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工业文化的自然回归
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资本论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再到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艺术的方方面面。产品开始脱离手工作坊式的制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产品线式的批量生产,这种生产方法逐渐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纺织到服装,从铁艺到水壶,再到日用品,这种生产模式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随着这种模式的发展,人们开始被这种模式套牢,人的工作也像产品一样定时运行,定量生产。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机器化”,于是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这种生活模式,希望从机器中解放出来,回归那种无所拘束,自然的生活方式,人们更注重生活的品质,自身修养的提升等方面。于是后工业时代文化随之出现。后工业文化的回归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设计文化的自然回归,这种回归更多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回归,人们开始崇尚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其次,设计材料的自然回归,人的生活应像生命一样,是有机的,而不是带有“毁灭性”的。家具设计的发展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研究家具领域后工业的自然回归,不再一味地推崇机械化、现代化,而是有机地借助现代技术,来拓展人的设计文化,进而将其应用于家具设计领域。侘寂美学所推崇的家具多以实木为主,力求更贴近自然,达到一种古朴、静寂的审美标准。生态性的回归工业文明带给人的是钢筋混凝土、柏油路、塑料、尾气、高亮光的玻璃……这些在慢慢侵蚀着人的健康,人们向往城市郊区的恬静生活,希望追求这种原生态的,贴近自然的生活状态。从家具的角度讲,家具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接触最多的使用工具,其选材是否原生态,制作工艺是否无毒环保,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健康,这些都是现代人们对家具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也是人们追求家具生态性的重要因素。民族性的回归随着国际主义风格的普及,城市、商品走向一致化,城市失去了民族的标示性,不同民族的现代设计被贯之以简约、极简,认为这就是现代,实质上,丢失了民族特有属性的设计都是空泛的,是对现代的迷信,是不完整的设计。后工业文化中,强调设计的民族标示性,家具的设计追求文化的“私人定制”,从本质上讲,每一个人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家具的设计应当顺应这种文化需求,做民族的设计,做文化的设计。地域性的回归现代设计造就了城市的千篇一律,家具物品的千篇一律,这种千篇一律成为后工业文化设计的一大不足,中国有句俗语“十里不同俗”,家具设计应该走地域设计、民族设计的道路,做能够传达不同地域文化的家具设计。人们对于工业文化的反思推动了侘寂美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优加品牌家具的产生。从宏观上讲,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正在从“MadeInChina”向“DesignInChina”转变,这种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转型,人们开始反观、推敲自身的文化价值,尝试挖掘这种潜藏在民族自身内部的设计密码。
二、“优加”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
2.1设计式,故名思议,从设计样式的角度展开分析其文化的传承性。无论是传承下来的汉字典籍如《史记》、《考工记》,亦或是古代的家具、物件等都有一种共性,那就是“简”的美,如《史记》,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再如《孟子》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考工记》载:坐而论道,谓之王宫,作而行之,谓之大夫;审曲面势,以塲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这些文字的叙述简练概括,毫无繁琐,将这种“简”的美的精神用到了极致。文字语言虽然简练,但是意义深远,家具结构亦是这样,实用,简洁。因此,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在研究“简”的学问,“简”中的美学。如,龙山文化出土的《碧玉龙》,其呈现未封闭的半圆形结构,体现了古人对万物“盈亏”的哲学态度。龙头与尾部部分的微曲,使得整体结构呈现出巨大的张力,这种视觉的美感与冲击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在“优加”家具的设计中,正是传承了这种“简”的文化,以及古人对于万物“盈亏”哲学的理解与感悟。如《澄案》,其设计源于明朝家具的《霸王枨桌案》,桌腿由上到下呈放射形,下面横截面大于上横截面,这种设计强化了视觉稳定感,更传达了一种东方文化的中正康泰的精神。明清(公元1368年——1911年)时期的家具是我国家具形式的成型期,尤其明家具,由于文人墨客参与家具样式的设计与推敲,其美学价值至今享有盛誉,多种形式的交椅、太师椅、官帽椅,样式简约凝练,对于现代家具的设计仍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当代,“优加”品牌家具的设计样式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汲取养分,研读中国的“侘寂”美学的内在文脉,其“储上木以待良工,造家具以成大美,根本不移,薪火相传”的主题思想更是传达了优加团队对于中国侘寂美学的传承与发展决心。
2.2设计工的传承即是从工艺的角度去研究其内在构成。“工”一词取自《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居一焉”,即在社会中有六大职业,王公、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百工与王公、大夫为官职,商旅、农夫、妇功为非官职。《考工记》中讲“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也。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可见,古人对于工的重视,百工非奴隶所为,而是圣人。就家具而言,古人在工上的表现以榫卯结构为主,这种结构稳定,科学,装配简洁,无任何污染。“优加”材料的工的制作过程中正是延续了这种工艺,造型结构运用稳定、科学、可重复装卸的连接件。这里介绍几款家具中较常用的榫卯结构样式:夹头榫案类家具常用,在腿足的顶部出榫,再与案底面的卯眼结合。这种结构利用四足夹住牙条,进而构成方形框面,来承托案面,这样能较好防止案面的晃动,并将案面的承重分散给四条腿足。抱肩榫抱肩榫是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结合构成的榫卯结构。这种榫卯主要构成部分包括腿足、案面、束腰等内容,运用这种榫卯结构,能够很好地解决腿与面以及束腰之间的构成受力问题。然而,因其结构相对复杂,清以后将其简化并配合黏接剂将家具固定。另外,还有霸王枨、夹头榫、插肩榫、粽角榫、栽榫、楔钉榫、托角榫、套榫、挂榫等多种,传统家具的这些链接结构充分运用木材本身的特点,将腿、面、装饰件等内容巧妙地约束在一起,这种连接方法经久耐用,牢固,为中国家具“侘寂”的美学样式提供了技术保障。优加家具在结构的处理上,借鉴这些传统制作工艺,再配合现代技术,创作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宏观经济论文本土的家具概念。
作者:刘高升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