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师资格国考的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教师资格实行“国考”意义重大。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把教师准入制度由“省考”变为“国考”,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教师资格国考加强了对我国教师资格的统一管理,提高了教师资格的准入门槛,表现了对人民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我国现行教师管理制度逐步暴露出教师入口把关不严、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等问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总体来说,我国幼儿教师的总体素质不高,在发展中处于薄弱环节。为此,开展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建立幼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幼儿教师退出机制并严格实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清理出不适应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的工作人员,让愿意从教、有能力从教且热爱教育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并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意义重大,影响长远。同时今后要进入教育行业的新老师必须经过全国统考,取得教师资格才能被聘用。国家的这一政策无疑对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
二.目前贵州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师院校普遍开设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
主干课程,但多偏重于理论讲授据调查,凡正规办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或幼儿心理学)等主干课程,这些课程是幼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也是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内容。所以,这些课程是必须开设的,并且是重点开设的,所占的学时数较多,并且大多数是考试科目,需要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弄懂、弄精。但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单单依靠讲台、黑板、粉笔,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来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所讲授的内容也是根据教师所指定的一本教材来完成的。有些教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也仅此于把教材上的内容打在PPT上,很少有教师使用其他方法让学生学习,并且较少教师讲授除指定教材之外的其他内容来补充或拓展。
2.大部分高师院校偏重于讲述“教育”的内容,忽视“保育”的传授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教师需要做到“保教结合”,需要在“保育”的基础之上开展“教育”活动,有“保”才能“教”,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国家统考后,对幼儿教师也是注重保教合一,考试中明显可以看出有关保育的内容,且所占比例与分数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保育”比“教育”更重要。但对于贵州大多数高师院校来说,情况却恰恰相反。大部分院校把课程重点放在了“教育”方面,有关教育的课程开设足有七八门,诸如《普通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五大领域的教学法课程等等,而保育方面的课程一般只开设有《学前卫生学》,很少有学校开设其他保育课程。并且学期数和课时数也不多,只有一个学期,每周三课时。虽然,幼儿教师不是保育员,但许多幼儿园保教合一,幼儿教师与保育员轮流担任,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较扎实的保教知识和能力,并且需要把所学的怎么教孩子与怎么让孩子健康成长结合起来,保教融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许多高师院校偏重于知识的讲授,对学生能力、情感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
在三维目标的达成方面,贵州许多高师院校都偏重于知识方面的要求,而相应地对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不太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目标本身容易实现,并有显著的短期效果,而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不太容易培养,并且所需要的时效长,也不容易出效果;另一方面许多学校也没有提供过多的时间和场地、硬件设施为教师与学生所用,导致一些教师虽然知道能力与情感目标的重要性,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至关重要。这些方面在国考的面试中得以充分体现。为此,需要我们高校根据这些变化进行相应地课程改革。
三.国考背景下贵州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1.在教学方式上,应改变重理论讲授,加强案例分析与具体的活动设计训练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单靠课堂上45分钟的理论讲授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教师除了需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得到相应的实践锻炼。为此,高校教师应该一边讲理论,一边让学生做相应地训练。例如,教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时,可以把语言教育的五大内容讲授完后,呈现名师上课的优秀视频,观看讨论,随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堂语言活动课,并且站在讲台上做“幼儿教师”,进行实际操作,从中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积累试讲经验,为以后当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内容上,应改变重“教育”的现象,加强“保育”意识
幼儿教师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师,首先需要对幼儿进行“保”,让幼儿吃好、喝好、睡好、玩好,方才使幼儿的身体健康;然后才是“教”,让幼儿明白事理、学会一定的知识、养成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所以,高校在课程安排与设置时,需要考虑“保育”的内容,应把作为一名保育员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给学生讲清楚,并且在观念上需要改变学生认为的“幼儿教师就是教幼儿学习的教师,不是擦桌子的老师”这一错误的理解,重视保育的重要性,把保教真正结合起来。在笔者看来,高校仅开设每周三学时的《学前卫生学》还不够,还应该有一门系统了解和阐述保育员职责和任务的课程,从而深层次地让学生认识到保育的重要性,加强保育意识。
3.在教学目标上,应改变重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为了使幼儿在幼儿园里能够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为其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还需要强调三维目标,特别是能力、情感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学生将来在当幼儿教师后要重视幼儿三维目标的达成,还需要培养本科生相应的儿童观和价值观,形成热爱幼教事业,喜欢幼儿的情感。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除了自己讲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需培养学生上课、备课、评课的能力,以及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与热爱、对幼儿热爱的情感。在国考面试时,其中考查的就有学生备课、上课的能力、组织幼儿的能力,以及热爱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总之,国考实施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也为各高校课程的开设与改革提供了现实与理论的依据。高师院校应抓住这一变化,推动课程改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文乔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