于与人交往,易于与人建立良好的人及关系;具有一定的情绪掌控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当个体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会伴随一定的内在和外在的表现。有的研究把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分为生理、心理、职业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失眠、呼吸困难、四肢乏力、无食欲、头晕目眩等;心理表现: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不能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严重的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状态。有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很好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严重的导致心理表达,并伴随一定的不当言行等;职业方面,主要表现为职业观念问题和职业行为问题。表现为不能良好适应工作,造成职业倦怠;人际关系上,主要是不能跟同事、学生、领导融洽相处,有效沟通,有时甚至会发生冲突等[2]。有的学者把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表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个体内部来看,心理问题的人会出现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评价不当、认识歪曲、心理承受力差、认识封闭、人际关系差等问题;第二,从性格上来看,心胸狭窄,内向,自卑,精神不振,紧张,胆小,优柔寡断,偏执等;第三,从情绪上来看,情绪稳定性差,焦虑、抑郁、恐惧等[3]。有的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身心疲惫导致职业倦怠;校内人际关系不协调,师生关系尤甚;身心不适应,出现心理和生理疾病[4]。
2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2.1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堪忧
2000年以来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检出率在10%-52%之间。如: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用SCL-90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1191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有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己经构心理疾病。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5];周喜华对陕西省500名在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有43.8%的教师明显感觉到工作压力,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37%,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6.66%[6];李超平在新浪网上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共有8699名教师参与,调查结果显示82.2%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大,38.5%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7]。赵兴民用SCL-90自评量表对S省随机抽取的1200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得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3%,主要体现在抑郁、敌对、躯体化和偏执因子上,并且在抑郁、偏执、敌对三个因子上成阳性的比例接近40%[8]。
2.2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群体更为严重
李福业等[9]对乌鲁木齐市的17所学校的1500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成人,各种心理问题症状表现明显;胡卫平等[10]对山西省11个市的3352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测试发现,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即指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与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学比较,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王丽君通过对河南省902名中小学教师调查发现,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教师比例达到了17.52%,被试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11]。王亮生、黄岑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成都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和偏执因子上。胡海燕、张丽华、李凤杰通过对大连市中小学随机抽取的400名教师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发现除了人际关系敏感低于全国常模,其余各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显著[12]。
2.3教师心理健康存在个体差异
与其他职业的群体相比,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有着自身的特点,教师群体内部又存在一定的个别差异。黄晓芸、陈丽江等对东莞某个镇的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差异尤为显著[13]。李百珍、王凯等人通过SCL-90量表对566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经分析发现男教师比女教师偏执因子分高,差异显著,其他各项无明显差异;小学教师躯体化和焦虑因子分比中学教师高,且差异显著;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多个因子上呈现出显著差异[14]。赵兴民通过对S省部分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得出,女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远高于男教师;中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各年龄段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15]。肖少北、钟世跃运用SCL-90量表对海南省291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一般成人;毕业班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毕业班科任教师;汉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不同因子上,男教师和女教师表现差异明显[16]。不同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多样话,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性别差异;(2)年龄差异;(3)毕业班与非毕业班的差异;(4)民族差异;(5)班主任与非班主任差异;(6)学历差异;(7)教育对象差异;(8)地区差异等。
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有关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有很多,得出的原因也较复杂和多样,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是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因,也是根本原因。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教育教学能力、成长经历、自我认识与调节能力、个人修养等[17]。如一些教师不能客观认识自我与现实,目标不切实际,或者过于追求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8]结果理想与现实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调节,极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一些人不了解心理问题的真正含义,把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概念混淆,出现了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诊治,结果问题越来越严重。
3.2教师职业本身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单担任多重角色,往往会出现造成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负荷过重的情况,如果教师不能有效调节,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19]。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与学生有时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有时又担任着家长的角色,要根据需要实时的转换角色。就教育职业来说,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如教师的职称评定、末位淘汰、新课程改革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但也有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危机。”[20]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教材和教学手段不断发生改变,为适应新的变化,教师教学需要不断随之改变,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另外,素质教育的提倡,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同时还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这进一步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进而使教师产生一定的焦虑抑郁情绪。[21]
3.3学校因素
在学校中,教师每天主要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情况与教师的工作息息相关。有研究发现,管理学生困难,学生纪律问题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22]。教师在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应付上级领导部门的各种检查与考核,这使得教师身心俱疲。农村学校“管理呆板僵化,教条主义严重”[23]。一部分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教师不信任。越是条件差的地方,越是唯分数是瞻。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水平的唯一标准。并且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投入的精力较少,很少与教师沟通,对学生教育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各方的施压与不理解,使得教师心理负担很重,长久不能释放压力,心理疾病由此产生。
3.4社会因素
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传播迅速,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感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另外,由于“许多教师忙于教学工作,没有重视进修学习,所以在新的要求、新的形势下就显得能力不足,力不从心。这样就产生了烦躁、焦虑的情绪。”[24]“社会对中小学教师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职业期待”[25],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心理:教师就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职业。这种职业期待使得教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以符合社会对教师群体的期待和要求。这种被压抑的情感并不会就此消失,日积月累,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便有“井喷”的危险。
4问题与展望
虽然现有的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很多,成果也颇丰。但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一方面,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要更深入。有些学者研究显示当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尚可甚至好于全国水平。杨睿娟采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整合1995-2011年使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作为测评工具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的47组数据,通过分析得出:SCL-90个因子均与年代呈正相关,教师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下降[26],但下降缓慢。不一致的结论可能是由教师所处的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过分夸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用事实和数据说明问题。另一方面,深入探讨学校、教师自身、教师职业本身、社会等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学校大环境、教师自身性格、社会对教师的认可等都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无主次之分,所起的作用都一样吗?这将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所应采取的措施有直接的影响。正确认识这些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度,将有助于未来研究者提出有效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作者:宋倩倩 毛兴龙 周刚 单位: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