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心理健康而言,很多人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痛苦,导致心理矛盾、心理纠结、心理痛苦,以至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观察、体验、经历告诉我们,心理问题的产生源于人们所秉持的价值观。个体拥有正确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能不为社会中的乱象所扰,保持心态平衡,利于心理健康。中国价值观是最先进的价值观,对心理健康具有导向、疏导、矫正、提升作用。
关键词:中国价值观;心理健康;作用
中图分类号:B8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15)05-0056-04
作者简介:陈光磊(1965—)男,山东郓城人,菏泽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生活不是漫无目的的,人的有意识的心理生活都是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的,准则的根本点就是自身所拥有的价值观。人在生活中的种种心理、行为都会受到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人的核心价值观指引着需要的方向,引导着动机路径,成为心理与行为的具体指针。在人的成长中,每人都会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相一致,那么,其心理与行为就会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反之,自身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相矛盾,人的心理与行为就会受到社会的普遍否定。人的心理与行为受到社会肯定就会产生积极的、向上的、愉悦的心理;反之就会产生压抑的、负性的、纠结的心理。不同的心理体验分别给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不仅如此,当社会主流价值观代表发展先进方向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更具有积极的心理健康意义,中国价值观的意义就在于此。
一、中国价值观
中国正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构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从古今中外汲取正确合理有益的思想观念。生动的中国人民的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我们正在构建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最先进的价值观,我国构建的主流价值观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面临的各种新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对接、结合,在有效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使之成为中国最先进的价值观,成为价值观多元时代的中国主流价值观。不仅如此,中国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将要成为代表世界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价值观。中国价值观是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的正确凝练,体现着每个中国人的内在动机,激发心理正能量。中国价值观充满昂扬向上的力量,充满向前发展的力量,富有勃勃生机。在中国生动的实践中,体现出先进性,就世界范围来说,也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优越性。具有先进性的中国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就会成为个体前进的价值观选择,激励个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发挥自身价值。
二、中国价值观的心理健康作用
1.中国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
人的心理活动要有原点,要有方向,在遇到任何现实生活需要心理过滤的时候,需要思想过滤的时候,要以根基原点为基本点进行定力的思考,所有的思考方向都是以原点为基点的,为出发点的,为始发点的。人的心理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内容来形成思想呢?需要意识形态东西,需要意识形态的东西与现实的结合。在中国,我们的思想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正致力于构建的主流价值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真正源头在哪里?答案应是不言而喻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现实,来源于生动具体的社会现实实践,社会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主流价值观新常态的逐步恢复和清晰,中国主流价值观进入“新常态”。对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正本清源,一些人回头发现,人生偏离了一直强调的中国主流价值观,原来腐败、堕落的价值观已经失去了滋生、存活的土壤。于是,人们经常听闻一些坠楼事件,尤其是官员的坠楼事件。为何在严厉打击腐败的今天,官员坠楼事件频繁发生,还有些侥幸不去坠楼的官员,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状态,精神上神情恍惚,生活中忐忑不安,在办公室里坐卧不安。少数人经受着心理炼狱般的痛苦,精神的煎熬,其家人也跟着经受心理上的担惊受怕。
为何?其中有我们都能懂得的原因,但最为深刻的原因就是世界观的总关口没有把好,就是心中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在具体的行动上,价值观发生了蜕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中国主流价值观。价值观的倾斜与蜕变,人生观出现歧路,使人生走上错误的方向。在错误的价值上走错方向,人生误入歧途,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到头来则是悔之晚矣。结果是惶惶不可终日、侥幸、焦虑、抑郁、轻生。基点没有打牢,人生的出发点就会出现问题,久之,背离了社会的要求,背离了人民群众的要求,虽然满足了一时私心,片刻欢愉,但心理上始终背负的是沉重的负担与压力,最终得到的是社会的否定,人民群众的否定。最终心理溃散,精神颓废,身败名裂。中国价值观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主流文化,同时积极借鉴了世界主流文化,已经开始主动融入社会大众文化。中国价值观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保障,也是引领个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个人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人的创新精神、自信心态,在具体生活中能够辨别批判迷信、愚昧、颓废色彩的庸俗落后文化,能够正确分析、理性批判、积极改造西方不良价值思想观念。对人生起到积极的向上的引领作用。
2.中国核心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疏导作用
十八大以前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感到郁闷,感到压抑,郁闷甚至成为一时的口头禅。有人认为当时人们存在着心理的亚健康状态,认为存在着诸如“不安,郁闷,烦闷,焦虑,抑郁”心理状态。为何存在心理的亚健康状态,人们都能懂得的一个原因是在生活中存在“潜规则”,本来能办成的事情,非得需要“运作”才能办成,好不让人气愤和烦恼。“好汉不吃眼前亏”,现实生活需要人们“机智地”应对一些不正常现象或者是腐败现象。面对潜规则与腐败现象形成的方方面面的现实网络,人们往往表现的无能为力,感到生活的疲惫,感到许多失意,甚至是对社会的失望。失意、失望构成人们压抑的心理与不良心态,导致心理的亚健康,导致精神的萎靡不振。这种心理的亚健康状态,是对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一种不自信,同时也是中国主流价值观没有在人的心中确立的结果。正确的价值观没有确立,心态就不能够放正。心态没有放正,就会感到现实生活有许多不公正、许多不公平,尤其是在衡量自己的付出与回报,衡量自己得失,衡量自己的升迁与晋升等等关切自身利益时,就会产生许多的怨气,产生不平衡心理,甚至悲观心理。通过自身认为的或者是夸大的一些负面因素,进行以偏概全的推论,产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否定,心理上总是疙疙瘩瘩,心理压抑,心中窝着无名火,消极能量得以积聚。消极情绪、消极心态、消极能量,影响着人的心理行为与心理健康。中国价值观则能转化消极情绪,纠正消极心态,转换消极能量。通过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不健康心理得到转化与疏导。那么,认同、践行中国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能起到转化疏导心理问题的作用呢?中国价值观是先进的、主导的价值观。中国价值观是在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先进代表着生机与力量,生机是新生事物的力量,是新生事物克服阻力和负能量的力量。面对许多新的复杂的情况,只要我们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会拥有生机与力量,能够抵制心理的失衡状态,抵制不良现象的诱惑。在看到不劳而获的现象时,感到不平衡,此时,你坚持勤奋敬业了吗?在看到一些人的投机取巧时,你想到了“公平、法治”最后张扬的力量吗?当别有用心之人,称赞西方的民主时,你感到心中涌动的那种朴素的爱国情怀了吗?爱国之情是千百年来培养起来的心理正能量,它能抵御西方的任何意识形态;追求公平,心中涌动的是平等的理想、信念和目标;敬业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做出贡献的个人出彩。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心理的航向奠定基石,为出彩人生奠定起点;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忽略现实生活所有影响我们出彩的一些琐事而不为之烦恼,为之纠结,为之压抑;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用心中的正能量解决还存在的一些消极的问题。
3.中国核心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矫正作用
随着中国价值观的内涵在改革开放下的日益积淀,中国价值观正在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主流价值文化的心理场。中国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人们时刻浸润于主流价值观中,中国价值观正在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准则,进而从文化层面构建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常态”。这种新常态,会随时提醒、警告、规范人的心理与行为,提醒人们什么样的心理才是符合现实规范的,才是符合主流核心价值观的。人的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知觉、到记忆、思维,在日常的心理活动中,人们感知事物,形成印象进行思维。思维的内容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及时矫正思维内容的结果。这种结果强化不同种类的需要与动机,使不符合社会规范的需要与动机得到矫正。日常生活中爆发激情,激情的爆发实际上是不良心理积聚的结果,是与自身价值观念相冲突的情况下,在特定情景下的爆发。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不良心理状态逐渐变化,随着变化的升级,在特定的因素直接刺激下产生。其根本的原因乃是价值观观念的碰撞。先进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则能时刻指引人的需要动机如何得以满足,如何替代、改变不当需要及其满足途径,能够及时矫正偏向的、错误的价值行为,让心理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4.中国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提升作用
人的心理问题有些时候是由人生境界高低造成的。走在人行道上,看到一枚一元的硬币,我们该做如何的反应,是捡起来,还是不理睬。捡起来可以装入自己的口袋吗?装入自己的口袋,心理会感到不安吗?人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受到价值观影响的,受到人的思想境界影响的。高尚的品德,完善的个性使人心胸坦荡。相反,品德低下、人格分裂,使人猥琐,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的境界层次得到提升,那么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发生变化。正如我们熟知的坐井观天所讲的道理,一定的境界,一定的认识范围,限制了人们的心理活动,使心理活动在许多方面受到阻抑或者限制。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境遇中进行的。改革开放解决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创新回答了我们不曾想到不曾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的理论自信,这种理论自信大大提升我们每个中国人对于改革开放的自信。我们坚信思想要解放,要通过改革开放得到发展,要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作为改革开放中具体的人提升什么?提升境界。提升人生的境界,提升精神境界,提升文化品位境界,提升个性品格。而不能是也绝对不能是来膨胀欲望,来满足个人利益。那么,这样的提升就是心理健康的提升,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状态。
社会的发展给才能提供了施展的机会,才能在改革开放提供的舞台上创造了价值,但这不是个人居功自傲的资本,更不是贪腐的资本。越是如此,就越应该提升个人的品德,提升个人的境界,让心理更加阳光,让思想更加健康,让个性富有改革开放的光彩魅力。既不因为成绩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或困难而瞻前顾后。这时的人生需要大境界,只有境界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踏踏实实,甩开膀子,放平心态,继续前进。中国人的生活,是实际的价值生活,这种生活时刻需要品德的提升。正所谓中国传统美德形成的紧要方式“慎独”。每次“慎独”都是一次提升,一次升华,一次对不健康心理的清除。其实,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提升和总结,我们今天的中国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在吸收西方价值观的基础上致力于超越。所以,认同、践行中国价值观,本身就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动,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就会获得社会支持的巨大正能量,保持良好心态。如果说中国价值观具有心理健康作用,有人可能惊呼这样会使心理健康政治化或者说使思想政治工作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如此,则是对心理学的不自信而已,相反对中国价值观在心理健康方面作用的研究,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已经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独立实验基础、独立操作方式的科学,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不能也不会被取代的,心理健康理论的发展会逐步建立起这样的自信。从不同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经济论文探讨,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江畅.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源与流[N].光明日报,2015年02月11日13日版.
作者:陈光磊 单位:菏泽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