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ies)的定义目前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如(Fuhretal.,2007)提到的,对数字图书馆最宽泛的定义是它需要具备“一个各种网络服务的基础设施、一个结构化的数字对象集合以及一个有不同用户角色和人类交互形式的组织。”有调查显示,在用户已掌握某一种检索方式之后通常不愿意再学习另一种,一来是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几乎还未有可以为不同用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交互界面,其次用户在不同系统界面检索同一概念得到不同结果所产生的不通用性,这就要求设计师设计一款良好的通用性交互界面。
在一篇题为“FactorsAffectingUniversityLibraryWebsiteDesign”(2011)的文章中,Kim意识到用户使用商业网站资源的频率远远高于大学数字图书馆资源。因此尽管很多理论研究能够帮助建立一个好用的数字图书馆,但由于缺少了用户情感化体验,很难让使用者对某一产品产生信任感,事实上,在通常情况下,由于电脑精密和隐秘(多数用户看不到)的计算方式,用户在使用时经常感到失去了控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电子设备的日新月异,人们对情感的诉求更加强烈。Chapman(2009)也呼吁产品设计要从情感角度出发,以建立起人与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以此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由产品激发的情感也可以激励用户去重点考虑那些有意义的、长期的目标,或者避免短期的眼下利益,情感化设计理论运用于数字图书馆有利于用户获得长远的效益和幸福感,其最终的目的在于两点:1.提高用户检索、分辨和获取信息的效率;2.满足用户的情感诉求,通过建立用户-产品情感以提升用户的使用频次。
那么什么是情感化设计,DonaldNorman在《EmotionalDesign》(2005)一书中有着非常形象化的叙述,通过对大脑加工的三种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的划分作为理论基础,情感化设计理论提出:美的物品更好用。美的事物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系统中的情绪状态,从而改变人的认知系统的运行过程。我们都有放松愉悦的时刻与他人更容易产生头脑风暴,而紧张状态下只能专注于应付一项事物的体验,说明当人们感觉良好即拥有了正面的情绪时,也就能够更具创造性地去思考。
Norman又把大脑加工的三种水平对应到产品特点中: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作为视觉动物,人们本能上会更倾向于外形美观的物品,好的本能水平的设计能够符合人们的视觉要求;而行为水平的设计注重效用和效率,同时还有使用过程中的乐趣;人类长期进化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反思行为,要求所设计的产品能够表达用户的自我形象,体现使用者的身份、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比如日本当代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举办的“Redesign”展上,建筑师坂茂对卷筒卫生纸的再设计,区别于普通圆柱形卷筒卫生纸的常规思维,设计师将内芯做成了立方形,将卫生纸裹卷后形成有倒角的立方柱,这种造型不但有利于运输,而且在使用时由于抽动的阻力增加而减少了卫生纸的用量,这种绿色环保的设计让用户在使用时意识到环保理念从而产生自我肯定的积极情绪,衍生出用户—产品情感,是一个优秀的情感化设计产品。
对数字图书馆的评估标准一般集中在内容、网页结构、页面表现、人机交互和网络性上,其中“网页结构和页面表现”要求数字图书馆界面设计具有一致性、逻辑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所谓界面的一致性即不同页面之间表达相同功能的区域需要一致,以避免用户怀疑自己跳转到不同的网站;界面的逻辑性要求页面内容主次分明,网页结构清晰合理且在导航的设计上方便用户获得自己所处的网站位置信息;界面的新颖性需要在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即实用性上,保留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又能突破现有页面形式。此外,数字图书馆界面设计的相关理论也都涉及到以上几点,例如享誉全球的认知心理学家Norman(1988)提出的人机行为理论中的执行-评估循环模式,美国建筑师Wurman(1976)提出的IA(InformationArchitecture)理论,即“信息构建”理论,以及可用性专家Nielsen(1993)的可用性理论。而如今,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把情感化设计理论运用于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作为时代的产物,学生、教师、研发人员以及其他社会人士正在频繁且广泛地使用它获取科研信息,我们在设计时应充分利用不同用户特点——比如大学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是学生、研究生和教师,设计具有能唤起人类普遍情感的交互界面。只有让使用者与产品从内心产生共鸣,认同产品的形态、功能,在使用时影响到自我形象、满意度和记忆等,才能达到品牌黑龙江职称效应,获得愉悦的使用体验。
作者:徐一凡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