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情感投入
摘要:语文是一门情感科学,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朗读教学也不例外。本文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为例,简要阐述了几种在其教学中采用情感投入方法进行教学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情感投入;策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是语文阅读教学和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增加情感投入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文章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相对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
一、心入于境,读出作者的情感表达
朗读要入情,指的是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然后用表情表现出来,提高朗读表情的运用[1]。朗读要体现出文章的基本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向学生说明具体的语文运用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方法的运用的时机和具体运用的技巧,该怎么读,什么时候读,什么时候不适合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地去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进行语文文章学习时,即能够得到感情的学习,又能够得到理情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理解地去朗读文章,而不是机械地去模仿。例如在朗读《秋天的味道》这节课时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多练,然后利用音乐、图片、实物等工具创设情境,例如将枫叶、银杏叶、秋菊等代表秋天特色的物品带入课堂,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秋天的味道”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沉浸在秋天的氛围中,然后引导学生从“秋天有什么特色?”、“秋天有哪些物体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你们觉得秋天的味道是什么?”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深思,然后让学生能够沉入到文章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带着欣赏和感动的色彩去朗读文章,能够带来更好的朗读效果。
二、情会于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悟
对文章情感的学习最终体现在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上,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情感投入时,要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让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体现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语文不是无情物,作者的思想就蕴含在文章的句里行间,只有深入地去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处的思想。例如在学习《永远的丰碑》这节课时时,老师可以向同学讲述一些影响巨大的丰碑故事,如“火烧邱少云”、“黄继光以身挡弹”、“红军长征”、“飞度卢沟桥”等等抗日战争中涌现的一批批、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然后将同学们带入到这种钦佩的情感中,在通过问题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中心思想,如“丰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这些事为永远的丰碑?”、“现当代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称为永远的丰碑的?”等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朗读,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情感融入到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学习和理解中,能够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形成更好的思维线路,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读出疑惑,实现朗读与阅读教学结合
朗读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应该加入自身的情感,如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问时将这种疑问在朗读的语调、语序中表达出来,能够更好地与文章进行互动,也能够让老师和同学更加清晰地了解你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困难,进而采取更适合的措施去帮助你解决这些疑问,实现语文朗读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和阅读学习效率。例如在朗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文章时,学生可能对“这个题目什么意思?”、“铁球同时着地有什么奇怪的?”等问题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大家都知道铁球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为什么它能作为一篇文章出现在这里呢?这两个铁球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时落地的?去读读看。这时学生再进行朗读就会特意地去注意这些问题,然后跟心中的疑问进行对比,解决这些问题,在不能自己解决的情况下,也会更加清晰向教师提问的题目,这种将疑问带入朗读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读出个性,发展学生的朗读特点
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再将这些方法通过自己的方式延伸、发展,进而形成一个个特点有趣的“人才”,语文朗读教学也不为例[2]。学生在学习朗读技巧的同时,也要根据自己个性的特点来改变和发展朗读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的特点,如有的同学擅长诗歌朗诵,有的同学适合童真朗诵,这些擅长与不擅长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学生的朗读习惯和语言运用技巧,如性格活泼、机灵搞怪的学生比较喜欢运用轻快、多变的语调进行朗读,而喜欢抒情的学生则喜欢根据情感的变化去朗读,教师和学生们都不必去强求朗读方式的统一,根据学生的特色,让学生读出个性、形成自己的朗读特点才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情感投入的根本目的之一。为了促进学生的这种个性发展,教师要适当地改变朗读的评价方式,如以增加文章朗读的吸引力、特色和变化为朗读效果的一个评价指标,能够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投入教学,要从让学生从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开始,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在句里行间赋予的感情,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投入学习,还需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文章情感融合,例如在学习文章产生疑问时可以在朗读的语调中将这些疑问表现出来,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来发展自己的朗读个性,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朗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金菊,文静.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情感投入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2016,(02).
[2]梅海涛,周明.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情感投入问题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育(小学版),2015,(16).
作者:曹建伟
第二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况分析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贯穿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的目标中。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写道:“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这句话是说,学生上课除了认真观察、留心去记之外,还要用口多读,用耳细听。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课文,形成语文阅读能力,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尤为重要。因此,朗读是语言实践的一种最为重要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朗读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始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如今大部分小学都设置专门用于练习朗读的早读环节。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也会加入朗读环节,或全班齐读,或分角色朗读。可以说,用于朗读教学的必要时间已经得到了基本保证。但笔者观察到,现阶段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二、现阶段小学朗读教学的不足与改进意见
(一)思想认识缺乏全面性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理解较为片面。一些教师简单地把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过渡或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朗读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间,在学生还没来得及把课文读完,就示意学生停止阅读,进入下一个教学程序;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时没有注意倾听,只是作为一种形式走过场;还有的教师将学生朗读仅仅作为思考下一步教学程序的过渡和缓冲;有的教师安排的课堂朗读形式过多,一会儿是自由朗读,一会儿是小组朗读,一会儿又是个人朗读。虽然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读得也热火朝天,但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这样的语文课确实没有忽略朗读教学,然而学生并不能从这样的朗读中获得长进,教师和学生对朗读的热情反而日渐减少。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片面理解必然会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仅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评价,从而形成完整的朗读教学过程。
(二)朗读评价缺乏针对性
朗读评价是朗读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用语常常停留在“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等一般性评价上。朗读水平因人而异,学生从模糊的朗读评价中不能明白自己的优劣所在,更无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整体思想感情的把握。因此,朗读评价需要具有针对性,体现层次性,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语言应该具体准确,如“听了你的朗读,我们都感觉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下次你能读得更流利就更完美了!”此外,除了传统的教师点评,也可以采用学生点评、教师总结的模式,让听的同学也能有所收获。
(三)感情把握缺乏合理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首先要求正确无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掉字,不添字,不读错字,然后要求读得流利。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要求学生要有“有感情”地朗读。当前流行一种“读书腔”,让语调忽高忽低、忽轻忽重、忽快忽慢,拖腔拖调,肆意矫情,以为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实则让人听后感觉刻板可笑。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的要求,这也是新课程对朗读教学现状的纠偏。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朗读才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精华及情感态度,从而学会用合适的语气和语调朗读,让情感自然流露,用朗读来正确表达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
(四)阅读的方法、形式选择缺乏灵活性
朗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放声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朗读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齐读、领读、比赛读、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对手挑战读、带着文后问题读、模仿录音读等。但如今大部分教师仍喜欢以齐读为主的朗读形式,齐读确实可以制造浩大的声势,可以有效烘托课堂气氛。但长时间的齐读,学生容易厌倦。朗读形式五花八门,不同的朗读形式功能不同。在朗读训练中,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可以使学生保持长久的朗读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变换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当需要激情引导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适宜采用范读的方式指导;有时采用让学生领读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给了教师充足的时间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自由朗读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有利于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形式,合理地选择各种方式,才能让朗读教学的效果最好。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时期,而语文能力是学习其它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朱自清在《论朗读》开篇就说:“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着重要的位置。”只有认识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改进现阶段朗读教学的不足,朗读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让学生理解语言内涵,增强语言能力,感受语言之美。
作者:章苏爱 单位:青田县温溪镇第二小学
第三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朗读能力的提高也增强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很多学者都在关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一个热门话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困境;解决策略
1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与改革,许多语文教师就意识到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于是很多教师就片面重视朗读,忽略朗读教学的整体性,这样的课堂表面上有互动环节,但实际上是把一堂活生生的语文课上成了朗读课,使一节语文课失去了实在意义。所以,彼此对话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这样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完全参与其中。因此,朗读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中。1.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指引我们去学习某件事物最好的导师。当我们热衷于某件事物并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潜心研究它甚至将它融入到我们的骨髓里。朗读的兴趣一旦提升,学习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相反,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其学习就失去动力,学习成绩就会下降。1.2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小学语文朗读课堂实践来观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实际上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知与品位的一个过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儿童的思维,让学生在朗读的海洋中尽情的遨游用心去体验朗读带来的那份喜悦。1.3引导听说读写的综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通过增强小学生朗读训练,培养孩子对文章的感知和语感,提高小学生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使小学语文的基本目的得到实现。
2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发展现状
发展小学生的语言水平是语文朗读教学中最根本的任务,语言是由非常复杂的语言系统构成的,我们不能让孩子从概念上去理解语言,而是用内心去感知。2.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实施的形式在目前的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小学朗读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自由,真正实现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尽情的朗读去从文本中陶冶情操,寻找快乐。2.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困境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思想没有得到更新,仍然对语文教学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从而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教育观念必须得到革新,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2.2.1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采取在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这些朗读形式表面是使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朗读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朗读形式下,学生的积极性怎么会提高呢?2.2.2小学生朗读方式缺乏专业指导现如今的小学朗读教学质量之所以没有明显提升,教师对学生缺乏专业的指导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许多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并不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当然朗读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让其掌握方法进行朗读训练,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漫无目的,一味盲目的朗读。2.2.3语文课堂上对朗读教育的不重视朗读教学实际就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他们彼此之间是心灵的沟通。如果没有朗读,教师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掌握程度,也无法了解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程度,只能靠自己的猜测去衡量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中就失去了主体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权利也受到了侵犯,学生也不能畅所欲言地表达对文本的真实理解与感知。
3提高小学朗读教学质量的对策探索
高质量的朗读教学,高标准的朗读指导,对朗读教学的高度重视以及朗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增强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是深入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3.1树立小学生全新的朗读教学观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的自制能力比较差,他们活泼好动,很难对自己进行自我约束,他们的朗读训练主要是靠教师来进行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比较充分的,他们朗读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的。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只有多读多思考,学生才能深入课文,领悟文中的要领。所以,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朗读,培养他们朗读思考的综合能力,能自主领会文本核心要领,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3.2因材施教,保证学生朗读时间。在小学语文朗读课堂上,教师应把朗读时间充分交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朗读空间和自由,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要求学生把文本中的每个字读清读准,培养学生自主朗读的习惯,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富有充沛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出作者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由于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是需要人去感受的,学生只有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出作者的情感,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才会达成共鸣。3.3教师注重合理安排学生朗读时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年级、学情以及每节课的侧重点合理地安排学生朗读时间,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朗读,并且能够定下心来完全投入到朗读当中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习惯要严格要求,必须要讲普通话,将字音读准读清,不能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的去朗读。学生进行自主朗读时,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学生就好比是水中的鱼儿,让他们尽情地饮水尽情地遨游。3.4教师选择优化朗读训练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开展小学生朗读训练的第一步,接下来该考虑的是如何提升朗读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如何将朗读训练落实在实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朗读的内容和时间,不能浪费课堂中宝贵的时间。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应采用多读多思考的模式,将朗读教学贯穿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扩大朗读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朗读时安排学生要加上必要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将课文置于生活实践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朗读训练的欲望。为了提升朗读训练的实效,教师在学生参与朗读训练之后要做好合理、科学的评价,一方面肯定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朗读训练之中。
参考文献
[1]张连元.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的诵读教学(第一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2):20-21.
作者:李宏生
第四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结合当前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希望对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但是,经过统计,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让人担忧。
一、基于新课改的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缺乏参与感在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语文课堂中已经随处可见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保证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文字、图像以及声音,能够满足学生的感官刺激的需求。但是,这样的背景下,经常出现教师的鼠标不离手,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都在屏幕上的情况。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自然没有阅读的乐趣可言。2.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部分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读,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就具有一定的主动权,能够进行相应的朗读活动。但是,部分教师的做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说:“下面是阅读时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课文阅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根据教师的要求,教室中立即呈现出热热闹闹的情景,而教师并没有给予任何指导,这种随心所欲的阅读方式收效甚微。如果学生养成了不正确的朗读习惯,教师就难以纠正,造成严重的后果。3.朗读流于表面在实际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仅仅是在教师的命令下进行阅读活动,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阅读,往往很难带着真实的感情,尽管表面看起来非常认真,但学生的阅读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4.朗读评价缺少针对性为更好地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称赞。比如,“你真棒”“不错”“非常好”。尽管学生需要鼓励,但是,这些没有任何帮助的“廉价表扬”并不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兴趣。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分析与思考
1.通过读练结合进行广泛朗读具体的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考虑,结合他们的心理发展以及认知水平,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朗读活动。朗读训练在小学每个年级都应被充分重视。在具有一定的朗读量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这样就会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进行朗读,并灵活采用各种方式,以保持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2.利用读导结合开展充足朗读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的生活入手,积极进行课文情感的灌输,保证学生能够完完全全投入课文之中,充分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朗读才更有效果。这里通过《放风筝》中的前两个自然段为例进行说明。比如教师通过询问的方式,问同学们:“有没有放过风筝?”然后,询问他们当时的心情。这样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就能很快地跟上,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的朗读,就能更好地体会出感情,理解课文的意境。3.进行读思结合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较为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而不应只流于形式,片面追求课堂热闹的气氛。在阅读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用心去思考。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阅读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走入课文。4.注重读评结合 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应该将层次性在朗读评价中进行体现,也应该使用具体的评价语言。比如,在进行《秋天的图画》的讲解中,在阅读完第一自然段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点评。一位学生说道:“她读得很流利,声音洪亮,可是我觉得没有感情色彩。”这时,教师应该进一步追问:“你能带着感情色彩,再去好好读一遍这一段吗?”在这样的引导下,这位学生将很乐意进行阅读。阅读完毕,再请其他学生点评,有位学生说道:“她读得非常有感情,还配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收到很好的朗读效果。
三、结语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重点就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活动开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探索措施,希望给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齐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
[2]韦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新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3(2).
作者:杨联结 单位:宁东管委会宁东第一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而朗读又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用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普遍重视度不足,而且在时间安排和考核评价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缺失,进而导致朗读教学的开展,并没能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下面,本文结合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对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作具体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优化措施
随着教学现代化的不断开展,素质教育的大力盛行,有效教学的理念在教育者眼中越来越受到青睐。而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则是语文阅读中所占的重要部分,有效的语文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基础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往往是在课堂上进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做好课堂朗读教学,这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其实就是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在朗读教学中,无论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如何,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朗读转变成为学生自己掌握的知识。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都处于未成年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做好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才能够真正保证学生语言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老师是课堂上的重要引导者,所以老师只有保证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许多老师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许多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还严重打击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得许多学生对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失去兴趣。其次,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仅仅注重朗读教学的数量,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许多语文老师则只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最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体现;语文朗读教学中,老师往往会规定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步骤,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会让学生齐声阅读文章,阅读结束后,老师才会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朗读教学中,而且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刻。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在朗读教学中不断丰富课堂内容首先,老师要想从根本上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结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而制定出尽可能符合教学现状的朗读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起学校的教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朗读空间。其次,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还应该实现不断延伸,而且在延伸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教材,而且保证朗读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而体现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充满兴趣,进而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语文来时也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如此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二)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思想和阅读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文章和语言的理解,并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朗读完后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完成学习意境和学习情境的构建,如此,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才能够不断提高。例如,《少年闰土》就是小学阶段的所学课文,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就是画面感较强,而且文章结构也比较严谨,学生读后如果能够正确进行思索的话,那么学生脑海中就能够形成一幅生动有效的童年画面。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则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其他学生则闭上眼睛静静的思考和想象,如此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三)及时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及时的改进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把时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应该适当提高,而且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应该让其自由支配,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其次,老师一定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要及时转变课堂身份,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只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而不能够指挥学生去学习,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最后,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盛行,老师也应该优化教学方案,适当延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则做好监督工作,进而保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目的则是实现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朗读教学的教学质量,要结合学生现状,进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如此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子静.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01).
[2]郑如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解决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5,(04).
[3]刘雪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4]卓嘎.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7).
作者:李建文
第六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是一门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学科,需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大概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对教学的内容有一个掌握,同时也对语言进行了实际的运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语言。而目前,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质量较低,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因此,对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
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式以及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反复多次的朗读才能更好的掌握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教师缺少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能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再加上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的单一性和枯燥性,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教学效率较低,因此就应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笔者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出发,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缺乏对朗读教学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练习,但是教师只是将这一练习作为让学生大概掌握和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手段,作为课堂讲解的一个跳板,其给予学生的朗读时间非常少。这样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说明了教师对朗读教学缺少应有的重视,教师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朗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使得朗读教学的效率无法提高。2.教师缺少对朗读教学的指导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有的教师甚至只是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对文章进行熟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留下朗读的时间,更没有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得学生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去朗读课文,使得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朗读问题,而教师缺少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的情况也直接导致了朗读教学效率的低下。3.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单一枯燥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不断的对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和枯燥,使得学生对阅读教学缺少应有的兴趣。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运用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只是单纯的完成朗读的任务,只要掌握文章的大意即可,这样单一和枯燥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无法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朗读教学的层次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训练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应该将朗读内容进行由少到多的安排,通过有层次感的朗读教学设计来让学生逐渐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应,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朗读教学的内容,达到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对《少年闰土》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将文章分成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根据层次的划分分别进行朗读,并在朗读之后总结出这一层次主要描写了什么,这样的朗读教学不仅仅让学生更好的文章进行了朗读,同时也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就是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每一篇文章的朗读均有若干个学生合作完成,每个学生朗读一部分或者是按照角色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朗读的安排,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在对《为人民服务》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同桌或者是前后桌的方式进行组合,将文章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一个学生进行分别朗读,看哪个学生朗读的更好,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更好的完成朗读教学,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3.通过不同文本训练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课本中教学的内容有很多,其包括的文本类型有诗歌类文本、叙事类文本、说明类文本以及童话类文本等,每一类文章的朗读方法和模式均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给予不同的文本训练。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以及模式来让学生进行不同的朗读练习,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对《一件小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按照叙事类文本的朗读方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对《女娲补天》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按照童话类文本的朗读方法进行朗读,教师应该对每一类文本均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每一类文本的朗读方法,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朗读课文,同时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4.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就应该让学生整体的感知课文,学生只有在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富有感情和激情的去朗读课文。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先让学生去感知文章的感情和中心,之后让学生带着与作者一样的感情去朗读课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例如,教师在对《祖父的园子》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进行文章的初次朗读,并让学生总结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之后教师对文章的情感进行总结,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与作者相同的情感再次朗读文章,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对文章进行朗读,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而要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就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对教学的手段进行完善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其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海霞.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28):175-176.
[2]李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437-438.
作者:杨红月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小学
第七篇: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常见的教学方式,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运用虽广,但在技巧与效率上却并却未得到过多的关注。在技巧方面,朗读有领读、跟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在课堂效率上,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培养相应的语感,能否对课文内容有所熟悉,能否通过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这些都反映着学生朗读的效率,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希望通过朗读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语感;课堂教学;朗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朗读教学做出过明确的肯定,指出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感培养的作用,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事实上,语文朗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朗读的作用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但在对朗读技巧的探索上却不够。这也是朗读教学长期处于附属地位的原因。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朗读教学进行探索,用实践经验补充和完善理论,对于教学工作的推进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进行基本介绍的基础上,对如何推进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发展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为日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做出有益的启示。
一、什么是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所传递的感情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具有多种形式:集体朗读、个人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根据语文朗读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在当前语文朗读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师将朗读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或者一个环节,往往一笔带过,对于朗读的质量、朗读自身的作用探索方面都没有加以重视,甚至不进行任何点评。也正因此,语文朗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没有实践上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课堂朗读中往往只是按要求完成朗读任务,教师没有为其布置实践目标,学生通常口到心未到,未进行思考,也未能得到进步,朗读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没有真正发挥教学作用。
二、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性思考
(一)在朗读之前进行听读的欣赏在运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录音使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渐走入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进入文章的感情世界。在自己朗读之前先进行作品的欣赏,是在朗读之前的预热,将学生的情感状态渲染到最佳,尽最大可能避免学生直接进行朗读过程中产生的“口到心未到”的情况。教师在选择录音时要选择标准的富有情感的录音,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带着问题朗读当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就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一次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到课文的讲解与分析过程中,这样的安排形式,转折较为生硬,有些学生还未从朗读的感动中走出来。或者还未走进朗读状态,就被强行带出其中,那样,朗读的意义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为学生设定一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朗读,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脑”与“口”相结合,当然,朗读不能只进行一次,在不同的朗读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初次阅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思考问题,例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分为哪些部分等,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关注到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将朗读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在深入阅读阶段(通常为第二、三次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深入一些的问题,例如,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此时经过前面几轮朗读的渲染,学生已经对文章有所了解,并且通过自身感受逐渐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此时回答问题能够做到“火候刚刚好”。在结束学习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以提高课堂气氛。(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建构情境朗读本身就是学生与作者最直接的接触方式。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提供视觉、听觉方面的背景。例如,运用多媒体设备摆放课文中的场景图片,或者通过动态的风景,使学生在无意间也仿佛置身于文章设定的情境中;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一些背景音乐,以丰富课堂效果。事实上,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能彰显新课改变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真正地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推动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朗读教学仍需探索的问题。朗读教学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大量的阅读教学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朱叶.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知识文库,2015,19(9):61.
作者:温婷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六小学
第八篇:朗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既要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又要传授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将这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学好。朗读教学法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朗读教学法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实施策略,并指出了朗读教学法的运用意义,希望能够通过此种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法;教学意义;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老师要结合所授的语文知识,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教学法,培养自身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所以,朗读教学法是语文阅读教学之关键,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及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才初步接触朗读,往往不了解朗读技巧,甚至对于文章的感情以及思想都没有清楚的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给学生进行朗读示范讲解,学生通过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朗读技巧。例如,在讲授《狮子和鹿》这篇文章时,老师在让学生朗读之前,先给学生示范朗读一遍,就拿“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这一句来说,老师用一种自豪、骄傲的语气,让学生感觉瘦鹿对自己满意身材的称赞,再由学生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老师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纠正,让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朗读技巧,从而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组织朗读活动,提升学习兴趣
朗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积累文学知识,提升语文修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朗读活动,找一些课外的散文或诗歌,让学生在教室或其他地方朗读,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朗读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了解别人的朗读方法,从而改正自己朗读中存在的不足,提升自身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选用适宜之法,鼓励学生朗读
因为一些学生语文基础差,心里总害怕自己读不好,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怕朗读被别人嘲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来鼓励这些学生朗读,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朗读过程中的音准问题及朗读语气感情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向学生描绘了桂林的地理面貌,告诉学生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相映生辉的好地方,有着超脱凡尘隽秀与清新,是多少天涯游子梦想的归宿;然后再说每个孩子心灵深处都有一片神圣不可侵犯的净土,那便是孩子心中的山水之地,我相信在山水之地生长的孩子,必然也有很深的感触;接下来我们邀请他来朗读这篇充满浓浓山水情的《桂林山水》吧!孩子略显动容,羞涩地站了起来,那是一位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即使他普通话不标准,有点怯弱和自卑,然而,他认真地、深情地朗读了这篇课文,就像在向我们分享他那充满魅力的家乡,那美丽的山水便是他童年的全部记忆。我和同学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给予他应得的热烈的掌声。
四、爱的评价是一种鼓励,一种情感
对朗读的好坏区分是一种艺术界定,所谓艺术评价,按朗诵者表达的情感,体会到的意境来评价,而不是从语法、语义等固定规格和形式特征来考核。当然,这种方式相对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朗读评价可分为两种,其一就是艺术性的,其二则是激励性的。所谓艺术性就是不给学生定型,依据学生对原文本的感触和理解程度来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理解文本。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在对学生朗读结果的评价上大致是鼓励的,从学生的朗读中去发掘学生朗读的个性化特色,进行肯定与赞扬。在学生未凸显的部分予以启发,拓展学生思考的维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在教学活动中,创新是关键,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研究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预设灵活处理课堂生成;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朗读引导,学生也会主动去配合老师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三部曲”探析[J].考试,2011(7).
[2]朱丽娜.对加强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作者:耿仲平 单位: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丹林小学
第九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兴趣研究
摘要:新课改之后的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在普通话朗读课文方面都做出了强调。朗读对于小学生阶段的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促进学生形成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朗读方面却是有着很大的不足,大多数的教师偏向于分数上的追求,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其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够促进小学生注意力的提高。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注意力不够集中,而朗读的发声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系统,保持对于阅读文章的持久性。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当前的朗读教学来看,我们可以从很多专家和教师身上汲取经验,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促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不断优化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和认知也就不相同,所以,其朗读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朗读计划,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优化朗读技巧。
一、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形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地观察就可以发现,当学生对于某一项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那么该学生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力,通过各种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当学生在某一项活动过程中表现良好,受到教师的表扬,接下来就会对于这个活动产生兴趣,进而表现得更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相反,如果缺少了兴趣,那么也许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会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朗读兴趣较低,这就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较低,对于文章的理解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从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着手。教师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一个非常有效的鼓励。身为学生,在其内心总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者表扬。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特定的朗读教学计划
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都不可以忽视。教师都需要强调学生用普通话,清晰流利地朗读。总的来说,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朗读特点如下:1.低年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词汇量的积累还不够多,对于句子的结构并不熟练。新课标指出,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借助课文中的图画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记忆阶段的黄金年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读直至背诵。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更多的内容是一些儿歌、童话或者寓言等,情感性和音乐性都较强,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朗读。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适合直观地感受课文,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地少在情感上进行干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2.高年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书,他们的语文水平,不管是在知识积累还是在语言理解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且词汇量也相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充。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在默读或者浏览文章,但是依然不可以忽视朗读的作用,需要教师指导如何处理朗读和默读之间的关系。并且随着年级的提高,说明文和记叙文逐渐地多了,一些比较复杂和优美的句子也逐渐地多了,这就需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此进行重点和反复的朗读。
三、根据文体的不同,恰当地运用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课本总共十二本,文章的题材内容多样,涉及童话、语言、诗歌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做出不同的指导。整体来看,主要有以下的几种:1.童话和寓言这种题材的文章大多是集中在低年级的课文中,通常都是根据一个故事来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是童话还是寓言,对于人物的刻画都比较鲜明形象,并且每一篇的人物都是在两个以上,大多是小动物。所以,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方式来进行想象,更加容易分辨事物的善恶。2.说明文这类文章在小学课本中并不是非常的常见。在朗读这类文章的时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快速地在文章中搜集到有用的信息。在朗读的过程中,语气需要平缓,情感因素在其中所占部分较少。3.景物描写类这类文章在节奏上相对缓慢,并且注重语言的描写,时而舒缓轻松,时而紧张起伏,对于朗读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首先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在声音中再现画面,在朗读中感受风景之美。4.诗歌在小学的朗读中,诗歌可以说是最适合学生的一个体裁了。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或者是儿童诗等,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性和节奏感。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文体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部分,是我们理解作者情感和意图的重要途径,需要广大教师和专家共同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张立.重视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J].中国教师,2006(3).
作者:张莉 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六中学
第十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对策分析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认字和语言能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锻炼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为今后对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学生学习视角分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朗读的能力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学习;视角;语文朗读
一、前言
学习是对知识的一个积累的过程,对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可以有效帮助自身全面发展。所以,在语文学科中的学习,可以有效地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学生学习视角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放学生的视野,树立良好榜样。学生学习视角朗读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以新的视角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阅读方式,利用课内外的阅读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而有趣的阅读材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分析学生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对策
(一)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以丰富的课堂互动环节形式,使得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为学生展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小学生生性爱玩,很难能坚持集中精神听讲一整课,这个时候学生就很容易对课堂产生疲惫和厌烦,教师要适当地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设置课堂互动环节,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一讲一问”的互动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中《荷花》一文,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学生播放关于荷叶的有关微视频或者是音乐等,让学生们欣赏,再简单的为学生播放一段课文中一段内容的相关音频,让学生模仿音频人物是如何朗读文章的。除了课上与学生互动,课下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展开互动,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这样的互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可以像培养一样指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快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朗读的兴趣。
(二)注重朗读引导
小学生天性爱玩,学习观念不重,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朗读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全都取决于教师上课方式还有课堂内容,教师在第一时间就要积极的引起小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以及注意力,比如四年级下册课文《走,我们一起去种树》,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可以先学习生字、生词;第二课时安排学生分段阅读,背诵课文。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文中介绍到哪些植物,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每一个人朗读一小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展开有效的互动学习,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中,轻松完成朗读,给予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同时还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对文章的大意有一个了解,激发学生对朗读语文的兴趣。教师亲身示范朗读文章段落,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朗读方式,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到朗读语文的乐趣,学生从此更加愿意将时间投入到朗读文章中,所以,教师要积极做好朗读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三)重视培养朗读技巧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小学生不会自己总结朗读技巧,也不知哪些称之为朗读,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刚刚学习朗读,学生对于朗诵快慢、停顿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把握,加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容易出现一板一眼的不带情感的朗读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朗读,告诉医学论文代发学生遇到句号和逗号、问号时的语气以及停顿时间,使用灵活的方式为学生们展示,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比如,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文朗读中,一首诗歌,朗读的语气要饱含情感,特别是针对朗读较为机械化的学生而言,要帮助其学习情感方面的表达。同时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文中都提到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你们见过吗?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熟悉度,将学生引导到诗中的世界,这样再次朗读才更有情感。课堂上发现朗读不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纠正,比如,语速过快、吐字不清晰等,教师要耐心的指导正确的读法。
(四)丰富朗读教学方法
立足于学生学习视角对小学语文朗读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同时要教学方案符合小学生好玩、天真浪漫的性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对语文朗读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游戏引进课堂学习中,有趣的课堂活动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语文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分析问题,结合他们当下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游戏组织演讲比赛或者是朗诵比赛等,为他们设计丰富的朗读活动。同时,设立奖项,可以获得奖品和奖状,激发他们的竞争力,不断鼓励他们多朗读,从而有效培养他们对朗读的兴趣以及激情,体会朗读带来的快乐,不断的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三、结语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朗读是属于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进行朗读,并在课后问他们对朗读文章的了解以及感受,学生的表述与文章大意脱离不远即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这对于提升学生朗读参与度有促进作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瑰瑰.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4(3).
[2]张林.从学生学习的视角谈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15(17).
作者:居向瑜 单位:江苏省沛县鹿楼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