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岗位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余姚市人民医院手术室2014年4月~2016年3月期间的45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4月~2016年3月实施岗位管理期间作为观察组,2014年4月~2015年3月未实施岗位管理期间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医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MMSS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明显更高(P<0.01)。观察组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3.33%、95.00%,对照组分别为73.33%、86.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岗位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关键词:岗位管理;手术室;护理管理;效果
手术室作为急诊抢救和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治疗的成功与否不仅与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有关,还与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密切关联[1]。随着医学科学模式的转变和迅猛发展,要求手术室护理也日益专业化、高效化,同时面对繁杂的工作内容和沉重的压力,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和岗位安排不合理成为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因此,如何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综合护理质量,是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在余姚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岗位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手术室2014年4月~2016年3月期间的45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4月~2016年3月实施岗位管理期间作为观察组,2014年4月~2015年3月未实施岗位管理期间作为对照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19~46岁,平均(32.10±4.82)岁,其中主管护师12名,护师15名,护士18名。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合理的岗位管理,具体方法如下。1.2.1科学设置岗位类别结合责任轻重、技术难度与护士测评等将护理岗位分为管理岗、技术岗及辅助护理岗三个类别,管理岗负责管理、领导、协调、监督工作,处理疑难问题,下达必要任务,予针对性指导,包括护士长、副护士长等;技术岗负责直接服务于患者,由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包括巡回护士、等候室护士、洗手护士等;辅助护理岗负责非技术性和间接护理工作,包括药品、器械管理护士等。1.2.2岗位设置层次分级按照各科室手术量、手术种类等,设置不同的专科护理小组,同时依据护理人员职称、学历、工作年限、专业能力等划分N0~N4五个层级护士,分级结合护士意愿和专业类别,最终由组长、固定和轮转成员组成各个专业组,组长为N4级人员,固定成员为N2、N3级人员,轮转成员为N0、N1级人员,按1∶3∶6人员比例配置,成立阶梯式专业护理团队。职责分配:①N0级护士:临床工作不满1年,能掌握护理工作制度和基础护理操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在上级护士指导下完成辅助工作。②N1级护士:临床工作超过1年,能熟练正确的进行基础护理操作,独立完成手术配合与护理,经上级护士指导能进行一般手术配合,有较好的沟通能力。③N2级护士:临床工作满2年,本科学历,护师职称,或2年以上综合能力较强护士,及专科学历,工作3年以上护士,能正确执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参与急危重症手术的抢救与配合,具备指导低年资护士工作和参与带教的能力。④N3级:N2级2年以上主管护师,或3年以上,综合能力较强的护师,能执行重症患者围术期护理,承担专科高难度护理,并具备组织危重患者抢救、疑难病例讨论及护理科研的能力。⑤N4级:N3级满3年的副主任护师或主管护师,能独立评估、判断并处理专业复杂、疑难护理问题,具备全员专科会诊的能力,掌握本专业新技术进展,可运用专业知识完善技术流程,以科学管理方法指导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同时具备较强的科研、教学能力。各层级护士按照岗位职责,明确上、下级义务和职责,下一层级协助与配合对应的上级,上级对下一级进行护理干预和指导培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护士均需进行专业学习,加强专科业务培训,对学习内容每月考核一次,未达标者由上一层级护士进行重点指导与监督。1.2.3改进弹性排班模式管理岗中分别设置负责规划、调配人员工作、急诊手术调配工作、特殊器械、物品管理及记账等工作的人员。白班、晚班分别设值班组长,白班组长负责晨间卫生检查、手术房间、人员配备等,晚班组长带领护士完成夜间工作职责、急诊手术配合等,分工明确。白班分主班、辅助班,晚班实行5人包干制,1个月轮换,责任组长参与交接班。以患者需要、工作量大小为排班依据,工作量大时增加人员,工作量小时适当减少人力,使连续工作时间较长护士得到充分休息,严格记录手术、加班时间,给予调休。1.2.4岗位与绩效挂钩绩效考核与薪资分配原则为:岗位权、利、责结合原则,按岗定酬,向险、累、脏的岗位倾斜,对责任组长、带教及夜班护士予以合理补贴。护士长组织考核小组对护士进行每月考核,内容包括护理完成工作量和质量、医生和患者满意度、岗位工作性质与强度、纪律、出勤等,同时结合工龄、职称、学历等,进行综合考评。1.3观察指标①护士工作满意度:采用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MMSS)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福利待遇、同事间关系、排班、工作责任感、工作被认可、家庭与工作平衡、发展机会、社交机会。采用5级评分法,从1分到5分,满意度逐渐提高,均数3.03工作满意的最低指标。②选取30名医生和100名患者分别发放内部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80分以上为满意,满意数/总数×100%=满意度。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α=0.05。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以(χ±s)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观察组MMSS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明显更高(P<0.01)。2.2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3.33%、95.00%,对照组分别为73.33%、86.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工作节奏快,其护理工作不仅是手术配合,更是整体业务运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手术室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决定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与性质,对护理质量要求也更高[3]。护理人力资源是以体力、技能、经验等形式依赖护士个体而存在的,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和绩效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以往手术室常规管理模式更关注对护理工作的合理安排,而缺少对人的因素方面的考虑,未能重视对护理人员合理的、有效的、激励的岗位管理方法,致使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积极性及护理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岗位管理是通过科学的岗位分析、设置、监控及评估等一系列过程管理,实施因岗择人,达到人与人、人与岗间的最佳配合,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4],本研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进行岗位管理,其作用有:①护理管理模式会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满意度及工作态度和效率,合理设置岗位,安排护理人员工作与作息,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其潜能,提高积极性,从而提升护理效率与质量[5]。②专科护理、层次分级及教学培训等,利于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与科室、医院共同发展[6]。③体现了整体护理观,增强医护沟通与配合,使工作氛围和谐,效率提高。④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有效服务,实现了无间隙护理,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和患者的认同感。⑤建立了与岗位性质等紧密相连的绩效与薪资机制,明确了各岗位的行为、责任及利益主体,护理人员绩效意识增强,利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与专业价值[7]。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MM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3.33%、95.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体现了岗位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实践中的优越性。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岗位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积极医学期刊分类性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作者:傅芸 俞惠 朱钱旋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