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德树人”的理论来源和创新发展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在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思想历史演变过程是十分漫长的。最开始的时候,“立德”与“树人”是分开的,是先有“立德”,后有“树人”。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里,“立德”的思想就已经出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古人认为,一个人要到达人生之最高境界,首先必须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努力追寻并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最高境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立德树人”的提出,正是既有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又体现了新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这是在如今的新形势和新条件下,提出的新教育理念,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还具备着崭新的科学内涵。“立德树人”二者合而为一,“立德”,是高等教育“树人”的前提与基础。高等教育若要完成树人目标,就必须先立德,进而以德立校。当确立了树人教育理念,明确树人的教育目标后,才能构建并完善树人的教育机制,大力建设树人的教育队伍,最终形成树人的教育氛围。“树人”,体现了对高等教育立德的追求。高等教育要实现“立德”的目的,就必须始终秉承着对“树人”价值的追求,建立起无愧于时代要求,不负人民期望的优秀的高等教育。
(二)“立德树人”的创新发展
“立德树人”,这四个字深刻反映了高等教育建设的内在需要———“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石”。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正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背景下,内涵更为深远,更为悠长。当下的高等教育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是育人,是培育对祖国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今后教育发展的根本的任务,这既抓住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反映了教育的实质和核心。[2]“立德树人”,简单说来,就是广大处于高等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矢志不渝的信念,努力办好令中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无愧于时代发展的高等教育。培育真正的优秀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因此“立德”则成为高等教育最鲜明的标志之一。“树人”回答了前面提出的如今高等教育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就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与神圣使命[1]。再者,“立德树人”,只有先育学生做一个好人,最终才能使学生具有做好事的意识。由此可见,高等教育,需要坚持“以德立而树人”的育人方向。这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秉持的育人宗旨以及标准,当今,中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交集的背景中,国际舞台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强,在我国青年学生中,他们也是处于在人生观、世界观和及价值观形成的十分关键的时刻。因此,“以德立校,德育为先”就更加的必要和紧迫。“以德立校,德育为先”,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将理想信念教育,视为教育工作的中的重要内容[2]。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大学音乐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校园文化的和谐,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真谛与精髓。引导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如今时代的迅速发展,是和谐文化的本质要求,而和谐文化,则是和谐社会的鲜明特征,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大学的和谐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在不断地传承先进文化的时候,也在创新着思想。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示范作用,对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极其重要。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今高等教育的转型,体现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以人文培育大学生为主,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与信念,通过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康的人格,实现引导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的建立和完善,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大学文化的人文性内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个体的关爱乃至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促进大学生对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只有大学生正确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才能进一步形成对社会的感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的趋势。大学生通过深入了解本国国情,主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承担起这份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因而在高校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极其重要的。
(三)高校美育教育的需要
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生活在持续不停的追求与奋斗中,在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的过程中。现代社会提倡在高校中广泛实施大学的美育教育,是有利于提高人类的审美层次的表现,使人们更好地进行审美实践。大学的美育教育,以运用美的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对受教育的大学生施以准确、高水平的审美思维训练方法,达到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审美层次和品位。从而达到音乐的教育与熏陶效果。音乐教育能够对学生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使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感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改变。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感悟和体验,从音乐作品中吸收其中蕴含的优秀道德情感,从而有助于形成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能够在帮助欣赏者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将影响欣赏者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音乐教育具有着引导音乐欣赏者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影响欣赏者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实践。
三、在大学音乐教育中渗透“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的音乐教育模式
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不需要着重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因为它不是专门的音乐人才教育,也不需要像数学语言那样,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确凿的意义。所以,高校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采取一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每一位学生能都获得相符的知识;建立多维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培养出符合国际形势,具有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的音乐教育模式。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高校自身,应充分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对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增加学科的投入经费,完善相关教学设备和设施,配套建设相关的练习场等手段,真正推动音乐教育学院的贯彻落实。其次,大学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保证足够的学时数来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授课阶段,要协调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学生实践之间的关系,便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实践的学习机会。最后,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应该注重培养其对音乐学习的真正兴趣,只有学生自己真正热爱学习音乐,才能使他们深入到学习音乐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教育使他们获得本专业所无法获得的体验和意识,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增强大学音乐活动氛围,充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
加强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把音乐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中去,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立德树人”的思想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欣赏音乐的兴趣,应该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美妙的声音来表达情感,如运动场上高歌着活力激昂的旋律为运动员加油助威,学生们在绿树成荫的草坪上唱着轻柔舒缓的小夜曲为宁静的校园平添一份惬意,学生生活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些看似随意的音乐却是最能直接触动学生内心深处情感和震撼他们的心灵,也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音乐修养,发挥出音乐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还应该有请进来、走出去的想法理念,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和各种主题的音乐讲座,把高雅音乐带进校园,如交响乐欣赏会以及各类大小音乐会等,创造机会让学生们主动接受音乐,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提高音乐技能。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学生主动接触音乐,有创造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艺术团、管乐团、舞蹈队、合唱团、摇滚乐队等组织,还可以开展音乐专题讲座、校园歌手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以提高他们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的热情,营造校园音乐的良好氛围,同时激发学生们的音乐天赋。高校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施音乐教育活动,如加入《音乐理论》、《声乐演唱》、《合唱》、《通俗歌曲欣赏》、《钢琴名曲欣赏》等公共选修课,并将其纳入大学课程学分考核的方式。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从而使大学生各方面都均衡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要立德树人,就要突出德育育人的第一目标,注重道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创新道德教育的形式,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比较,音乐教育是一种充满活力又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经济管理论文更容易陶冶人性,培育完善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成为培育出个性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
作者:赖游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