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档案资源作为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的可行性
(一)档案资源是历史文化教科书
档案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一个个档案馆就是一部部反映民族、时代和地域的史书。对青少年来说,档案馆是一部生动、形象、立体的教科书,档案馆的实物资源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是历史的足迹和沉淀。这种直观的教育和相关的陈列展览相配合,使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达到课堂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档案教育实践活动虽不像课堂教学那样系统化、规范化,但它与教学理念的契合,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教育强调系统性和理论性,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尽管学校想方设法地利用模型,图表以及实验进行直观教学,但可以利用的形象教材毕竟十分有限,而档案馆则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万物具象的“图书馆”,民族记忆的殿堂,从社会历史、自然生态、文化艺术到科学技术,从古老的石器到宇宙飞船,从中华文明到世界风情,都可以在档案馆里得到反映,全国档案系统收藏的各类实物、图片、视频等对青少年来说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引发幻想的天地。档案藏品具有综合性、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都能找到与中小学教学的契合点,是历史、文学等学科的实物教材;档案藏品又具有丰富、真实、稳定的特点,可以充当学校素质教育永久性的资料库,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并编入教学计划;实物档案具有可视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档案馆可以提供开放性教学场所,是学生步入社会,进行养成良好行为教育的阵地。[2]
(二)档案资源能够激发学习的欲望
档案教育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激发学生对历史、科技知识的爱好。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档案史料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为他们间接观察历史、再造想像创造条件。如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档案的载体呈现了不同的状态,即从龟甲兽骨、竹简木版、泥板、纸草、金石、贝叶、桦树皮、蜡板、羊皮纸、缣帛,到纸张、胶片,再到磁带、软(硬)磁盘、光盘。这些精美的实物藏品比任何文字资料和图片更能满足学生好奇的天性,更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由此会触发思想的火花,当一个个的“为什么”在脑中显现的时候,学生们原始的好奇心会逐渐转化为内在的求知欲。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命题。开展档案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档案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拓宽知识外延,运用馆藏档案验证历史,通过馆藏资料研究的新成果、新知识,来观察、思考、解析问题,事实证明,这是可行的。例如,对于我国“为什么在古代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到了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可以证明:清宫涉及到天文、地理、物理、机械、钟表、医学等六大门类仪器是从国外传入的,有些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制作,有些是清宫造办处自制的。这些科技仪器有的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作一些实验,有的在完成了现实使命后就收藏起来了,最终都作为宫廷礼器列入《皇朝礼器图式》、《大清会典》,成为一种文化或等级的象征。[3]从史实中,学生可感受到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正是因为受到封建观念的束缚和封建统治者的压制而落后,对于上述问题也就会有正确的认识。对于“为什么四大发明在中国本土未被合理利用,未能像传入欧洲那样取得巨大的革命性的作用?”“为什么中国古代先进科技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这类问题,学生们也有了答案。由此可见,通过类似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实践活动,学生将“个”的知识概括成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类”的知识,再以此融入到个案的分析、解决中。在不断的分析和综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与发展。[3]
(四)具备文化传播和教育功能
档案藏品既生动形象,又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巩固和印证课堂知识,又可以陶冶思想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体验到一些书本上体验不到的感受。由于档案教育具备直观性、临场性、生动性和寓教于乐的基本特点,就使档案馆在配合学校素质教育当中,如在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试想,如果把原来在课堂上讲的地方历史课改到档案馆的历史展厅中进行,把抽象的历史知识传授变成身临其境地“漫游历史长廊”;又假如将自然课、科技课的有关内容放到科技等专业档案馆去讲授,把枯燥的说教变成学生们的动手试验和参与,这样学习的氛围和求知过程会变得更加愉快和刺激,同时也使教与学的关系变得融洽、协调。[4]档案教育基地不仅可以举办展览、观摩活动开展教育活动,而且具有通过数字化档案馆展示藏品信息的文字、图片介绍和视频、音频的优势。可以利用数字化档案馆提供远程信息检索和专家咨询服务,使教学摆脱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时空限制地组织和实施各类教学活动;并利用档案馆藏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关的教育模式设计和组织,以充分调动和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5]数字化档案馆还能拓展人们的知识面,如用虚拟技术实现时空转换,将现代人引入浩渺的历史空间之中,进而体验历史、感受历史。[5]总之,把档案资源引进到实践教学中来是可行的,也是大有可为的。
二、建设档案教育活动基地的措施
档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必须以“社会即学校,实践即教育”为理念,以档案教育为特色,探索“馆学合作”模式,不断拓展教育载体,创新基地运行机制,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青少年档案教育社会实践乐园。
(一)开发档案资源,建设特色实践基地
档案社会实践基地应以“资源开发服务教育”的理念,积极发掘社会资源,充分调动行业力量,努力开辟和拓展实践阵地。一是开发馆藏资源。档案机构要立足馆藏,开发特色教育资源,如通过发掘、规划、合理布局,举办档案史料展、档案文化长廊、名人档案展、城市新老照片展等,以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电教馆,编制档案教育专题片等形式,开展档案文化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二是延伸教育资源。档案教育基地可以充分利用收集渠道,以及与各级档案机构的联系优势,充分挖掘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宽教育内容,延伸教育渠道。如把从本地走出去的模范人物或国内外有关反映本地区重要事件的档案资源整合进来,作为爱国、爱家乡教育的素材;将反映本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和建设史料,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作为了解家乡历史、感受辉煌成就的素材;通过实习、观摩、讲解、与学生互动交流等形式,把档案历史文化渗透到学生幼小的心灵之中。
(二)丰富活动载体,开辟课外活动乐园
要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围绕“爱党、爱祖国、知家乡、爱家乡”等主题,突出思想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及实践性,精心设计以档案教育为特点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我们的党和祖国,关心家乡发展。一是开辟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以入队、入团、入党宣誓、班会和夏令营为主题的档案教育实践活动,使他们进一步认知档案,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他们珍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意识,激励他们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准备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拓展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拍摄《城市记忆》、《档案见证历史》等电视片,使学生了解档案与科技、档案与社会发展、档案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认识。三是强化档案教育功能。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可以以档案文化为重点,开展一些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团队意识和爱国信念,引导其成为有理想、懂科学、爱祖国的栋梁人才。对此,可以将档案中的人物、事件制作成书签、彩图或画册,编写《档案教育读本》,作为档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系统的教学内容和读本。四是丰富服务手段。实践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是提升学生实践活动时效性的保证。基地要把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档案技能比赛,学生现场观摩,增加其对社会的感性认识。
(三)完善基地功能,探索基地运行模式
为不断提升基地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档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开设网络、开办展览、印制画册、制作光盘、拍摄电视专题片、承办主题活动等形式,积极宣传、展示、推介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和教育效能,打造“特色鲜明、形式生动、规范有序、服务有效”的教育基地。二是建立学校教师和档案馆联合教研模式。为了增强档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基地要与学校建立合作育人模式,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与学生们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志向、兴趣和爱好,通过沟通,确定基地的发展与建设,不断完善基地的教育功能。三是加强部门联动。在基地建设中,档案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为基地建设营造政策环境,制定关于组织中小学生进行档案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定,制定中小学生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活动考评办法,积极倡导学生参加档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四)利用数字档案馆,创设情境教学环境
以网络为平台发展起来的数字化档案馆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把视、听等感官作用集中到一体,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摆脱以往历史教学中枯燥乏味的口头说教。在实际的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数字档案馆,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数字化档案馆的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情境教育,可以让学生寓教于乐,在乐趣中学习,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数字档案馆中丰富的藏品和研究成果,知识性与趣味性紧密结合,对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极大的帮助,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综上所述,学校课程教学内容都可以在档案馆找到实践教学的素材,弥补抽象教学的不足。在这一方面,档案馆是大有可为的,对此,学校、教师和档案馆应密切合作,以期待档案教育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发挥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张维和 于立春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