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下的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检验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这是毋庸质疑的。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到底管不管用?十年来的实践最清楚。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我国的发展思路发生了重要转变,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从以往只注重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自主创新;从只注重经济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从只注重城市发展,转变为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只注重生产发展,转变为注重生产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不断地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给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实惠,有效地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010,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年来,我们党、国家能够战胜一系列挑战,能够取得这样历史性的成就,使得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这正说明了我国注重以这种崭新的发展思路来谋化发展,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环节的发展,是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检验和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

二、实践贯彻靠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科学发展观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我们科学驾驭和运用这些规律,辨证认识和正确处理与发展相关联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应该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端正人们实践的方向,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2]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过程当中,还有很多比较明显的不平衡、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等,这些挑战,说到底要求我们要善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去分析这些挑战、问题、矛盾,在发展中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及统筹兼顾的方法。有些地方就是科学发展观没有贯彻好。真正贯彻好了,我们就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不平衡性的问题,因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原因,所以只有形成全面协调,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运动和健康发展。当然,社会发展规律作用的发挥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活动实现的特点,要实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进步,还必须发挥主体能动性。只有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有可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关键取决于我们要在不断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的程度和工作的力度下,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去指导我们的工作。

三、科学发展观发展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自实践中发生以后,并没有脱离实践,恰恰相反,它始终同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使自身不断向前发展。毫无疑问,理论要保持自已的生命力,就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充实更新自已的内容,一旦僵化起来,就必定会被时代所抛弃。科学发展观不是远离社会生活的书斋理论,它深深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最近,党召开的十八大中,对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四个更加自觉”的实践要求,这就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这“四个更加自觉”说明科学发展观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发展理论来看,作为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量和基本标志是经济发展,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经济状况对社会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理。但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形态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要素按照一定的给合方式而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社会有机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但是,社会有机本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原因的原理,只有在社会有机体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根本前提,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种因素相互适应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推进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若不以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拿什么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拿什么成果去惠及全体人民?从辩证地、历史地理解来看,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比单讲“经济发展”更加全面。当然,在社会有机体发展中,离不开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二)核心立场———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才构成社会有机体。“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3]若离开人与人的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及其发展,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更谈不上社会有机体发展。所以,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因此,我们“以人为本”为根本立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借助广大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进一步推动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这也正好显示出科学发展观尊重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互动规律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相统一。(三)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十八在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基础上,加入“生态文明建设”,拓展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基本要求的深化认识。人类社会经过工业化、信息化向现代化社会的跃迁过程中,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也带来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人的发展陷入危机。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这是不言而喻的。没了生态安全,人类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人应该像爱护自已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同长,共生同荣。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就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在这种情况之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生态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要求人类的需求不应该超过生态环境的供应能力和再生能力,人类的排放不应超过生态环境的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人类的实践活动应符合生态环境平衡规律。这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规律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从着眼长远,着眼于子孙后代,要统筹兼顾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四)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个整体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要求从整体中去把握重点,从重点中去把握整体。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不平衡性的问题出现,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中央与地方、个人利益与集本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等,这些不平衡性的问题需要通过统筹兼顾来不断认识和解决,使社会的发展保持在一种合理状态下,这种状态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总结

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不仅源自实践,还在不断的实践检验过程中又推动自身的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着实践的呼唤,凝聚着实践的智慧,经受着实践的检验,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努力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在实践永不停息的技术经济期刊脚步中不断地赋予科学发展观以新的实践内涵。

作者:李玉娟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马克思主义下的科学发展观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184025.html

    相关专题:甘肃农业大学主页 学术论文网


    上一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探索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