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文化走出去战略基础论述

一、现实基础:强大的综合国力

硬实力为软实力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其力量在于“强制”。软实力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力量在于“吸引”。文化“走出去”,不仅需要文化本身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支撑。

1.综合国力决定国家文化竞争力

历史证明,综合国力强大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文化的竞争力。古代的中国经济实力雄厚,国力强盛,中华文化对周边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特别是隋唐300多年间,中国无论是在市场化程度,还是海外贸易,或是手工技术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依托于强大国力的中华文化,在这个期间也吸引了来自周边乃至世界各国的人们,他们纷纷效仿、学习中华文化。然而时至近代,资本主义异军突起,西方文明跟随着资本主义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形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文明比东方文明有更先进的理念、更人性化的内容、更科学的方法,隐藏在这背后,支撑西方文明走向世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飞速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他们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向海外扩张,与之相伴的便是文化的扩张。如西方的宗教、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等同他们的坚船利炮一起来到世界各地,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经济的发展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文化利益,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硬性评价指标,也是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的物质支撑。

2.综合国力决定国家文化吸引力

综合国力强大与否也决定了文化的吸引力的强弱。明中期以前,国外对中国的描述多以赞扬为主,将中国描述成地大物博、制度先进、历史悠久、令人神往的东方国度。18世纪以后,闭关政策、封建思想、政治腐败等因素致使国力逐步衰弱,中华文化沦落为连国人都意图抛弃的负担,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降到冰点。可见,综合国力是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来源。物质的繁荣和发展并不一定带来文化的强盛,但是国力衰弱的国家,其文化是注定没有吸引力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的引领下,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地位明显上升。当今的中国正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走向世界。伴随着综合国力提升的是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汉语热等文化现象表明,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充满自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接受、追随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并不输于西方文化,而是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落后于西方而导致文化被漠视。

3.综合国力提升要兼顾物质与精神两种生产文化

“走出去”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依托于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因此必须兼备物质与精神两种生产。综合国力的提升源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物质生产力,才能不断提升国家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从而提升综合国力。然而单纯的物质支持是不够的,没有灵魂的文化不能称其为文化。所以,一方面,我们仍然要大力推动经济、科技等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大力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综合国力提升提供精神动力。

二、心理基础:高度的文化认知

心理基础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人的因素,即我们对文化的认知。这是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条件。文化认知是对本民族的文化及其精髓有深入了解,对民族文化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有所把握,以及当民族文化遇到外来文化时的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定位。也就是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能使我们对民族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文化自信能引导我们用正确的心态对待民族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通往文化自强之路的心理依据,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心理基础,只有充分认知自己,审视自己,反思自己,才能创新发展,更加自信、自强,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发展既要反思过去,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既要有民族特色,又要有全球视野。

1.文化自觉是文化“走出去”的自我认知和

内在动力所谓文化自觉,即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具体而言,就是我们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客观地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熟知它的深刻内涵,正确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从而自觉主动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然而文化自觉不应单纯地停留在对本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和重建上,而是应本着开放的宗旨,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推动多元文化互动,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在文化反思中重新审视自身文化,既摆脱“全盘西化”的自我否定,又避免“全面复归”的盲目自信,在文化反思中做好自我定位,在文化批判中推动文化创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文化“走出去”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文化就成为中国与世界相连的纽带。文化自觉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内在动力。反过来,文化“走出去”为文化自觉提供了广阔空间,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化的创新与改革,增强文化的自主能力。只有走出去,文化才能真正的自觉、自信、自强。

2.文化自信是文化“走出去”的自我肯定和内在依据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充分肯定,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文化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世界历史表明,任何民族和国家都具有能将其社会成员凝聚在一起的文化,它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只有对民族文化充满信心,才能使文化在历史的洗礼中保持特色,接纳外来。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和充满屈辱的近代导致了“骄傲自大”和“盲目自卑”两种极端的文化心态,这些错误的心态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用理性、科学的心态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追求。文化自信是文化“走出去”的观念前提。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文化自信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的心理根基,只有对本民族文化充满信心,才能使中华文化以正确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立于不败之地。文化“走出去”为文化自信提升创造了条件。在同异质文化相遇时,中华文化以不卑不亢的心态、兼容并蓄的胸怀,既肯定自身的内在价值,又合理吸收外来的有利因素,使文化在不断创新中获得生命力。

三、制度基础:日趋完善的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的产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市场经济中,文化转变了以往的发展方式,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共赢。在全球化日趋深入的今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制度基础。

1.市场机制是文化“走出去”战略视角转换的动力机制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几次典型的文化“走出去”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张骞出使西域,目标是抗击匈奴,文化交流是完成政治目标的间接收获。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政策开放带来了空前的文化交流,唐文化在世界各地名噪一时,至今仍有影响。但是唐文化走向世界凭借的是唐文化的吸引力和国家经济的影响力,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仿效学习,并将其带回本国。郑和下西洋更是依托于明成祖的大力推动得以实现。可见,历次文化“走出去”虽然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走出去”缺乏明显的经济动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市场机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收效甚微。反观西方,文化“走出去”则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在经济的主导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效益。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然而西方世界的市场是有限的,当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极度膨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时,对外扩张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选,西方国家纷纷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夹杂在经济扩张之中的还有文化输出与渗透。如宗教宣传、文化贸易、创办教育等,在攫取了巨额经济利益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文化利益,使西方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无论在产量还是在世界电影市场的占有率,都居于前列。美国电影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似真似幻的视听享受,而且还是传递美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它将美国式的思想、观念、生活、行为融入其中,无形中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巨额的票房收入和无形的文化渗透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收益。这无疑是市场经济给文化带来的好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凭借产业化模式得到长足发展,在资本的刺激下,获得经济和文化效益双丰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制度保障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离不开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目标是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气派,听到中国声音,感受中国情怀,让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获得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文化发展开辟了另一片天地,文化生产也开始同市场挂钩,参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市场经济极大地调控了文化生产要素的分配,文化市场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在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不仅是人们精神创造的成果,更作为一种商品参与市场竞争。文化的商品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以商品化、社会化、模式化的方式进入到产业经济发展的循环之中,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是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文化市场成为连结文化发展与大众需要的桥梁。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文化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级分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落后思想、腐败观念的消极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的两面性也给文化发展带来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市场经济,利用市场的有利因素寻求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又要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文化市场发展失衡和文化危机的产生。中华文化要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就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制度要求,鼓励多元文化主体积极从事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完善国际文化交流机制合理配置全球文化资源。同时还要推动建立有利于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国际文化新秩序,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提升文化竞争力。综上所述,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肩负的历史使命。要使世界更深入地、更真实地了解中国,使中国特色、中国观念、中国经验、中国标准进入国际视野,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它依托于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依托于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支撑,依托于全民族的文化认知,依托于市场机制的保障。历史的、现实的、心理的和制度的基础为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支撑。实践表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之一,这一战略不仅陕西职称是弘扬中华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途径,也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经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石文卓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文化走出去战略基础论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184294.html

    相关专题: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上一篇:美学视域下人间词话境界说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